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山(江苏省司法厅)
普法工作的江苏新模式
李长山(江苏省司法厅)
近年来,江苏省司法厅围绕培育全民法治信仰,着力打造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治理导向,强化创新,大胆实践,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精准化和考核体系化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经第三方调查,群众满意度由“六五”初期的84.7%上升到“六五”末期的96.3%,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满意率达98.4%。
江苏省司法厅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及时调整普法工作思路,明确“六个转变”:在目标上,由传播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信仰转变;在工作指导上,由大包大揽向分类指导转变;在服务方向上,由“我为民作主”向“民为我作主”转变;在方式方法上,由粗放向精准转变;在资源整合上,由分散碎片向集聚融合转变;在工作力量上,由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按照省委确定的“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居于全国领先行列”的目标任务,将“大力实施‘一三五’工程,打造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普法新模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普法的工作品牌和努力方向。厅党委将强化制度设计作为首要任务,联合省委宣传部等十多家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构建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创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以及“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以案释法”实施办法等8个规范性文件,组织编写《江苏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理论与实践》《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操作手册》,并在扬州召开会议部署推进,在全省持续开展基本队伍规范化、基本方法实效化、基本平台立体化、基本要求标准化、基本机制长效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基本”建设。截至去年,第一轮全覆盖体系建设顺利收官,县(市、区)法宣中心建成率达75%,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建成率达99.8%。目前第二轮全覆盖提质增效正在全面展开。
着眼于提高普法辐射力和穿透力,立足法治宣传职能特点,江苏省司法厅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不断强化“内网管理”和“外网服务”。推广法宣信息化管理平台。以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普法工作数据采集、信息研判、绩效考核的综合效用,在全国率先研发推广法宣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工作留痕、活动推广、成效评估等环节加大信息化运用力度。目前,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普法工作互联互通,管理流、信息流、工作流一体运行,实现了对全省法治宣传工作的适时掌握、及时指导。组建“法润江苏网”和全国省级首家“网络普法联盟”。加快对传统法治宣传教育形式的改造,把“江苏普法网”升级为“法润江苏网”,整合省内29家司法执法部门、130家专业普法网站资源;链接123个普法微博、92个普法微信和17个全国知名普法博客;组建“江苏网络普法联盟”,网站手机APP版同步上线;打造形成集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解读、法律咨询“四位一体”的网络阵地,实现电脑、电视、手机三屏联动,有限资源多方多向发散。开通一年多来,网站共发布信息5.8万余条,制作视频236部,组织8期500多分钟在线访谈,策划专题23个,收集常用法律知识39万多条,总浏览量突破600万次,较省内其他政务类网站流量增速最快。打造“智慧普法2.0版”。“七五”普法启动以来,江苏省将打造智慧普法平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总结推广无锡“律兜”合作模式,并将依托“法润江苏网”,搭建融合“民众法律需求收集分析、法律知识推送、在线法律服务供给、法律需求智能匹配响应”于一体的普法平台,推出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普法服务项目,建立法律参考资源数据库,定期推送生活法律风险提示单。
推动法治宣传全覆盖体系落地生根、提质增效,倒逼在标准化建设、精准化实施上率先破题。江苏省司法厅按照“科学、精准、高效、集约”的工作理念,出台《江苏法治宣传工作标准》,制定由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基层法治创建、重点人员普法、社会普法等5大类、12个子项组成的近4万余字的标准体系,通过对普法研判、供给、评估和管理的流程再造,形成层级式、链条式的工作模板,推动普法过程规范化、服务管理精细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产品多元化。同时,从“精准管控”入手,提升标准体系与实践运行的匹配度,联合省委宣传部出台《关于加强精准普法的指导意见》,对法治宣传教育事前、事中、事后精准细化,重点解决工作方式粗放、普法内容“一刀切”、成效评估“不精细”等问题,推动法治宣传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2017年将在苏南、苏中、苏北各选取一个设区市试点推广标准体系,并与正在全省测试运行的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衔接配套,运用导入江苏法治宣传信息化管理系统,努力形成具有江苏特色、以标准化推进普法规范化的工作模式。
实施项目分解、责任落实、督查指导是提升普法质效的有效抓手。江苏省司法厅按照“分类实施、逐年攻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制定《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项目化实施方案》,将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全系统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出台“七五”普法考核验收办法,细化江苏第十五次法宣会明确的7大主要任务26个重点项目,制定《推进“七五”普法项目化年度实施表》,并以法宣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对全省各地普法工作责任落实,通过“任务下发、过程记录、动态监督、预警提醒、跟踪督办”的流程体系,实时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形成自上而下责任传导链,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水平。同时,以“法润江苏”为工作主线,确定了10项举措20项重点任务,明确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等单位的任务,量化指标,项目推进,并派出巡查督查组开展专项督导,有效解决了法治宣传以往单兵作战、条线化、碎片化的问题。特别是江苏省司法厅党委把强化法宣办指导协调督查功能作为工作重点加以推进,依据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对应执法权重,制定成员单位普法责任清单,省法宣办照单落实动态监管,组织“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和“谁执法谁普法”情况督查,努力形成“以协作配合凝聚工作合力,以责任清单明确普法任务,以督查考核促进项目落实”的整体推进格局。
