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对西方政治观的超越

2017-01-25 07:13:55刘文珍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城邦政治

刘文珍

(山西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对西方政治观的超越

刘文珍

(山西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政治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众多思想家对政治进行思考,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大局政治观、经济政治观、群众政治观、思想政治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并完成了对西方政治观的全面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西方政治观;超越

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人们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于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历史上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对政治这一复杂形象进行过分析,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实现了人类对政治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其对政治的深刻把握,从而形成了对西方政治观的全面超越。

一、政治和政治观的概念与起源

政治观是人们对政治这个人类社会重要范畴的理解、看法和观点。要系统阐述政治观,必须对政治这个范畴先有本质上的把握。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尚书》中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有“掌其政治禁令”的说法。但在古代中国,政和治更多的是分开使用的,如《论语》中“为政以德”,《老子》中“治大国若烹小鲜”。尤其是我们分析《论语》中多处对“政”这一字词的用法,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政”指的是国家事务的意思。

英文的“politics”(政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polis”,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城邦。城邦是古希腊的国家形态,也是古希腊人的生活共同体,古希腊世界是由互不统属的众多城邦构成的。由polis这个词演化来的politics的意思就是“有关城邦的事务”。polis现在已经转化为state,所以politics就是“有关国家的事务”的意思。

从对中西方“政治”一词的起源的分析来看,可谓殊途同归,指的都是“有关国家的事务”的意思。列宁明确指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问题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生活的内容“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形式、任务和内容”[1]。国家事务由于牵涉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国家事务也就是公共事务,因此政治最明显的特性就是它的公共性。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和社会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对人类社会政治的起源做了深刻的分析,根据这些分析得出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光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维持生存,人们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从而保证种族和个人生命的延续。人们为了集体劳动,就必须用某种形式组织起来,在原始社会,这就是氏族公社。氏族内部既有为了集体劳动和抵抗侵略必须的一致利益,也有由于分工的不同而导致的利益分化。为了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和协调内部的利益关系,规范氏族成员的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构就应运而生了。这些机构主要包括氏族议事会和酋长,以及部落联盟议事会和军事首领,这就意味着政治产生了。原始社会的这种政治,被马克思称为“氏族民主制”。

从最一般意义上说,政治与冲突及合作紧密相关。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李普赛特就认为“冲突与共识的问题成了(政治)的焦点”[2]。人们也往往将冲突的解决过程描述为政治的核心。政治也可以说是斗争和妥协的过程。因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过一种集体生活,过集体生活就必然出现合作和矛盾,这时就必须有公共权力来协调合作与调解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的中心问题也可以说就是公共权力问题。

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而这种机制必须符合正义的原则,不同的安排,只是基于对正义的不同理解而做出的。政治观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问题:政治秩序是怎么起源的?其合法性何在?人们为什么服从?人类参加政治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公民与共同体的关系该是什么样的?政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如何?

二、西方政治观的历史发展

在西方,系统的政治观起源于古希腊,之后经历了中世纪,到了近现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政治进行系统的阐述,对政治观涉及的各个问题进行详细论证,形成了具有鲜明阶段性又有内在联系的政治观。

1.从自然政治观到神学政治观再到权利政治观。这是从对政治秩序起源的看法的角度进行的划分。第一,自然政治观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观。古希腊是西方哲学也是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即自然哲学家,他们专注于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探求自然世界的统一本原和规律。随着城邦政治生活的发达与丰富,涌现出了一批被称为“智者”的思想家,从他们开始古希腊哲学发生了认知转向,开始专注对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的探讨。一般认为古希腊有系统的政治思想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达到了顶峰。他们大体认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国家起源于分工的需要。开始的时候,人们需要农民、匠人等各种物质生产者,后来由于城邦之间的战争又需要护国者,最后需要统治者也就是哲学家管理各种公共事务,这样城邦(国家)就产生了。只要这三者各司其职,城邦就实现了正义。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城邦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先组成了家庭,然后发展为村落,最后若干村落的结合就形成了城邦。而且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只有在城邦中,他的本性才能实现。第二,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政治观。产生于罗马后期的基督教神学是中世纪近一千年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督教神学的观念成为人们观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政治问题当然也不例外。对政治权力的来源从神学的角度进行论证,就是人们熟知的君权神授的观点。中世纪最大的神学家阿奎那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包括政治,“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3]。第三,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政治观。权利政治观的基本观点是政治秩序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的权利。权利政治观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而提出来的,它包括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等理论。这种政治观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天生具有自由、平等等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们只是为了保护这种权利,才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公共权力和政治秩序,组成政治社会。

