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周艳娟
(1.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四川 南充 637009;2.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自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与应对
李 敏1,周艳娟2
(1.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四川 南充 637009;2.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产生了双重影响,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格局。因此,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不仅要转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范式,发挥其引领作用,而且要优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拟态环境,以期全面建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自媒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感;拟态环境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4G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人们逐渐进入了以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当代大学生大都是沐浴着自媒体成长的一代,微信、微博、QQ、百度官方贴吧、论坛等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虽然通过自媒体能够开拓视野、拓展社交平台、推动学习模式变革,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干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也随之不断降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形态宣传与传播的重要阵地,要积极应对挑战,建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自媒体发展高度契合,自媒体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新平台。首先是拓展了获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新渠道。如今,笔记本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则为大学生洞悉社会动态、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等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人民网”“光明网”APP推出的官方微信、微博等,能够在第一时间报道时事热点、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使大学生能够用开放的眼光认识新事物、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观念。其次是改变了学习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模式。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学习模式,往往是“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性、封闭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主体,能够自主选择和利用信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学习模式由原来的单向线性教育模式转向多向网状学习模式。这种多向网状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学习的实效性,如大学生在追踪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中,会去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评判社会的善恶美丑,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依托自媒体与别人沟通交流,最终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共识。再次是延伸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场域。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场域在时间、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现实和虚拟场域的联动机制,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也因此呈现出全天候、多维度的育人格局。
自媒体立足生活逻辑、凸显感官体验、强调审美价值,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由抽象图示转变为形象符号,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首先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多样化。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文本”和“官方”式的发声相比较,大学生更偏爱通过网上直播、在线交流、互粉、互赞、互评、转发等输出方式传递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热点时事等。如西北理工大学辅导员手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拍写真的高清图片通过微信、微博等在网上广泛流传,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大量转发和点赞。笔者认为,通过自媒体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输出的方式,不仅满足了大学生们求新求异的接受心理,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其次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承载内容通俗化。自媒体通过图片、影像等使原本刻板的文字鲜活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往往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同时,自媒体话语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开放性能够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经过层层解读变得通俗易懂。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信息传播由一维转向多维、平面转向立体,提升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首先是认知渗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体工具,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产品渗透到大学生活动的各个场域,帮助他们科学地判断、筛选和甄别信息,提高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知水平,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是行为渗透。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是情感内化的基础,情感内化则能够进一步升华为实际行动,如大学生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不仅使他们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而且能够鼓励其用实际行动诠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现场,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并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生态日益复杂,话语传播的“去中心化”,“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异军突起,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首先是来自传播方式的挑战。在传统媒介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传递给大学生,而大学生由于接收信息渠道有限,并基于对教育者身份的认可,往往比较容易形成一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然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话语发声源不再以党政机关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人人都是发声源的“去中心化”格局,大学生利用自媒体可以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各种信息,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必然杂糅在各种信息里。笔者认为,大学生作为人格趋于成熟的“半社会人”,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不是很强,加之求新求异的接受心理,导致其容易受到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裹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也因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次是来自“意见领袖”的挑战。“意见领袖”一词最初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大学生在使用自媒体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审美情趣、趋同的价值观念加入不同的“群层”“圈层”,如“轮滑协会”“旅游爱好者协会”等。这些“群层”“圈层”成员之间互动具有自由性、人际交往具有互感性、价值观念具有独特性,而“群层”“圈层”里群主、博主、活跃分子等“意见领袖”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如果不正确,会对其成员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
认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是指“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2〕。大学生个人需要价值共识来提升归属感,国家也需要群体的价值认同来凝心聚力,但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自媒体应用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传播负面效应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感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了反向认同。首先是信息传播复杂化的影响。在社会改革和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媒体加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和“话语霸权”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感。其次是信息“碎片化”的影响。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日益朝“短”“小”“精”等“碎片化”方向发展,这种“豆腐块”式的叙事方式,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知是零星、片面和肤浅的,缺乏全面、完整和深层次的认知。长此以往,大学生容易养成“浅阅读”“浅思考”的习惯,导致他们难以形成完整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较强的思维能力,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解力和认同度大打折扣。
