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0)
“为官不为”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刘晓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0)
“为官不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为官不为”现象,也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治理“为官不为”现象要从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机制体制、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加强治理。
为官不为;危害;对策
“为官不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着较大的关联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为官不为”的最直观解释为“当官不干活”[1]。在对“为官不为”概念分析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调查研究法,受采访的人对“为官不为”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一些干部认为,为官不为就是在任期间,并没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为人民群众做出些实事;还有一些干部认为,为官不为若是以创新作为、积极作为来进行衡量的话,为官不为的人数较少,并且属于一种官场潜规则。针对于上述研究情况,本文认为,所谓的为官不为应该分为两种情况,即广义的为官不为和狭义的为官不为。狭义的为官不为是指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广义的为官不为我们可以理解为干部由于自身的能力问题,不能够较为及时地履行自身的职责,这一问题包括了动因、行为、后果等三个方面维度。本文对为官不为概念的研究,则立足于广义的为官不为概念。
对为官不为行为的分析,涉及到的主要原因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遇到较大困难或是较为棘手的事情,一些官员选择回避、逃脱;第二,在工作过程中,畏手畏脚,生怕出现差错;第三,为官心态问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第四,缺乏敢闯精神。为官不为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观点认为为官不为属于局部现象,即在某个省市或是地区存在;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为官不为已经成为当下一个主流情况,即认为是官场的潜规则。这样一来,为官不为的问题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关于为官不为局部现象的解释,一些干部认为,多数干部还是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干实事,主流还是“为官作为”的,为官不为只是局部现象,是一种个别现象的体现;为官不为的主流观点,则认为为官不为是一种潜规则,即在新形势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执政党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其行为将受到人们的监督,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党和政府形象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的根本,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依仗。若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一个极差的印象,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将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想要将政策执行,根本难以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能力,注重官员的所作所为,更好地实现党的社会经济建设能力。”[2]这样一来,“为官不为”的现象,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政府政策的执行,导致“荒政”“无政”现象的出现,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形象的损坏,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信任和支持将持续下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四个全面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官不为现象对党的执政根基将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过程中,其党章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期下,一些干部缺乏这一理念和认知,在其位,不谋其政,群众的权益难以得到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被驳回,民生问题得到荒废。这样一来,势必会加大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疏远人民群众和党群干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政治生活恶化,对党和政府的执政地位都将会产生恶劣影响。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官不为现象的日益滋生,干部不干实事,做事畏手畏脚,对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一些干部想当“太平官”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丧失经济发展机遇,阻碍地方经济发展进步,从而影响到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这样一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产生一种“中梗阻”的现象。即“上有政策,中有对策,下面相关政策难以落实,使人民群众难以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无法对人民生活水平进行有效提升”[3]。纵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情况,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有效的生产方式,推进改革创新,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民矛盾日益突出。这种情况下,若是地方官员“为官不为”,不能够为地方谋福利,不对现有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有效转变,势必会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后,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导致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加深,为了消除“为官不为”对经济的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坚决杜绝不作为现象,更好地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效果。由此可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解决“为官不为”问题,成为现阶段我党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为官不为”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怨言”[4]。“为官不为”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内容:“为官不为现象影响到了政府办事效率,导致人民群众在办事过程中,一些政府单位该办的不办,该办的迟办,引起人民群众对政府办事效率的不满和办事能力的怀疑。”[5]这种现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办事效率低下,能拖就拖,把一些要事拖到底,石沉大海。人民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往往是上层领导的再三催促和群众的多次反映,才将事情办完。这样一来,严重影响到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在处理相关事务过程中,把责任和问题推诿,不能够认真地对待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办事过程中,对一些棘手的事情,一些政府官员害怕摊责任,“踢皮球”、得罪人的事不干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人民群众实际问题无法解决;在办事过程中,求稳怕事,工作刻板,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感受。做事僵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往往人民群众办事要走多道程序,办事效率严重低下,很难对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官不为行为对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一)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能力建设。为官不为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注重解决基层干部能力建设问题。“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为官不为,主要是自身能力原因,无法对新政策进行有效应用”[6]。基层领导干部能力建设,让基层领导干部掌握新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利用理论进行实践活动指导,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注重提升干部办实事的能力,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干部业务能力较差,对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不足,不能够进行经济创新发展,是为官不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提升业务能力,提升办实事的能力,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二是强化纪律约束。“纪律约束是提升领导干部作为的有效机制,可以对一些为官不为的干部进行有效处理,并能够对一些贪污腐化的干部进行规劝和惩处”[7]。新时期下,纪律约束的强化,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发挥教育意义,挽救优秀党员干部,使其能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对现阶段党员干部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同时,加强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一些为官不为干部的警告和惩处,为一些得过且过的领导干部敲响警钟;“永葆党员先进性,要求各级党委将先进性建设与纪律约束进行有机结合,在应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能够勇于创新,敢于承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中”[8]。对一些理念动摇、革命意识衰退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提升他们的担当精神,在工作中,能够勇担责任,改变不良心态。纪律约束是现阶段解决为官不为行为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可以解决为官不为的制度建设问题。在纪律约束过程中,要注重对贪污腐败现象的处理,对一些为官乱为的官员进行惩处,保证官员能够在其位、谋其政。“除此之外,纪律约束是从严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约束机制的有效应用,例如建立重大决策实录机制,对一些重大决策以及重要干部任免进行有效记录,进行备案,在日后出现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注重建立较为全面的巡查机制,能够对‘为官不为’现象进行专项巡查;加强有力的追究机制,对一些主要领导责任进行有效追究,对于违反工作纪律等领导干部进行问责处理”[9]。
