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高 张 浩
(中共古美路街道 党工委,上海 闵行 201102)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想腐”机制建设
曹新高 张 浩
(中共古美路街道 党工委,上海 闵行 2011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政建设资源。以儒家“人性本善”思想为代表,认为人都有光明向上的道德本质,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复杂影响,通过内心修炼,可以重放性善光芒。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建立“不想腐”机制:严厉惩治贪腐分子,塑造“不想腐”的现实情境;整肃政治生态,构建“不想腐”的从政环境;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不想腐”的清廉心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人性本善;不想腐;机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强调“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这一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论断,不仅使理想信念培育由传统的“灌输论”转变到全新的“根植论”,也使党风廉政建设正本清源,因寻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而有了坚实的基础与依托。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创造了灿烂文化,积淀了深厚文明,是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以儒家思想为卓越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传承着优良的伦理道德,闪耀着古圣先贤的理性光芒,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廉政文化资源,以德倡廉、以德养廉。的确,从儒家文化出发,吸收思想精华,汲取政治营养,为根植于“人性本善”的“不想腐”机制建设提供镜鉴,不失为寻求反腐倡廉治本之策的现实路径。
人类具有天然的向善本性,我们的先哲早已提出了这一论断。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文化,如《三字经》开篇第一句话,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就是《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最为经典的例证,即是《孟子·公孙丑上》的“孺子将入井”的故事,“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案例是想说明,每个人若见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即将掉入井中,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想伸手搭救一把,这种行动“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肯定是出于光明向上的道德本质,而不是为了什么所谓的名利。
在肯定“性善”的同时,《论语·阳货》又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也”。意即“人在本质、本性上是很接近的,差别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也就是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习惯却很容易学坏,不良爱好越多,离开本来的善良、纯洁就越远。但是,只要人的本性相近且向善,无论其后天行为与习惯怎么千差万别,都可以通过修身的办法,昭示自己的性善本性。正如《大学》中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光明向上的道德,其宗旨在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仁”,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弘扬内心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人讲的修炼,就是基于人的向善本性,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引导人性回归其自然本真,实现内心的真正宁静,达到至善的目标。这里,关键要看其是否能够做到“物格”然后“知至”,“知至”之后意才乃诚,“意诚”后方可“心正”,“心正”后始能提高自身修养,最终在行为中体现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人类具有光明向上的道德本质,心中有爱、有真诚,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做事,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但在接受外界正确影响的同时,也会遭到不良东西的侵蚀,就如同房间需要新鲜空气,但打开窗户时,也会有苍蝇、蚊子飞进来。我们往往会因自己的私利,诸如金钱、名声、地位等,而陷入各种功名利禄之争,使内心蒙上灰尘,造成“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仅仅以动物标准来要求自己,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事事以个人利益为上,甚至变成“禽兽不如”,人类就无法彰显自身光明向上的道德。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就会感觉蓬勃朝气;而同负能量的人在一起,往往也会萎靡不振,说的正是这一道理。
审视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本质就在于对物欲和信仰的把握。如果总是受不良影响,动物本性就会回归,物欲将占据其心灵,正确的信仰也会越来越远;如果好的影响多一些,信仰就会逐渐建立起来,对物欲的渴望也会慢慢降低,直至最终关上贪欲的闸门。可惜,贪官在自述中总是喜欢说,“放松理想信念的锤炼”、“贪欲的闸门一打开就不可收拾”。事实上,正是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离正确的信仰才越来越远;“贪欲闸门的打开”,必然导致动物性的回归。
也就是说,一旦人类光明道德的本质被外界因素所“污染”,蒙上了灰尘,无法发出光亮,就会“欲壑难填”,满脑子的金钱、美色、地位、权力、名望,为获得这些身外之物而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最终导致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我们既要用法律和制度来遏制欲望和行为的泛滥,更应该自觉加强修身养性,注重人格修炼,着力发挥内心强大精神的作用,纯净自己的内心世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不为表象所困、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名利所惑,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类脱离了动物的蒙昧状态,具有复杂的情感思维与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本质上讲,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即《大学》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来源于我们内心的信仰。有了坚定、正确的信仰,就会自觉阻断不良侵扰。就像对付苍蝇和蚊子,我们可以做纱窗,既透进新鲜空气,又隔绝苍蝇和蚊子。即便是已被玷污的心灵,也可凭信仰信念的力量,重新激发向善的本性,就像一扇被污染的玻璃窗,只要反复擦拭干净,也可重新使其透亮光明。
