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梦”与“个人梦”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代审视

2017-01-25 16:13:55欧永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家

欧永宁 刘 威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国家梦”与“个人梦”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代审视

欧永宁 刘 威

(湖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中国历史上“国家梦”和“个人梦”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近代以来,“国家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唯有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阈和中国梦的视角,对“国家梦”和“个人梦”的关系予以现代审视,在此基础上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梦;个人梦;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道路

无论是“国家梦”,还是“个人梦”,体现的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国家和个人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近代以来,“国家梦”与“个人梦”关系经历了重大变迁。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阈和中国梦的视角,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

一、基于“个人梦”之上的“国家梦”的历史演进

“国家梦”的建构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个人梦”,人们对自身生活的美好向往是“国家梦”建构的重要基石。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国家梦”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进,有必要在人们“个人梦”的基础上,对其演进的历史与逻辑予以科学分析。

(一)中国古代“国家梦”的释义逻辑

国家梦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中国古代,历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因此,他们推进王朝繁荣发展,开创太平盛世的“个人梦”,几乎就等同于人们的“国家梦”。不可否认,统治者们也强调要重视民众的利益和地位,但就其最终目的而言,无不是想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故这种建立在统治阶级利益基础上的“国家梦”有其狭隘的一面,即便是当时人们普遍向往的“小康梦”“大同梦”等也不例外。因而,基于“个人梦”之上的“国家梦”的释义逻辑可归结为:国家利益包含、代表、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当绝对服从、服务于国家利益。在这里,“国家梦”掩盖了其阶级实质,披上了人民“个人梦”的外衣,老百姓的“个人梦”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化在“国家梦”之中。

(二)中国近代“国家梦”的历史缺憾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容。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求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梦”;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首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兴学堂办企业,以求实现“自强求富梦”;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提出“兴民权、开议院”,以求实现“君主立宪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力图实现“民主共和梦”。

然而,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国家梦”最终因或多或少地脱离了人民群众具体的、现实的“个人梦”,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有力支持而无法实现。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农民阶级,由于其梦想脱离了中国国情,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也仅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而已。毛泽东在评价康有为的《大同书》时就明确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1]孙中山在后续的革命中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其临终遗嘱中反思指出:“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2]

此外,近代中国还存在着“工业救国”“商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梦想,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评价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许多好心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学生们,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不问政治,自以为可以所学为国家服务,结果也化成了梦,一概幻灭了。”[3]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梦”的时代内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中国人民与“三座大山”之间的主要矛盾,把自身的历史使命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伟大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又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党又把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先后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梦想不再遥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国家梦”源于“个人梦”,高于“个人梦”,又依赖于“个人梦”。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期盼,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个人人生出彩的渴望,都是实现“国家梦”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中国,只有当每一个人合理谋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每一个人的价值都能在社会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时,“国家梦”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

二、基于“国家梦”视野下的“个人梦”的历史变迁

“个人梦”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国家梦”,总会受到来自“国家梦”内蕴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的“个人梦”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应在“国家梦”的视野下对其发展的基本脉络予以深度梳理。

