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名芬
强化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研究
◎侯名芬
村级党组织处在农村基层的最前沿,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我们党提出第一个百年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必须从完善内生机制和统筹外部资源两个方面,不断强化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面小康;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现在,我国正处在实现我们党提出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着眼于强化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不断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实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在决胜倒计时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村级党组织强化整体功能,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从严治党常态化需要强化政治引领功能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各级党组织首要的政治责任。“打铁还需本身硬”。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切实把管党治党的责任传导到农村“神经末梢”,村级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村级党组织面临党员年龄、观念的老化,工作方法老一套,缺乏活力,成效不显著;有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暧昧;有的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影响极坏;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后继乏人甚至无人可选等等。从总体上看,村级党组织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领导方式,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实现。村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教育管理党员、组织宣传群众的政治责任和重要任务,将党员群众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思想同心、行动同向,自觉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小康建设全面化需要强化领导发展功能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当前农村在收入、保障、教育、健康、治理等诸多领域,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同城镇相比,农村总体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3]
党组织领导发展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基层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把抓发展、奔小康作为强化整体功能的核心要义,用发展的实绩检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从现实来看,村级党组织在领导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普遍偏弱,特别是欠发展地区,村级党组织尤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扮演好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角色,理直气壮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通过发展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三)农村经济市场化需要强化服务群众功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和思想共识。村级党组织理应成为服务型党组织,帮民困、解民忧,将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随着农村改革逐步深入,改革的洪流把农民推向了市场,农业的产、供、销都由市场来调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尚处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格局,信息闭塞,发展无门,致富步伐不快;农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面临很大的现实挑战,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村级党组织强化服务和保障功能,以降低农业和农民的风险。村级党组织要着力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机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探索依据党员特长,以不同功能的群众性组织为依托,全面推行“专业合作组织+支部”模式,使党的组织和服务向聚居点、合作社、产业链延伸,使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四)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强化以法治村功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4]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在法治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山林纠纷、利益分配、邻里矛盾、干部作风等引发的问题比较突出。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已成为村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考验。依照法律管理农村事务,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无疑是解决当前农村管理困境、化解社会矛盾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村级党组织要不断强化由“能人治村”向“依法治村”转变,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用法治方式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增强党组织在农村的影响力、控制力。
(五)涉农政策惠民化需要强化实践落实功能
村级党组织是联系农村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截止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锁定“三农”问题,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成效不断显现。可以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向好局面。但是,政策再好,需要落实,需要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现实中,惠农政策项目较多,农民群众知晓率还不高,在少数地方出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不知道的问题;个别地方存在落实惠农政策上不公开、不公正、不负责等问题,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确保惠农政策落实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村级党组织责无旁贷,非常关键。要牢固树立民生观念,对每一项惠农政策进行深入宣传,采取灵活、方便、快速的形式,提高政策入户率;对每一项惠农政策都详细安排部署,认真研究和把握运作程序、步骤和方法,确保政策兑现和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对于村级党组织而言,找准强化整体功能的着力点和抓手,是增强自身活力和战斗力的关键。
(一)强化管党意识,构建党建责任机制
书记带头履职。党组织书记要自觉履行村级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自觉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员和群众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发挥党员作用。加强对党员的思想引领,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党规党纪教育和宗旨意识教育;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
规范党内生活。健全村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集中活动日”、远程教育、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规范村级党组织工作台账,提高党内生活的质量,促进制度效能的发挥。
(二)强化发展意识,构建经济引领机制
立足村情定位。不断深化对村情的认识,因村制宜,发展产业,不断拓宽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引智引资、合作服务、土地流转、创新管理等途径,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持续稳定增加村级收入。
抓住机遇发展。充分利用当前决胜全面小康过程中领导重视、政策扶持、社会聚力、村民齐心的大好机遇,合理吸纳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的扶持,依靠项目和更多外部资源增强村级内生发展活力。
推进精准脱贫。把精准脱贫作为重要抓手,按照“一户一案、一人一策”的要求,逐户逐人制订脱贫计划,研究脱贫措施。激励党员干部主动与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实施精准服务,实现共同致富。
