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雪松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创新
鲍雪松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创新。从内涵和维度来看,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构筑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增强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创新成果,有利于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意识形态;话语权;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193近年来,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拓展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和维度,实现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成果,对于不断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今语境下的“话语”被赋予了多重释义,已经从最初使用这一概念的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扩展到政治学、哲学、人类学及文化学等诸多领域。政治学中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表达权利和意愿的一种方式和工具”〔2〕,而“权”的基础语义是“权利”和“权力”,既指应当享受的利益,也指能支配或指挥别人的力量。因此,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反映的是意识形态主体(多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权利或利益诉求,体现着其拥有的话语地位及权力。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体现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人民旨向。
任何思想和理论体系都是为一定的人服务的,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旨向,作为思想和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也不例外。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中应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3〕27,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给人民话语表达的机会,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利益。这既是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旨向,也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70作为奋斗目标,并注重把人民的利益表达和诉求上升为理念、政策和制度。比如,进一步提升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3〕154的执政理念,重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着力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表达利益的机会和途径,同时扩大了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了人民参加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使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193坚持意识形态话语权,应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要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只有坚持把意识形态话语权掌握在党的手中,将人民性和党性统一起来,才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话语权的实现。
现代政党理论和实践证明,政党对某种权力的拥有和支配不是自封的、自诩的,其合法性主要来自于民众的认同,意识形态话语权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讲,民众对政党所提倡的主导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越高,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就越巩固。因此,党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意味着党要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把握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并能够对意识形态进行有效调控,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任何社会都需要意识形态。如果执政党不能提供而出现意识形态的真空,那么就会出现其他提供意识形态的社会角色或者力量”〔5〕。作为执政党,必须为社会提供一个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并不断加强其建设,使其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6〕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系统中占主导和主流的意识形态,才能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健康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完善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党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5。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就包含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新的话语主题,这些都是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些创新性要求,为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话语方式即话语的表达方式,其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意识形态动员的效果。近年来,党注重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善于运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6〕及接地气、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话语方式,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成为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需求的主流话语、优势话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增强了党的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话语表达,强调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他用“中国梦”表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国家层面、民族层面、个人层面深入阐释了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并且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235。习近平总书记表达的“中国梦”,充分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需求,并凝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实现了最广泛的意识形态动员。
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近年来,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和阐释,强调遵循传播规律、内外兼攻,有效地提升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宣传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1〕211,打造立体式、全方位的意识形态传播平台,不断优化意识形态传播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党媒必须姓“党”,要求“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4〕582,以正面宣传为主,积极抵御错误思潮,“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7〕。在中央的重视和要求下,众多新闻媒体注重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并大力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以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体系,“依靠的是共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所需要的正义感和责任感”〔8〕。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189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当今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各种思想观念并存及价值多元化的背景,只有通过实现价值观认同,增强价值观自信,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近些年来,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已树立起鲜明的价值标杆,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等,这些现已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共识。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如果缺乏一种具有一定连续性的核心信仰系统,那么,不同的见解便开始传播”〔9〕。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包涵着诸多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纷繁复杂的意识和精神图景,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巨大的挑战,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就必须提供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引导社会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能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实践证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10〕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抗衡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提供了有力的文化和价值基础,能够积极地应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确保我国意识形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有了新的场域。近年来,党十分重视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以法治、多元、包容理念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以底线思维捍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巩固了党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0〕8。网民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交流情感,因此,网络空间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空间治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党能否赢得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此,党中央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通过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的组织机构,建立网络治理体系,并注重以现代治理理念对网络空间进行治理,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完善各种管理法规制度,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1〕204。不可否认,当前网络空间治理仍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多措并举,以多元、包容理念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努力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10〕6。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舆论生态,而且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世界各国莫不对此予以高度重视。面对此状,党要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话语权,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10〕9,不断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形成网上正确舆论强势。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敢于“亮剑”,对错误思想观点及时进行批驳,不断净化网络舆论生态。
互联网具有自媒体特征,各种意识、观念和价值观都能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也都能延伸到线上,构成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图景,这就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10〕16,尊重网络主权,努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当前,西方不少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各国之间的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10〕19。因此,要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阵地,不断增强其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以切实维护好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与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一直注重把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成果展现到国际舞台,在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当今时代,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争夺十分激烈,“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只有坚持对自身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自信,并保持和巩固自己的特色,才能赢得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6〕。为此,党提出了“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既要坚决抑制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也决不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应增强话语自信的底气,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向国际舞台展现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国际社会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1〕210。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既是与不同意识形态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也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面对当今世界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的新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6〕,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提炼和阐释,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6〕,不断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身先士卒,不断创新对外话语,他曾在不同场合将中国梦解读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3〕279、“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264,这些话语表达,阐释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当前,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霸权,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常常陷入“失语”或“无语”的境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162,用国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3〕162。现阶段,我国应优化战略布局,集中讲好中国故事,“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3〕161-162,进一步增强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杨 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郑永年.再塑意识形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57.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03).
〔7〕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01).
〔8〕约瑟夫·奈.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11.
〔9〕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04.
〔10〕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冯耀明
D26
A
1009-1203(2017)06-0026-04
2017-11-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DJ00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DJ007)。
鲍雪松(1973-),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