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7-01-25 01:52刘超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明资源生态

刘超伟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之一,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新的文明范式。[1]它是同一时期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中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过去长时期粗放式发展道路的抛弃,也是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反思,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经济新常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事实证明我国2012、2013、2014、2015、2016年的GDP增长速度分别为7.7%、7.7%、7.3%、6.9%、6.7%,这意味着我国逐渐告别了过去长达30年平均10%的GDP增长速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资源和环境压力已经十分巨大,使得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废弃所带来高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新常态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现有经济结构,变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对粗放式发展方式的纠正,它不仅要关注眼前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助推新常态下的经济持续发展,新常态也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紧密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每一代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都只是地球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瞬间,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和利用地球的资源,满足这一代人的生存需要,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后代永续繁衍留下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包含一种既追求金山银山又保护绿水青山的价值追求,既考虑到当代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满足后代发展需要的权利,有利于实现人类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的代际公平。也只有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环境,使大自然得到休养生息,维护地球的长久供养能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生存空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各地政治秩序稳定的现实选择。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如我国水资源就出现南多北少的分布局面,这加剧了一些缺水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再加上大量水资源的污染,造成我国至少有3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直接威胁群众安全。事实证明生存资源短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威胁到当地的稳定。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公众恐慌并最终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呈现上升趋势,以年均29%的速度在递增,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繁荣我国生态文化的有效措施。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作为物质范畴的生态实体产业的发展,也包括属于意识范畴的生态文化的发展,且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它们的发展过程都贯穿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能够更好地宣传生态文化,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等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到民众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也朝着生态环保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生态文化的发展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化能够对生态实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指导作用,帮助政府出台更多扶持生态产业的法规政策,也有利于扩展生态产品在民众中的认同率和市场占有率。

二、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生态文明建设推出以来,不少地区掀起生态省市的建设热潮,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被陆续制定,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绩喜人,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资源环境压力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量大,再加上长期的粗放式发展,致使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突出。从资源总量上说,我国可谓是地大物博,主要矿产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人均数量上却排在世界的中后水平,比如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森林面积都排在世界100名以后。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直接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使用效率上说,在创造同样经济价值的情况下,我国所消耗的能源总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2012年我国创造了占全球11.5%的经济总量,却为此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3%的铜和45%的钢等资源。从环境污染程度上看,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触目惊心,比如全球10大空气污染城市中我国占据7席。能源资源的短缺、开采使用过程中的浪费以及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都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不得不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法制建设尚不健全。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方面,特别是在污染防治、资源和生态保护方面均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刑法》《农业法》《物权法》等专门性法律中也都包含了保护环境的条款。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制建设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要求。法律法规的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让一些变相的、隐蔽的、一时间无法界定的环境污染行为凭借法律的漏洞大打“擦边球”。不少法律法规的内容规定过于空泛,相关的司法解释又没能及时出台,导致法律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如新修订的《环保法》第11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但成绩考核办法和奖励标准都没有具体规定。

(三)公众生态意识不强。公众无论是在个人认识还是在实践行动上都达不到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不同公众群体生态意识的反差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的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强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生态意识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等级的人群也表现出巨大差别,公众普遍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认知度较高,如垃圾污染、耕地减少等,对与自身关系较远的生态环境问题认知度较低,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这导致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围受到制约。

(四)环保执法力度不足。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总管和建设部、水利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分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易造成不同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影响环保执法效率。环保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人、财、物都要受制于地方政府管理,环保监管和执法行为常受到人为干涉。环保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环保部门只设立到市县一级,绝大多数乡镇缺少环保站,极个别设立环保站的乡镇也常出现人员、设备、经费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正常的环境执法监督活动。这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监管不到位,一些污染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较小,没有对相关违法单位或设备的查封、冻结、扣押等强制性手段,使得执法效果弱化,常常出现以罚代管、敷衍了事的情况。

三、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新常态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和困难,也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道路。培养大量生态产业高素质人才,依靠科技创新对各类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发挥人才和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作用。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扶持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引导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重点发展低碳产业项目,下大力气逐步整顿和淘汰一批如钢铁、水泥、造纸等高污染、高消耗的落后产能。要严控增量,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按中央要求,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一律停工。[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的办法拉长产业链条,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从而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广西贵港创造的甘蔗制糖-蔗渣造纸产业链,北方煤炭城市发展的煤矸石粉碎造砖产业链等,都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二)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建设一个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生态资源保护法、污染防治法、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完整的法律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及时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细化法律的执行标准,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做好不同生态环保法律之间以及生态环保法律与其他专门法律内的生态条款内容之间的协调,防止因出现法律条款之间的冲突而影响到法律的权威和执行的困难。鼓励各地在不违犯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环保规定,以提高地方生态文明治理的可行性。通过现实执法情况,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条文、丰富法律条款,使法律的执行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真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建设一套分类科学、内容全面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为真实评估全国和各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以及便于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监督提供支持。该指标应重点包括: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如基本经济水平、循环经济规模、生态建设经费投入比重等;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如大气、水、土地污染情况,森林覆盖率,环境治理成效等;生态社会建设情况,如居民预期寿命、城镇化发展情况、生态文化发展和生态理念普及状况等。

(三)开展生态理念教育和宣传,培养民众的生态意识和相关技能。应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和进展情况通过群众便于接受的形式广泛传播,形成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参与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环保的基本知识,如臭氧层空洞及其危害等;健康的消费理念,如拒绝购买以珍稀动植物为原料的奢侈品等;常见的环保技巧,如垃圾科学分类、自备购物袋等。在推进生态理念的教育方面,可尝试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各阶段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内容,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考中适当体现环保知识的考察。可借助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平台进行多平台宣传,还可以利用关注度较高的政务微博、微信公众账号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也可创作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公益广告等进行宣传。

(四)加强生态文明机制建设,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领导。建立新的干部考核机制,将生态政绩纳入重点考核指标,对环保工作不力的主要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违反国家环保政策并造成严重生态后果的干部依法追究责任。协调同一流域或相邻城市间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环保执法联动机制,整合各类执法部门资源,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和权力界限,紧密合作、互通信息,共同开展治理工作。增强环境执法部门的独立性,理顺环保执法部门与当地政府关系,减少地方政府对环保部门依法行动的干涉。依法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力,包括必要的强制性手段。加大对违法企业的震慑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增加财政对环保事业的投入,为环保部门配备合理的人员和设备提供财力支持,解决环保部门的人力和物力短缺问题,设立基层环保执法站,及时开展环保执法工作。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直播[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zb/kms/index.htm.2017-10-18.

[4]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3-11.

猜你喜欢
文明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对不文明说“不”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