(三)强化民主意识,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改进议事方式。大力倡导“支委提议、两委商议、支部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和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办事程序”的“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方式[5],推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票决、听证、报告审批三项制度。
保障村民自治。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级党组织不能决定一切、包揽一切,有关村务的重要建议经有关程序通过后,一般应由村委会具体负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
强化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对村级财务、重大事项等进行公示。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对村务决策执行、村务公开落实及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解决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
(四)强化为民意识,构建群众服务机制
建设服务平台。依托村级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大力建设便捷高效、务实为民的村级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零距离”、“一条龙”服务,确保为民服务“一竿子插到底”。
规范服务行为。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积极开展“一对一”服务。推行党员干部轮流值班制、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办事公开制、限时办结制,保证群众咨询、代理服务需求及时得到受理、办理。
创新服务方式。除了传统的服务方式之外,积极运用新型网络信息技术,走“网上群众路线”。通过探索建立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网上党支部、网上农产品销售平台等形式,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五)强化法治意识,构建矛盾化解机制
营造法治环境。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村干部法律知识学习,提升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水平和化解矛盾纠纷能力,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为农村社会稳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及时化解矛盾。立足“小事不出村”,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严防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众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深入源头排查。广泛了解和汇集村民的利益诉求,梳理和整合各方面意见表达,消除不同利益主体产生矛盾的根源。及时掌握社会综治维稳动态,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强化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需要以系统、整体、协调的视角,上下联动,里外用力,对村级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
(一)选贤用能,统筹人力资源
拓展用人渠道。通过群众推、公开考、机关派、部门选、从退伍军人和回乡知青中找、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挑等方式,使群众信得过、有正气、威信高、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和各类人才走上村级岗位。
选好支部书记。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切实把那些大局观强、严于自律、群众公认的党员选配到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来。妥善做好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培养后备干部。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进行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让素质高、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分子和具有一定科技素质、致富能力强的科技带头人成为后备干部,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成熟起来。
(二)强筋壮骨,统筹组织资源
优化组织设置。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按照“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的要求,探索把党组织建在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中介组织上,最大限度延伸触角,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
整顿软弱涣散。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定期督查,定期通报情况,及时协调力量“会诊”解决问题。对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整顿对象,有针对性地组成工作专班,进村驻点协力帮助整顿。
开展共驻共建。将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政机关和机关干部转变作风紧密联系起来,广泛开展“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小康工作队驻村的工作措施。
(三)严格奖惩,统筹政治资源
科学评议考核。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目标[6],进一步细化对村级党组织的的考核评比标准,组织开展好村党组织书记和其他干部述职述廉评议。
正面激励保障。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制度,逐步提高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鼓励村干部争先创优、奋发有为,对成绩突出的给予相应奖励。
严格违纪查处。按照从严治党要求,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党员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党员干部,严格惩处办事不公、优亲厚友、不作为、乱作为的村干部和违法违纪的普通党员。
(四)加大投入,统筹经济资源
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加强村配套设施建设,巩固党员干部学习、工作主阵地;提高村级党组织运转经费,确保正常运转,有力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经费。
扶持集体经济。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因村因势施策;建立经济薄弱村财政专项扶持制度,“输血”与“造血”并重;探索通过政府优先购买村集体提供的相关服务,不断提高村级公共服务质量和能力。
夯实基础设施。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出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调动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集中资金用于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确保重点建设任务不打折扣。
(五)优化环境,统筹社会资源
积极惩恶扬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无形的道德力量为有形的社会活动;对不孝敬老人、搞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进行约束监督;摧毁黑恶势力,保护干部群众的正当权益。
搭建共享平台。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各类资源,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证件办理、民政救助、创业就业、医疗卫生等服务项目延伸到基层,搭建信息平台,将各种服务项目统一纳入平台办理。
推进城乡一体。要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趋势,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促进城乡共建共享。尤其是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优势互补,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整体效益。
[1]李慧:《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9日。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3日。
[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3/14: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2014年12月17日。
[4]李树忠:《把握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认识基层治理法治化》,《光明日报》2014年11月8日。
[5]曹国宏:《河南“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获习近平批示 解农村难题》,《河南日报农村版》2014年5月9日。
[6]《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2010年4月6日。
责任编辑:李冬叶
D638
A
2095―7270(2017)09―0023―04
(本文作者:中共广西钦州市委党校科研科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