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涛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战略重点解读
马彦涛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各界人士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我们从三个战略重点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充分了解其每一个论述的背景与要义,以便更好地将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战略重点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诸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基本构建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中国梦引领下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需要从战略角度领悟其治国理政思想的深刻意蕴。我们从三个方面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及其所实施的战略布局、运用的战略手腕、彰显的弈者风范,体会其“谋定后动”的大手笔、“渐进推行”的大策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大智慧,充分了解其每一个论述的背景与要义,以便更好地将之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中。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改革开放39年的艰辛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坚持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发展的成果与发展的问题总是相伴而生的,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在世情、国情、党情、时情、民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和“信心危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使我们党面临着在宏观层面如何化解危险、破除危机,中观层面如何维护执政党地位合法性、理念连贯性、政策连续性,微观层面如何将社会张力归置于可控范围之内以及如何消减或剔除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的弱化将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破题、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是对领导人的考验。
(一)“零容忍”反腐败,把权力关进笼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1]这就告诉我们,必须对腐败问题予以坚决的回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反腐败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效。这不但在党内给违规违纪违法者以有效的震撼,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1.反腐败的速度。动作快、效率高、打击准,对腐败分子的不法行为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应有的惩处。腐败分子对党的肌体的侵蚀,对党在人民群众中威信的破坏,对党的执政地位的干扰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向腐败宣战,不但是惩治党内腐败分子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提升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的必然途径。
2.反腐败的力度。抓反腐倡廉关键就在“常”“长”二字,既要经常抓,又要长期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惩治手段决不能放松。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还是违反国家的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惩治的腐败分子在数量上、职位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3.反腐败的广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上不封顶、下不设限,反腐无禁区。反腐败斗争既强调要有“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又强调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说明,从中央到基层只要存在腐败现象,就会坚决地予以打击,就会坚定不移地予以惩处。可以看出,党的反腐败工作有着周密的计划与安排,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统一布置,重点击破,成果不断得到巩固。
4.反腐败的深度。从个人家庭情况到组织情况,从贪污受贿到妄议中央,从潜规则到背后的团团伙伙,从尊法学法到守法护法都给予严格要求。要求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规范自己。无论是个人的财产状况,还是个人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必须向党组织交代清楚,党组织对带有问题的人和事也必须有相应的回应,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全面从严治党,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颁布《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有序提升党员的政治觉悟,不断改善党内的政治生态环境,开创了党员学习教育的新局面。从公布中央领导的家庭收入、住房情况到严格约束家庭成员的要求,从庆丰包子铺的自助餐到南锣鼓巷的体察民情,让人民群众体会到了党中央同人民群众时刻心连心的温暖,感受到了总书记“亲民、为民、爱民”的政治情怀,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重塑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为下一步更好地解决党内、国内的复杂问题夯实了群众基础,赢得了宝贵时间。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过程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得来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要求。当前,国情、党情、民情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党要强化领导核心作用、巩固执政地位、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化党的领导作用
1.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形势下党必须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理顺重大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再一次揭示了党中央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根本原因。基于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党建根本方针,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伟大进军中“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化党的领导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表率。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干部如果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求政绩、搞形象工程,最后只能是损害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尽管个人私欲获得了暂时满足,但是从长远看却被历史和人民否定。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有“钉钉子”“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这不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具备的情操与品格。
(二)坚持党校姓党,发展党校事业,打造学习型政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学习型放在了第一位。党校是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为什么办党校、如何办党校、党校干什么等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发展党校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导。
1.从战略高度看待党校工作,发挥党校作用。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干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骨干。然而,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却存在着本领恐慌的现象,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能力不足,需要强化学习,打造学习型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作为培养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以及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发挥着的独特作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因此,应当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看待党校工作,从为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高度重视发挥党校作用。
2.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党校姓党、从严治校是党校办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科研、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因此党校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四个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3.突出主业主课,抓实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主业主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教育教学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校党性教育单元要加大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形成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3]习近平总书记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忽视主业主课的严重后果:“如果党校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放松了、甚至荒废了,搞了很多其他方面知识、技能、兴趣的东西,那就会喧宾夺主甚至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4]这是对党校办学的科学定位和对党校优势的精准把握,也是党校姓党的具体体现,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校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党的建设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关键在党,而党的大政方略的实现关键在人,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事业的发展需要干部,更需要好干部。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不仅是时代发展所必需的,而且是推动历史进步所必需的。
1.注重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提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重在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任务,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担当。不管是身处高位的领导干部,还是服务于基层的领导干部,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党的普通党员还是党的“关键少数”,都必须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其战略思维能力,“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领导干部必须站位要高、立意要远、思路要清、执行要稳、方法要精,唯此,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2.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与选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哪几个人、哪几代人能够完成的。要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注重培养接班人,也就是注重年轻干部的培养与选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5]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往往集中在青年干部这个群体当中,因而必须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学习、工作,努力使青年干部快速成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后备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6]为此,必须拓展、打通青年人进步上升的通道,加大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基层年轻干部中选拔人才的力度,改进后备干部的选拔机制与培养方式。
3.严把干部选用的政治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7]理想信念是对党员干部政治上的第一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如果领导干部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相信中国共产党的理想目标,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醉心于庸俗的政党“管理主义”“实用主义”,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甚至还会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障碍,因而必须严把干部选用的政治关。
“治大国若烹小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治党、治国、治军的理念和思路,形成了系统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即一个梦想(中国梦)、两大目标(“两个一百年”)、三大主线(治党、治国、治军)、“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需要着力抓好两个维度。
(一)国内民富国强
1.民富国强的内涵。第一,人民幸福,是人民梦的体现。人民幸福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能够有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第二,民族振兴,是民族梦的体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梦想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而不再唯西方而行事。民族振兴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世界话语权的把握、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上。第三,国家富强,是国家梦的体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那么在国际舞台上是没有话语权的。而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实现近代以来两大目标的过程中所凝聚起来的精神的总和,中国力量就是一切有助于、一切希望中国发展的本国力量和外来力量。中国梦就是围绕着治党、治国、治军三大主线,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五个方面,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项内容,认真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
2.实现民富国强的路径。第一,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要努力打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推进中国软实力的综合竞争能力,力争在国际舞台上谋得重要席位。第二,提升融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无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看,国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状态都会影响国家的总体特征,进而会影响大众的心理和社会的良性运转。这就需要处理好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第三,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上升到文化消费等更高层次。因此,适时了解、掌握、解决人民新的需求是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二)国际合作共赢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新中国68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9年来的发展,使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密切地同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梦是世界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8]。“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它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于世界人民。同时,中国的发展及民族利益的实现,也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国家外交工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进行国事访问,打造国际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拓宽了中国的国际视野,理性确立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反腐败为切入点凝聚民心、汇合民意;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着眼点,不断巩固符合中国政治体制的高效领导模式;以中国梦为立足点,理性寻求并确立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正一步步地将其治国理政的思想渗透到战略布局的每一个过程中。无论是国家政治建设领域,还是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领域,诸多事项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初衷及其预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来看,他在完成一系列战略布局后将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续不断地抓下去。
[1]习近平.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EB/OL].http://news.hexun.com/2012-11-29/ 148488789.html,2012-11-29/2016-12-20.
[2][3][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5]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599.
[6][7][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2014.49-50,413,24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7.
[责任编辑 陈 静]
D26
A
1671-6701(2017)01-0009-05
2017-01-12
马彦涛(1986— ),男,山东单县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