我们追求永葆自身光明向上的道德,但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被外界所污染。曾子能够做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是一人独处的时候,都感觉到自己是被十双眼睛盯着、被十只手指着。无独有偶,《后汉书·杨震传》记载:“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种敬畏之心,是何等的自觉、何等的境界!《弟子规》里提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我们要保持内心光明向上的道德,就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心灵窗户的洁净,经常清洗,永葆光明。这个擦拭的过程,也就是古人讲的“修身”过程。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要信守传统文化精髓,坚守《论语》所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及时剔除各种私心杂念和贪欲妄想,不能因为纵容迁就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了凡四训》的功过格到曾国藩的日记思过,都是对自己的反省。心灵的垃圾和脸上的污垢是一样的,都需要及时地清洗。我们天天洗脸,清除外在的污垢;同时也要天天擦拭自身心灵,以焕发内心光明向上的道德。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在时刻提醒自己,“真要在一天自新,那就得每天自新,再继续不断自新。”[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具有光明向上的道德本性,但这个内心世界容易遭受外界的复杂影响。不仅是物质欲望,也包括为人、处事、从政之德,乃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上,正是人性与环境的内在逻辑,为“不想腐”的机制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分析方法和解决路径。
(一)严厉惩治贪腐分子,塑造“不想腐”的现实情境
腐败是中国当代社会最严重的“政治雾霾”。“坚持不懈反对腐败,坚定不移割除这种毒瘤,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3]反腐败就如同给病人治病,以西医的观点,给人看病重在对症下药,是肿瘤就切除病灶,是细菌感染就以抗生素治疗。“治乱世用重典”,就是要严厉整肃贪赃枉法之徒,使他们心中有畏惧、身边有戒尺。
1.“治本”必先“治标”。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名医正是透过当前微小的病症,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眼光,见表知里、见微知著,看到了“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巨大风险与危害,劝诫蔡桓公“及早壮士断腕、刮骨疗伤,消除隐患”。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是前朝的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得不采取“汤武革命”似的暴力举措,使社会得以革故鼎新、王朝政治得以延续。
面对当前腐败愈演愈烈的危险态势,王岐山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就是要“主动去除灰尘、主动擦拭脸上的污垢”,及时以外科手术的方式切除毒瘤,决不能坐等社会动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事实上,没有铁腕的查信办案,缺乏严厉的惩治措施,“不敢腐”的“治标”都做不好,哪有“不能腐、不想腐”治本的实现?
2.“治乱世用重典”。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总是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的反复考量中决定自己的行为。一般说来,身居领导职位的官员,都经历了艰苦的童年、奋斗的青年,才有了辉煌的中年。对腐败行为实行高压政策,露头就坚决打击,使贪官几十年的奋斗付之东流,从而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利剑。只要有贪腐的邪念,随时就有砸下来的可能,心生畏惧、警钟长鸣。同时,以投入产出的量值算一笔明白账:腐败劳心费神、焦头烂额,一有风吹草动,就心惊肉跳、担惊受怕;一旦东窗事发,不仅剥夺贪腐之所得,连原有的职位、身份也一撸到底,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从而在利益比较中望而却步,不敢以身试法。为此,要敢于出辣手、治病树,实施严厉制裁,让腐败分子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付出高昂代价,使那些利欲熏心、胆大妄为之徒在巨大风险前断然止步,同时以儆效尤,逼迫广大公职人员在利剑高悬下深刻领悟“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3.“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打击的力度。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反腐的成败如何,不是光看落马官员的级别或数量,更要看是否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是否增强了清正廉洁的制度基础,是否形成了一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态势。
事实上,一切惩戒制度的设计,如果不能让个人承担与其权力相当的行动责任,就是失败的;一切追究责任的行动,如果没有具体的个人最后为此承担后果,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负责。我们欣喜地看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无禁区、零容忍、全覆盖地“打虎拍蝇猎狐”,先后严惩了100多名部以上干部、查办了近百万件违法乱纪案件,始终保持了反腐败的高压态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惩戒和震慑作用。
(二)整肃政治生态,构建“不想腐”的从政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具有累积效应。要想使官员“不想腐”,必须树立系统思维,从构建良好从政环境入手,使绝大部分官员都能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清正廉洁。置身于如此氛围中,即便个别人有贪腐的冲动,也会自动收敛,直至打消“贪”的念头。