2.从善的政治观到恶的政治观。这是从政治的伦理价值角度进行的划分。在古希腊,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是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古希腊人相信,人是政治的动物,也就是说,人在本质上具有政治倾向,人的本质只有通过政治活动才能实现或完善。因此,公民只有完全融入城邦的政治过程,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个人的正义出发引出了城邦的正义问题,乃至公民的家庭、财产、教育等问题,从而认为只有城邦的正义才能实现个人的正义,因此《理想国》又可称为“正义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论述了不同城邦政治需要的个人美德问题。总之,在古希腊人看来,道德生活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恶的政治观念是基督教思想的产物。基督教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对世俗的政治权力采取了一种疏远甚至对立的态度,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基督教对政治生活也表现出一种蔑视,拒绝承认政治具有任何道德的含义。这种思想在早期教父神学家奥古斯丁那里就有突出的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奥古斯丁看来,国家和政治制度无非是人堕落的产物,国家对人的压迫本身就是对人的原罪的一种惩罚。在基督教的思想中,政治被剥夺了伦理的资格。近代的启蒙思想家继承了基督教的这种政治观。霍布斯尽管对君主专制制度表示拥护,但也仅仅从一种实用的观点来理解国家的存在,即国家的存在仅仅是为了避免自然状态下人类自身的毁灭。在他看来,国家的存在尽管必要,但并无伦理价值。洛克把国家的权力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认为国家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保护人的自然权利。而且为了防备政府权力的滥用倾向,设计了种种措施对其进行限制。洛克认为对合法政治权力公民应该服从,但这种服从没有任何伦理基础,只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启蒙思想家潘恩对社会和政府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社会起源于人们追求幸福的需要,而政府产生于人们的邪恶。政府仅仅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总之,把国家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恶”,是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一大特点。

3.从整体主义政治观到个人主义政治观。这是从公民与共同体关系角度进行的划分。古希腊的城邦是一种公民共同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紧密地结合于城邦中。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能力都不是私有的,而是属于城邦。这种政治现实决定了古希腊的整体主义政治价值观。表现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个人视为第二位,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一员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并且强调公民个人对于城邦利益的服从以及个人对城邦的义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说,那些离开城邦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明。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和护卫者不能有自己的家庭,必须共妻共产。城邦的教育包括其他一切都由城邦统一安排,出生有缺陷的婴儿要被秘密处理掉。随着古希腊城邦政治的衰落直到最后被罗马帝国完全征服,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个人和国家关系开始疏远,城邦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开始丧失,人们从公共政治生活退回到个人生活,这时一种全新的关于国家和社会的思想出现了,这就是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他们的思想意味着脱离国家和社会的个人解放以及个人主义的萌芽。西方近代的政治观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这种政治观把社会视为由原子化的、孤独的、完整的个人组成。在洛克看来,不存在政治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是“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是自由的,都可以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自己的行动,个人是自给自足的。既然个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所以国家的存在就没有给他们增加任何新的东西,而仅仅是保护他们自然状态下就具有的自然权利的工具,公民对于国家并不存在任何无条件的义务。这种政治观把古希腊关于公民和共同体的关系的观念完全颠倒了过来,个人成为第一位、共同体成为第二位,共同体成了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西方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不同的政治观,力图揭示政治的内涵,有些不同程度地触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性,对我们认识政治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历史、阶级和认识的局限性,他们并没有能够形成深刻而全面科学的政治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毛泽东思想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和任务,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进行了一系列论述,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的不同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观,并完成了对西方政治观的超越。

1.大局政治观。“政治就是大局”是邓小平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它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世界局势的成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大局就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这里所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4]。邓小平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利益对于政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意义的观点。政治就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激化。在国内我们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和国外同西化势力的斗争,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大局的角度看待。政治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局。改革开放伊始,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提出,“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当年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又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5]邓小平早在1975年就说:大局是什么?大局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6]

2.经济政治观。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每一个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7];列宁说,“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8];毛泽东也强调,“只有经过政治,阶级和群众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现出来”[9]。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政治观。一方面是从经济方面来认识政治。1979年10月,他在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10]。另一方面是要从经济角度来解决政治问题。邓小平指出,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要用经济办法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11]。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经济政治观。他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经济服务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这里强调了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又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现代化,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这是对邓小平经济政治观的重新强调。

3.群众政治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政治方面,体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政治观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路线。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群众路线也成为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调了党的群众政治观。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路线政治观的光辉典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容,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观。江泽民1995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胡锦涛强调,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新的时期对党的群众政治观的重要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治乱兴邦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对群众政治观的最新发展。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是决定历史走势的最强大政治力量。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4.思想政治观。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伟大使命的根本条件,也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始于1929年的古田会议,当时会议决议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心内容,确立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的原则。延安时期通过整风运动,极大地加强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团结和统一,为党的七大召开和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56年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经济建设成为国家中心任务的情况下,毛泽东继续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12]。他特别强调红与专的问题,如果“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就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13]。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是邓小平政治观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人们的思想困惑,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邓小平还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推动作用。在1986年视察天津时,他说:“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面这一条。”[14]讲政治,也是江泽民政治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关于《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讲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对“讲政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关于讲政治的具体内容,江泽民说:“我这里所指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六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论述了党员干部加强政治立场观点方向的重要性。

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包括大局政治观、经济政治观、群众政治观和思想政治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政治,深刻把握了政治的本质,全面超越了西方政治观就政治论政治的肤浅政治观,是我们分析政治现象和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8.

[2][美]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

[3][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5.

[4][5][6][10][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9,163,4,194,195-19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6.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2.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97.

[1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03.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6.

[责任编辑 王亚伟]

D621

A

1671-6701(2017)01-0047-05

2016-12-20

刘文珍(1987— ),男,山西临县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城邦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文化学刊(2019年7期)2019-12-26 12:01:37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新会计(2016年11期)2017-01-04 08:20:20
不可复制的城市情感——从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立法者:灵魂与城邦——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法律哲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