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2017-01-25 19:32汪燕
浙江经济 2017年22期

□汪燕

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汪燕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可以说已基本完成了数量赶超任务,传统产业产能也已逐步接近峰值,提高质量和效益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就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因此追求数量成为主要目标;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有无,而是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这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的主要动力。

高质量发展何以体现?笔者认为品牌理应成为衡量经济转型、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强势崛起,因此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

品牌是质量的综合体现。为什么我们要买“美国制造”、“德国制造”的品牌?因为这些品牌代表了世界最高质量水平。品牌的基础是质量的积淀,因此越是知名品牌,越是重视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之树经久不衰。我国的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很多产品产量高但质量低、数量大但质量差,由此也导致知名品牌少,尤其是世界知名品牌少。英国评估机构公布的2017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榜单,中国55家企业上榜,其中16个跻身100强,与我国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不匹配。

品牌是效益的重要来源。为什么爱马仕的包包可以卖到数万元?为什么苹果手机可以以18%的市场份额获得全球智能手机产业92%的利润?这就是品牌的溢价效应。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全球著名品牌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产能普遍过剩的大环境下,竞争的模式已经不仅仅是成本、价格的竞争,最核心的是品牌的竞争,或者说是品牌溢价的竞争。我国是全球货物贸易大国,但大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产品或代工产品,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仅略高于10%。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虽然满眼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但由于缺乏品牌优势,要么价格低的令人伤心,要么被贴牌品牌赚取高额利润,或许这是中国“勤劳却不富裕”的原因之一。

浙江实施品牌战略起步较早,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品牌大省”,2014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实施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要求,就是从制造业的供给端发力,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为着力点,破解产业层次不高、品牌国际化不够、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目前“三强一制造”战略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举措,是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加上一系列的品牌建设配套措施,全省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与保护机制。

品牌培育非一日之功,虽然企业也逐步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实践中还存在“不想、不会、不敢”等问题。不想,是指部分贴牌企业满足于低利润的为他人做嫁衣裳模式,对培育自主品牌缺乏意识;不会,是指一些企业缺品牌建设人才、缺营销渠道,对培育自主品牌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是指品牌培育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加上对品牌保护力度不足,同质品牌仿冒现象多,制约了部分企业培育品牌的信心。

浙江制造具备产量优势,也不缺优质产品,完全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当务之急是克服传统思维定势和粗放式发展习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要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要求,联动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显著提升浙江品牌美誉度、知名度、信誉度,更好更快推动浙江经济率先迈入品牌时代。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经济》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