1.注重选人用人导向。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当前,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腐败窝案频发,人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常发出“怎么选人”的追问。确实,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不是出在做事上,而是出在做人上;主要不是出在勤政上,而是出在廉政上。
为有效破解“识人用人往往难在识德上,用人失察往往失在识德上”的现实困境,各地纷纷进行经典考试、人格测试、正向测评、反向调查的探索实践,既看其表更察其里,既知其始更识其变,既听其“怎么说”更看其“怎么做”,既听领导评价更重群众公论,既看“公选”票数更留意少数知情人的意见,既搞好提任考察又要加强常态监测,从小节观其大德,以期从源头上禁绝“带病提拔”、“边腐边升”问题的发生。
实践证明,只有坚决刹住选人用人上的歪风,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字”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那些信仰坚定、为民办事、清正廉洁的好人,优先任用那些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君子”,真正把能做事又不乱作为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重点使用起来,切实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让投机钻营者到处碰壁,让贪腐分子成为“过街老鼠”,才能促使官员将传统美德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也才能以“根红”促“苗壮”,从根本上推动“不想腐”局面的形成。
2.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论点。在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中,应该是好的淘汰坏的,优质的淘汰劣质的。如果社会生活物欲横流,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想方设法制造寻租空间,进行利益输送,贪赃枉法风靡;争官跑官、买官卖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屡见不鲜;任人唯亲、圈子文化形成气候,腐败必然会充斥社会各个层面。在这样的从政环境下,清廉的不如贪腐的,干事的不如会说的,实干的不如作秀的,为人忠诚耿直的不如善于投机取巧的,最终必然呈现“逆淘汰”的态势。置身于这种官场文化,官员不仅会对腐败失去免疫力而难以抗拒,原先本质较好的官员也会被逼得身不由己,想不贪都很难,整个官场必将污浊不堪。
对此,既要靠阻断跑官卖官途径、消灭圈子文化的组织行为,坚决罢免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的“小人”,更要强化“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廉政建设”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倡导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坚定理想信念,秉持正确理念,自觉克己奉公;坚持崇廉拒腐、尚俭戒奢,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引领一方之风气。从而,双管齐下,构建起清正廉洁、崇尚诚信、弘扬正气的“正淘汰”机制。
3.满足正当合理需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儒家思想也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也就是说,“对于一般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4]在大多数人还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之前,还不能简单地将同利益相关的一切都抛在旁边。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原则已成为社会通行的激励手段和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杠杆。
当前,利益对思想行为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大,追求名利的心理因素已成为官员腐败的重要动因。反腐机制建设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些客观存在,善于从利益动因上分析官员的腐败动机。要使官员“不想腐”,必须从利益动因上找准诱发根源,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合理的薪酬激励和向上晋升的价值实现机制。无疑,定期增资、“职级并行”等制度的实施,除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外,也有助于缓解“小官巨腐”的问题。
有鉴于此,在反腐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中,应当实事求是地正视官员正当的利益需求,保证勤政、廉政的公职人员的合理待遇和正当利益,使之有稳定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优厚的保障与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还世俗人性以理性回归。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营造“不想腐”的清廉心境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中医看病的特点在于扶正祛邪,固本培元,重在扶持人体本身的抵抗力,追求的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靠“治本”来战胜病魔。反腐败也是一样,要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营养,强化廉政教育和信仰重塑,使各级官员感受到清心寡欲、心静如水的幸福感,固化“不想腐”的伦理心境。
1.宣教先行。注重以德养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凸显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综合运用宣传教育、情景体验和典型示范等手段,有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为“不想腐”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一,在面上宣传时:既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载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学传统文化、读经典作品,更要强化舆论灌输,依托中组部“共产党员”等微信公众号或手机客户端,系统阐述传统文化精髓,定期发布诚信经典,宣扬先进典型事迹,使党员干部经常接受优秀文化熏陶,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自觉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真正“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在干部培训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修,作为党校的必修课,综合运用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手段,通过学伦理、诵经典、考常识,向先哲圣人学习“修身、正己、立德”之功、“内圣外王”之道、“修齐治平”之方,帮助领导干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为政之道、为官之德、为人之本,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矢志“做好人、做好官、做好事”,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官风政风。
