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褒贬

2017-01-24 21:41:54胡阿祥
中国民政 2017年4期
关键词:养马国号始皇

◎ 胡阿祥

秣陵褒贬

◎ 胡阿祥

在南京地区的历史地名中,“秣陵”是产生早、沿用久、影响大的一个重要名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是南京地区的第一个县。秣陵县历秦、两汉大体不度,直到东汉末的建安十七年(212),才被孙权更名为建业,及西晋太康元年(280),司马氏复改建业为秣陵,此后秣陵作为县名沿用到隋开皇九年(589)。又北宋景德三年(1006)后,设秣陵镇,即今江宁县秣陵镇。“秣陵”一名,影响可谓广泛。时至今日,南京地区以“秣陵”为专名的各类地名林林总总。

历史上,关于秣陵地名的含义有褒义说和贬义说两种。持贬义者,据秦始皇对“金陵”的名称不服气,把这里改为饮马之所,城名也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秣是草料”),以从“禾”从“末”的“秣”字贬低这一地区的地位。“秣陵”之含有贬义,据上所引,似乎确切无疑。但笔者对这一观点不敢苟同,经过查阅历史典籍,证明秣陵的命名不但没有贬义,反而是一个具有褒义的形胜之地。

秣陵与秦国号一脉相承

从字面意分析,“陵”此处指山,无所谓贬义褒义;关键在于“秣”。秣本义为牲口的饲料,《周礼·天官·大宰》:“七日自秣之式”。唐贾公彦疏:“谓牛马禾谷也”;秣又指喂养,尤其是喂养马匹。《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由义正音响的“金陵”,而改为与牲口饲料或喂养马匹有关的“秣陵”,乍看来似有贬义。不过问题的真正复杂之处在于:改“金陵”为“秣陵”的时代是秦朝。

秦朝从秦国发展而来的,而秦国善种草谷、善养马匹,甚至“秦”国号本身,也来源于养马的饲料——作为禾名的“秦”。秦为禾名,又是国号。这与秦人立国的历史密切相关。秦人立国,始于非子为周室的附庸。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在秦文化特质中,马具有某种核心地位。《史记·秦本纪》费昌、孟戏、中衍之为帝王御,又中衍之后“蜚廉善走”,造父“善御”,都表明了秦人之为“养马世家”,祖上即以善牧善御而著称。《诗·秦风·车邻》《骊铁》《小戎》,也体现了秦人车马侍御之好。如此,则秦不但以种“秦”养马立国,还以善牧善御为其文化特质之一。

一旦有关“秦”国号的此说能够成立,则“秣陵贬义说”当不攻自破。

始皇出巡东南再证“秣陵”之褒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皮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上会猎,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此一病不起,崩于途中。”而南京地方史上的重大事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发生在始皇“从江乘渡”时。按秦始皇此次出巡东南,起因是所谓“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是也。

在秦所灭关东六国中,“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又前200年,陈胜首义后,“号为张楚”,盖楚国虽灭,潜力尚在,仍有可张之势,故陈胜一呼,楚地震动,关东沸腾,顾虑到楚地局面的不能安定,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出巡,才选择了东南地区故楚国地域。明了以上历史背景,再结合秦“以禾立国”的历史,则秦始皇改楚金陵邑为秦秣陵县问题,当可获得全新的认识:秣陵意义深远,与秦国号取义近同。“秦”为养马的草谷,秦人祖先以养马得以立国,所以定国号为“秦”。“秣”则牲口的饲料,秣陵自为秦帝国看中的东南形胜。进而言之,秦所始里的“秣陵”,便不仅没有贬损之义,反倒深具褒义了。

猜你喜欢
养马国号始皇
王翦将兵
下篇 今日巴清
醒狮国学(2019年4期)2019-02-24 06:53:59
支遁养马故事之流变
马匹喝水
因他有心
高职院校开设《养马》课程的实践探索
契丹文字中辽代双国号解读的历程
潜龙师对解读契丹文字辽代国号的学术贡献
阮福映请赐“南越”国号之事考论
也说始皇时代的君臣关系
同舟共进(2007年10期)2007-11-28 09: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