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
发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当时
□刘潇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做出了包括“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可以预见,在“双创”时代潮流中,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将在浙江大地上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何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产业综合体是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过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资本、政策等要素集聚形成的某个或某几个特定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现代产业综合体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旨在为块状经济中的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一揽子创新服务和创新支持。
早期产业综合体得益于各地在自然资源(土地、矿产、地理位置等)及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差异,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是形成传统产业综合体的原始动力。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凭借便捷的地理交通优势和丰富的煤矿资源,以采煤工业起家,进而发展钢铁和化工等基础工业,并在大量钢铁、化工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最后演化成世界级的地区工业综合体。现代产业综合体是一种动态开放的系统,价值链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状态,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区段通常都具有高度的地理聚集特征,即“大区域离散,小区域聚集”,例如举世闻名的美国硅谷,聚集着全球顶尖的信息高科技企业,它们产品服务的价值链遍及全球,但是其研发设计和市场运营阶段几乎都位于旧金山半岛南端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之中。
笔者认为,现代产业综合体与早期传统产业综合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提供了覆盖全价值链的配套支持服务,因此针对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在“微笑曲线”两侧阶段欠缺竞争力的现状,加强技术研发和流通营销环节的创新支持是发展现代产业综合体的重中之重。对于正在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浙江而言,积极规划、建设、发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更具非常意义。
首先,浙江众多的中小企业对公共创新服务需求迫切。浙江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人口、提升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需要看到“低、小、散”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它们由产业链的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根据全省二季度万家企业监测报告数据,有80.2%的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和57.7%的批发零售业企业有公共创新服务方面的需求,其中前者对“技术开发”(64.7%)、“产品设计”(40.6%)和“举办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等展示会”(25.8%)等服务较为迫切,后者对“免费或低价提供展销”(45.5%)服务最为迫切。布局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可有效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
其次,日益活跃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亟需联通产业的渠道。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浙江已蔚然成风,以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和浙商系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新四军”正在迅速崛起,2017年上半年全省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为998户,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相当于10个浙江人里就有一个在创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环保产业等更是新登记市场主体的热门领域。大量的创新创业行为亟需通过平台载体、技术市场等连接各个产业,在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之后,依靠产业化完成“从1到N”的跨越,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是连接双方的有效渠道。
再次,浙江以块状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结构具有独特的先天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累计形成了近500个工业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在31个统计大类的制造业中,有28个大类的“块状经济”在浙江均有分布。早期块状经济往往伴随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而随着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单一功能的工业园逐渐不能满足产业集群中企业日益增长的配套需求,不可避免地向多功能的工贸园、科技产业园乃至现代产业综合体演变发展,浙江各个块状经济体中的工业园区资源为规划、建设、发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奠定了扎实的保障基础,抢占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先机。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监测预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