第三,在廉政教育上: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政之道,廉洁为本;为官之道,民惟邦本;为官之德,戒奢从俭;治国之道,礼法合治”的廉政思想。通过道德情操、伦理思想、行为规范的强力推介,补理想信念之“钙”,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法纪观念,强化“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的为民情怀,使其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在“快马加鞭不下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同时,自觉抵制名利、钱财、美色诱惑,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葆伦理精神与气节丰碑。
2.知行合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大学》中不仅明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更强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这一经典论述表明,虽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光明向上的品德,但如果后天不进行“格物、致知、诚意、心正”的具体实践,就不可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无从谈起。“明德”不显,外界各种各样的垃圾就会趁机污染我们本来纯净的心灵,遮盖住光明向上的道德本质,则“昏德”必出,人就会被各种欲望所控制,腐化堕落将会成为必然。
古人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要想真正形成防腐拒变的自觉,不仅要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更要身体力行。如《中庸》所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使建立在“知”基础上的“行”,深深浸润进“潜意识”中,达到“知行合一”的崇高境界。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首先要能明人伦、知廉耻,注重诚信、清正。同时,要坚持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真正像毛泽东主席告诫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坚守信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发生腐败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降低自我要求、放松主观改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具有“想腐败”的思想动机,是最根本原因。《论语·颜渊》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只有树立崇高而坚定的政治信仰,洗掉后天对心灵的沾染,重新焕发内心的良知,始终胸怀清正、廉洁、诚信的天空,恪守事业心、责任感和忠诚度,品德才不会像草一样随意摆动,而是像风一样引领社会风尚。
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证明,在信仰面前,物欲又算得了什么?事实上,正如《论语·雍也》所述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仅仅停留在对金钱、地位、美色、名利的追求上,不思进取、素餐尸位,吃吃喝喝、醉生梦死,怎么能有真正的快乐?可见,反腐倡廉,关键在于官员内心,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有信仰在,“良知”便不会受蒙蔽和污染,就不会为追求金钱、名利、地位而蝇营狗苟,自然会成为一名幸福感和快乐指数非常高的人。“行高者、名自高”,一个正直的人、纯洁的人、内心充满光明向上的人,自然是守纪律讲规矩的人,必定是一个“不想腐、不愿腐”的人。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应牢记做人、为官的底线,知晓高压线的位置,时刻保持一颗敬畏心;始终以平常心看待地位、名望、权力和财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永远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切实在为人、处事、从政方面成为模范与榜样。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5]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都有光明向上的道德本性,在对为政者德行提出近乎苛刻要求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修身养性的实践途径,对当下“不想腐”机制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用法律来遏制贪欲,实现利剑高悬下的“不敢腐、不能腐”,是必要的。但反腐倡廉的更高境界,在于使领导干部躬身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恪守向善本性,重塑坚定信念,唤起强大精神。如是,必将迎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纯的明天。
[1]柳恩铭.论语心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4:223.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7.
[3]石伟.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N].学习时报,2015-03-11.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6.
[5]习近平.在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7-01-06.
责任编辑:刘建文
D 261.1
A
1671-2994(2017)02-0069-05
2017-01-08
曹新高(1968-),男,浙江永康人,中共上海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 浩(1973-),男,上海闵行人,中共上海闵行区古美路街道纪工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