(一)中国古代“个人梦”生成中的封建主义影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从来不乏“以民为本”的思想。历代统治者深知,要使自身统治稳固长久,就必须给予普通民众一定的福利照顾,这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之策。毫无疑问,这些思想和政策为普通民众“个人梦”的提出及实现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支撑,激励着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民”,就其地位而言,是相对于君主而言的“民”,是“臣民”“子民”。虽然统治者强调人民群众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思想,但其背后坚守的却是英雄史观,认为是帝王将相而非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故所谓重视民众的利益,与民众保持亲近的思想和政策,归根结底是他们的统治之道、驭民之术,“民本位”背后的实质是“君本位”“官本位”。统治者虽然也为民众“个人梦”的实现提供了些许方便,但在实际上又剥夺了他们作为社会发展成果享有者的根本权利,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从未得到实质上的认可和实现。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人民群众也会进行激烈的抗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之类的梦想。这时,他们的“个人梦”就会遭到统治阶级无情的扼杀。可见,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国家梦”和“个人梦”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人们“个人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近代“个人梦”追逐中的资本主义尝试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封建主义的瓦解,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人民的觉醒,中国人民的“个人梦”也在发生着巨变,资本主义文明的因素逐渐渗入其中,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成为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时期,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个人梦”的一个重要尝试;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意识,成为影响人们“个人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国内废科举,兴学校,派遣留学生,努力学习西方,认为这些可以救中国。然则问题在于,“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毛泽东总结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7]以西方意识形态因素为主导建构的“个人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个人梦”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选择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人们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了俄国,“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个人梦”的共同选择,社会主义因素在发展中逐步取代了资本主义因素而成为中国人民“个人梦”中的主导性因素。此后,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阶梯,其实质都是要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中国“个人梦”的发展历程中,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的“个人梦”相比过去更加科学和理性,实现“个人梦”的条件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在这一基础上,我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之视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在这里,“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包括了两个基本方面:第一,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第二,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力量为本,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主体。故其精神实质是要充分认识、尊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努力实现中国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党不但在中国人民“个人梦”的基础上对“国家梦”进行了高度凝练,也在“国家梦”的视野下对中国人民的“个人梦”进行了着力强调,从而形成了“个人梦”与“国家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只有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使“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服从、服务于“国家梦”,中国人民的“个人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8]“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9]

三、“国家梦”与“个人梦”关系的现代审视

在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出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阈和中国梦的视角,将“国家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置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中予以再审视。

(一)“国家梦”与“个人梦”关系审视的历史维度

中华民族曾经一度走在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前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国势日衰。然而,在当时,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只是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产生。在这一时期,中国梦的主体和内涵都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主体上,中国梦涵括了当时所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中国人民;在内涵上,中国梦不仅统摄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国家梦”“民族梦”,也统摄着他们的“个人梦”,是集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于一体的梦。在中国梦中,“国家梦”与“个人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主体以及时代的差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具有广泛共识的民族追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10]如果说在筑梦过程中,中国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民“国家梦”和“个人梦”之中的异中之同,那么,在追梦过程中,我们就必须看到中国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梦”和“个人梦”之中的同中之异,也即各阶级在追逐中国梦过程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所实施的理论、道路、方案、目标等的不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问题上,不同的政治力量在主义指引、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上存在着尖锐的冲突。”[11]在中国共产党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提出的主张和方案之所以会破产,不仅在于这些主张和方案存在着与中国人民“个人梦”相冲突、相背离的一面,无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在于它们也没有立足于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最大的国情,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抵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1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梦”,才是实现中国人民“个人梦”的最有力的保障。

(二)“国家梦”与“个人梦”关系审视的现实维度

今天的中国梦有着特定的理论基础、国情依据、时代特征和阶级立场。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梦。在国家层面,中国梦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游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别于大国霸权主义梦、新殖民主义梦;中国梦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和平崛起的梦、互利共赢的梦,决不能用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等来解读。在民族层面,中国梦强调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故它绝不是狭隘的民族本位主义梦想。[13]在人民层面,中国梦坚持人民本位,反对个人至上,因而不是精英梦、个人主义梦,而是人民梦。在中国梦中,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是辩证统一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标和力量所在。

(三)“国家梦”与“个人梦”关系审视的未来维度

中国共产党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于:她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不但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道路、精神动力,而且也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科学规划了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框架。基于此,习近平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4]

[1][5][7][1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1480、1469-1470、1513-1514.

[2][3][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0、1080、1031.

[6][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9]习近平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勉励当代青年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5).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11]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2).

[13]周军军.中国梦的七维解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09).

[1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责任编辑:许如江

D 616

A

1671-2994(2017)03-0041-04

2017-03-21

欧永宁(1974-),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 威(1994-),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国梦研究》(16C12);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开放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15K04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环球时报(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
国家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当代水产(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国家粮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上海国资(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