自媒体具有交互性、去中心化、全球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力。首先是理论解释力降低。自媒体时代,各种非主流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相互交织,不仅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秩序紊乱,而且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有时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进而加大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社会舆论的掌控难度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难度。其次是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凸显。自媒体使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渗透更加便利,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3〕自媒体时代,来自西方的各个利益集团利用技术和语言优势,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刻意发布一些迎合大学生口味的话语信息,其中不乏煽动民族仇恨、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抢占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市场、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生存空间,进而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为此,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全面建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期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从当下官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新方向来看,新兴社会话语元素与形式的吸收,如依托网络文化对中国形象的建设,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方法”〔5〕。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也一样,只有不断吸收新内容、新的表达形式,才能迎合当代大学生求异求新的接受心理,进而提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感。从话语形式来看,传统的“文件式”“书本语”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过于理性甚至刻板,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抵触和反感,脱离社会现实的“假”“大”“空”式话语也正在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笔者认为,贴近大学生实际的自媒体输出话语以交往、沟通为旨趣,能够把严肃的课堂活跃化、深奥的道理生动化,让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从话语内容来看,反映社会现实程度越高,话语就越具有解释力、说服力和理论张力,话语本身也就越鲜活。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这里所指的抓住事物的根本,从本质上说就是真实地反映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当前,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必须使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直面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解读生活实践的流行观念,并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时代的热点问题,以保证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性、现实感和说服力。
理想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应该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艺术,又能适应自媒体网络环境、了解自媒体特点的话语“引领者”。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换。自媒体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7〕。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换,有助于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拥有同等的话语权,实现民主交往、平等对话,进而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客观判断,相互之间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共识。其次,教师要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信息整合能力。网络话语信息的庞杂性不仅降低了线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的实效性,也影响了线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的有效推进。因此,整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信息的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高校教育者整合信息时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质量为目的,通过“眼睛对屏幕”的信息获取,“思路对问题”的信息加工,“心对心”的信息传递,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话语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以推进线上线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已整合信息的利用效果反馈机制,以实现信息整合的目的和价值。最后,要提高教师的网络驾驭能力。高校教师只有号准时代的脉搏,才能号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而只有号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正确解读大学生真实想法和合理诉求,也只有正确解读大学生真实想法和合理诉求,才能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因此,高校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班的方式深化对网络技能的认知,以关注、调节自身情绪和情感的方式来提高对网络运用的能力,以坚强的意志来实现主体对网络媒介素养认知的深化,以运用实践经验的反馈来完成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化和外化的配合〔8〕,以跨越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话语鸿沟,进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的实效性。
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性的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面临着拟态环境的社会境遇。拟态环境下,舆论生态十分复杂,网络上各种意识形态交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和科技实力,通过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煽动民族仇恨,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抢夺阵地、笼络人心,以实现其话语霸权。因此,优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拟态环境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首先,要增强底线思维和阵地意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高校要完善与网信、公安、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掌握未经加工的第一手意识形态话语资料,从源头上遏制信息误读,纠正各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错误思想,敢于亮剑,做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严格“把关人”。其次,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自媒体管理队伍。高校教育者要深入微信、论坛、校园贴吧等大学生频繁活动场域,收集、分析、研判话语信息,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话题策划和议题设置能力,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充当好维护绿色生态自媒体舆论的主力军。最后,要培育积极向上的高校自媒体文化,营造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自媒体网络环境。高校要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自媒体文化,就必须发挥理论研究优势,利用人才和学科资源,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理论大众化研究,以使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植根、结果。具体说,一是要发挥高校阵地建设优势,主动占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教育自媒体阵地,如大力推进特色校园文化数字化建设,办好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创作自媒体红色作品专栏等。二是要发挥好宣传工作优势,打造正向、积极的“意见领袖”,促进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核心支点,并能够促进主流意识形态无缝对接自媒体拓展空间。三是要通过宣传解读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新思想,不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思想舆论阵地,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亲和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以期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保驾护航。
〔1〕范明献.自媒体传播伦理:特征、问题及认识框架〔J〕.中国出版,2016(2):27-30.
〔2〕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45.
〔3〕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刘 红,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5.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吴海江,杜彦君.积极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4(7):43-4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8〕王学俭,冯东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挑战·保障〔J〕.思想教育研究,2017(5):90-93.
责任编辑 芳 晔
G641
A
1009-1203(2017)05-0105-04
2017-08-06
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7G005);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课题(xhmks1729)。
李 敏(1975-),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理论。周艳娟(1992-),女,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