(二)加强教育引导
一是树立理想理念。为官不为行为的出现,与官员自身的思想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时,要注重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在进行改革开放攻坚战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官员能够对实际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敢作敢为,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确思想理念的树立,是为官不为行为改进的一个关键。对此,必须要树立“为官有为”的思想理念。对此,在树立思想理念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加强干部宗旨教育,要让干部明确在其位,谋其政的观点,能够切实地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活动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人民公仆理念,能够勤政、廉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将‘三严三实’作为干部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理念,能够借此对官员自身进行严格要求,做到心中有责不倦怠,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10]。注重对正确是非观、价值观的引导,明确为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样一来,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施政理念,并能够根据地方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正确的发展方针、战略,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是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发展的宗旨,也是我党立足的根本。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官有为,就要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并且坚持这一理念不动摇,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为官有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在克服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困难的过程中,我党干部需要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实施,要注重于人民群众利益进行有机结合,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将这一理念扎根于我党干部心中,可以提升官员作为,从思想上解决“为官不为”这一问题。
(三)完善机制体制
一是健全选任机制。选任机制的健全,是解决为官不为的又一重要举措。完善的干部选任机制、考核和奖惩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根治“为官不为”这一现象。在选任机制健全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有为”这一点,提拔一些年轻敢为的干部,给敢作为的官员一个发展舞台,充分发挥敢为干部的一腔热忱,促进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选任机制的健全,要注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一是要对行政权力的运行采取法制化管理,对权力范围、职责进行明确,保证官员能够对权力进行合理应用;二是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任用一些敢为的官员,可以对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有效解决,为敢为的官员创造发展机会。
二是规范考核体系。规范考核体系,对官员执政能力的考核,是对官员为官有为还是无为的一个有效检测。考核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官员作为情况进行有效反应,对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为官不为的问题,必须对考核体系进行规范和完善。规范考核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对政绩考核的导向必须进行有效明确。新的政绩考核要注重对实际情况的结合,并且对官员的成绩进行仔细检查,要注重政绩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否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切实的实惠,是否是面子工程等等。在考核过程中,可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件》进行干部考核,加强对考核工作的改进,根据干部的岗位职责,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进行相应的评分。同时,根据业绩情况,对官员进行晋升或是惩处,注重综合性的考核。综合性的考核,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在工作期间,是否真正做了实事,是否真正发挥出作用进行考核。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应用,要注重对一些敢抓敢干、得票率不高的干部提名,发现“真金”,将一些干实事的干部发掘出来,并能够予以重用;考核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加大惩罚力度,对一些为官不为的官员进行严肃处理,为有为、敢为的官员让路,让那些真正做实事的官员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舞台。采取有效的政治激励手段,为那些敢于攻坚的官员进行奖励,发挥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解决为官不为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创造一个良好的干事氛围,能够对一些无为的官员进行鞭策,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当中来。“良好环境的营造,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一是加大官员之间的交流力度,对一些不适合现有岗位的官员进行及时调离,并选择合适的岗位,发挥干部的作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官员的人为关爱,帮助一些基层干部更好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官员干部能够将身心更多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三是注重关怀干部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能够正确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局势,在遇到问题过程中,能够沉着冷静对待,更好地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11]。良好环境的营造,对于解决官员心态问题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良好环境的营造,也可以影响到官员思想,能够更好地促进官员有为。
清除“为官不为”的不良文化,让官员能够认清自身的职责,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应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更好地投身于实际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新时期下,解决为官不为问题,要注重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文化,同时也要注意清除为官不为不良文化,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此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注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注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把握,完善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制度、举措,使之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发展情况;注重文化生产力建设,把握舆论导向,在党内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一些不为干部有所触动,能够重拾信心,积极、主动地拖入到建设当中,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经济建设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进行探索,以先进技术手段武装全党,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让官员有为。
[1]中共江苏扬中市委组织部.“为官不为”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领导科学,2014,(21):9-10.
[2]郝春禄.关于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研报告[J].理论界,2015,(1):25-28.
[3]何炳文.解决“为官不为”问题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1):12-13.
[4]石学峰.从严治党实践中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及其规制[J].云南社会科学,2015,(2):18-22.
[5]张李虎.整治“为政不廉、为官不为”问题的对策与手段[J].先锋队,2015,(6):16-17.
[6]中共湖南湘西州委组织部课题组.建立合理可行的干部“上下进出”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2015,(10):35-37.
[7]李柳身.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11):1-5.
[8]段尧刚.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J].前进,2016,(2):43-45.
[9]龚云.干部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和标杆[J].国家治理,2015,(40):9-15.
[10]吴德贵.论领导干部岗位胜任能力——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中努力提高领导干部五种能力之五[J].人事天地,2016,(1):14-15.
[11]胡峻.不良行政行为的立法规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48-53.
责任编辑:邓小龙
D26
A
1009-0169(2017)06-0032-05
刘晓玉(1983-),女,河南南阳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