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文,蒋永发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着力点
陈树文,蒋永发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是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的客观要求,是增强大学生精神动力的重要保障,是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现实必然。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形式单一、内容不够全面、经费投入有限、效果有待提升等。为此,高校既要优化模式、知行结合,发挥课堂积极作用,又要扩展平台、把握主体要求,营造良好教育氛围,以期使大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精髓、有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知行结合;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也是我们党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动力源泉和精神保障。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渗透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将红色文化精神更好地在大学生中传承弘扬,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潮流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使得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弱化。因此,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对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增强大学生精神动力、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理想信念状况如何直接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当前,高校还有少数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信仰缺失等问题。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文化多元化浪潮下,大学生要时刻用红色文化精神来勉励和鞭策自己,始终保持对红色文化的热爱,自觉地将个人成长成才同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并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践也充分证明,通过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进而夯实其理想信念的根基。
红色文化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增强精神动力的重要精神来源。实践中,红色文化氛围能够强化大学生责任情感认同,红色文化基因能够深化大学生责任使命意识,红色文化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道德行为。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加深入了解那些艰苦奋斗的红色岁月、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无比崇高的红色精神,还能够使大学生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并不断增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在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总体上是坚定、积极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不断激发和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
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但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比较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但一些高校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与实践载体比较单一,缺乏新意,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红色文化精神的弘扬和红色文化精髓的把握。首先,一些高校主要是以红色主题演讲、红色歌曲合唱、红色故事讲述、红色纪念日等活动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其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时,参观博物馆、观看经典红色影片、集体学习红色故事等是一些高校常采用的教育形式,这些形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和发挥他们认同、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髓的理解和吸收。
首先,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时,往往只是停留在对红色文化的理论学习以及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简单灌输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准确把握。其次,大学生在红色文化景点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在导游的讲解下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未能真正对红色文化历史进行认真的思考,也不能深刻地感悟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高校要不断扩展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发挥红色资源的真正作用,使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不断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当前,由于高校建设发展的项目种类繁多,如何有效分配教育经费以及如何使用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其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实践中,一些高校存在着红色文化教育经费分配不均、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大学生参观红色纪念馆、红色革命遗址等景区的成本不断提高,如需要购买一些红色景区的门票、支付一定的往返交通费用和保险费用等。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由于经费有限,在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使得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首先,很多高校出于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往往以专业特色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标,对红色文化教育有时不够重视,从而影响了红色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其次,由于大学生所处的优越成长环境与革命年代的艰苦环境相差很大,导致大学生无法真正理解革命先烈为了党和国家付出的牺牲,难以真正深刻理解、把握红色文化的精髓。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可以接触到繁杂多样的价值观念,其中不乏一些腐朽、堕落的价值取向和堕落的西方思想。这些腐朽的思想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校园中来,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精神、发展脉络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
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优化模式、知行结合、扩展平台、把握主体等途径引导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引导他们树立红色文化自信心,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而红色文化教育则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要与大学生积极互动、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系统全面地讲授红色文化知识。首先,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将红色文化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联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与形势和政策教育相结合,用典型的红色故事、激昂的红色歌曲、崇高的红色精神吸引、感染和教育大学生,以使他们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不断夯实红色文化的知识基础,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而且要努力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者和挖掘者。在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高校教师要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相融合,以期使各种红色资源之间形成一种教育合力,真正地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客观活动,也是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外在形式。新形势下,高校要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的教育方针,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使红色文化精神在知行结合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与深化。首先,高校要不断结合时代需求与大学生实际要求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理念,并努力探索建立实践基地、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合作机制,让大学生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感悟革命先烈的精神境界、理解红色文化的实质内涵、真正领会红色文化精神的内在精髓。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党团组织活动,创设大学生学习实践的良好环境,以期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现阶段,高校只有注重知行结合,创新大学生学习实践的融合载体,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必须拓展教育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学习资源、建设网络教育新平台。首先,高校要挖掘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多维一体”(思想性、文化性、引导性、价值性等)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以增强引导力与管控力为目标,真正使网络育人发挥优势作用。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介宣传红色先进事例、典型红色精神和感人红色故事等,以使大学生在这种强烈的网络正能量氛围中接受崇高思想的熏陶和先进精神的洗礼,进而更加了解我国的红色文化,并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知识学习的主体,也是祖国建设的主体。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不仅要遵循文化育人的原则,而且要准确把握学生主体要求、营造良好教育氛围。首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工作的基础。高校可以在校园公共场所张贴革命时期的名人画像,对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进行宣传,使红色文化生动地再现在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红色文化氛围,能够使大学生时刻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浓厚情感,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心。其次,高校在把握好大学生主体要求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工作的核心。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校风、校训、校歌中,让其精髓自然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中,以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精神的覆盖面。再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高校只有强化制度文化建设,才能形成长效机制,红色文化教育也才能更具操作性、规范性和落实性。最后,高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如邀请名家名师开展有关红色文化的专题教育讲座,用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吸引、打动、熏陶学生,使他们在名家名师的讲述过程中重温红色记忆、感受红色熏陶、逐渐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高校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半径,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同心圆,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张绍荣.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116-118.
〔2〕徐永健,李 盼.试论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84-88.
〔3〕舒 醒,叶 桉.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144-147.
〔4〕王 芬.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6):150-153.
〔5〕陈 俊.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90-92.
责任编辑 芳 晔
G641
A
1009-1203(2017)06-0123-03
2017-10-03
北京市教委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共建项目(L16H100020);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JDKDB004)。
陈树文(1954-),女,重庆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蒋永发(1993-),男,福建福州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