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增强全社会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始终是江苏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跟中心工作。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省市县联动开展“不忘初心 尊崇宪法 共筑共享法治江苏”倡议推广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围绕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关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迅速组织“美好城市 法律相伴 你我共创”专题行动,运用新媒体,推广13个首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倡议书,全省224.1万人签名承诺,其声势、规模创历次活动新高,较好地呼应了全省中心工作。紧贴群众期盼。针对群众需求和社会热点,及时部署“预防通讯网络诈骗”“抵制非法集资”“道路交通安全”三大主题教育,期间全省发放普法资料200多万份,举办法治讲座8000多场次,推送学法短信150多万条,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学法渠道。按照构筑法治文化建设高地的总体部署,找准群众法律需求和文化需求的结合点,把法律书籍推广列入“书香城市”创建考核指标,纳入“你选书我买单”公共服务,将法治讲座引入南图讲堂等文化场所,推动法治文化活动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省建成由设区市到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近1.3万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334个,打造拥有作品6万余部(篇)的省级法治文化资源库,每年举办万余场次的法治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故事宣讲、法治微电影展映等基层法治文化活动,组织不同层次的法治文化节、法治文化成果展200余次,形成全省法治文化阵地、作品、活动“一品牌多系列”的发展格局,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法治信仰培育与文化启迪、道德升华的深度融合。紧扣法治社会建设。根据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紧贴基层法治建设需求,研究制定了《江苏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把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分解量化为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尤其注重从群众感受来考察法治社会建设的效果。这是国内首个省级层面的法治社会评估评价体系,得到中国法学会和全国普法办的充分肯定。目前,指标体系正在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测试推广,并组织“区域法治社会建设的社会感受和评价”。同时将基层法治创建作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引导群众参加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工作,大力实施基层法治创建升级行动,组织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回头看”,开展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修订完善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垃圾分类、房屋租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养老服务等基层公共问题。特别是通过1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向全省村、社区发起《争创“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倡议书》,推动各县(市、区)创建2~3个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升级版,努力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为推动基层“四民主两公开”的示范,成为司法行政职能在基层有效落实的示范,成为基层群众崇德向善、循法而为的示范,成为深化法治社会建设的示范。
“以社会组织培育补齐工作力量”是江苏省司法厅党委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协调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资源融合互补的重要路径。制定出台《法治宣传教育专业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推进方案》,建立完善“项目设计、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管理指导”等工作机制,大力推广兴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普法联盟”、建湖“法律服务合作社”的特色做法,孵化培育出以南京浦口区乡贤会、淮安博里法治农民画社、沛县法治漫画创作交流中心等为代表的80多个法宣专业型社会组织。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村(居)层面,依托司法行政服务站,主动融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将法治元素导入乡规民约、市民公约,化解矛盾纠纷17万多件;在行业层面,针对环保、税务、安全等方面开展送法服务,组织法律体检2000多场次;在家庭层面,组织重阳节尊老敬老法律服务,举办妇女儿童法治宣传专项行动,集中化解家庭纠纷3870件。“优化服务、示范推进”是下一步培育发展普法社会组织的关键环节。在现有道德银行、法治驿站、学法中心户的基础上,在村(社区)再扶持一批社会组织,探索建立“法律超市”,力争2017年年底各设区市树立2个先进典型,各县(市、区)拥有3个以上规范运作、作用明显的普法社会组织。加强省市县三级15万多人普法志愿者队伍的规范管理,推动各县(市、区)组建2~3支、3~5名法律专业大学生、退休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行政干部组成的“普法志愿综合服务队”,适时为小微企业、私营业主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2017年将融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化队伍作用,4月至11月,在全省组织“美好生活 德法相伴”系列活动,实施“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等三大行动,开展征集“法治三字经”、评选“崇德尚法”好家庭、“百案说法基层行”等活动,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见习编辑:贺 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