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的对策思考

2017-01-24 07:22◎陈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陈 敏

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的对策思考

◎陈 敏

实现精准脱贫,可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制定特殊的土地、生态保护、企业扶持等特殊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山林等基本建设的投入,推进品牌战略,加强贫困人口的智力开发,推动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政府托底建高水平社会福利院,提高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推进共享发展。

精准脱贫;对策;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做好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结合长期在贵州贫困地区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供作参考:

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制定脱贫攻坚特殊政策

(一)制定特殊的土地相关政策

土地是贫困地区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资源,仅凭单一的土地耕种收成又难以有效维持和增加其主要收入。贫困山区多数是基本农田少而地力弱,加上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耕种方式比较原始,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扩大再生产基本无从谈起。以贵州省为例,基本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如果能在确保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通过制定特殊的土地政策,将划定的宅基地、承包的责任田土、山林等变为农民用于增收的资产,经过相应评估后,可以挂牌转让、抵押贷款。政府可以收贮一定土地并向社会、企业转让,从中促进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休耕和农田改造。使得土地、山林向耕种、养殖大户转移,向企业集约型转移,从而激活高效农业、林业、养殖业、加工业,充分调动农业散户和农业专业户的生产积极性,让土地、山林、宅基地提质增效。最终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带动农民转成市民和“股民”,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步伐。

(二)制定特殊的生态保护政策

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良好但又生态脆弱的地区,部分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地区。长期以来,一方面对这些地区的生态建设要求高、规定多、责任重,一方面生态建设的投入较少、力度太弱,农民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得到的收益很少,调动不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不了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虽然常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口号,但就是得不到多少实惠。所以,要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进一步提高其补助标准。如果把林木储蓄量、含沙固土量等和国家货币补助、补偿挂钩,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其收入,真正在生态环境营造中得到实惠,有利于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另外,可以通过把矿产保护、河流治理保护、水源地保护、防沙固土减少水土流失等设计成为经济社会的一种特殊公共产品或服务,由政府按质论价购买,购买的主要资金来自收取的城市、企业的排放费用,让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生态建设和保护,获取一笔自然财富。

(三)制定特殊的企业发展扶持政策

许多贫困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绿色有机农产品多,民族文化底蕴厚重的潜在旅游景点遍布,只是长期以来缺乏对其精心打造的企业,没有把产品转化为商品,把景色转化为景点。应针对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企业,制定不分所有制的特殊发展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发展产业来带动就业,不断增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推动,中介组织评估,在企业和农民互相协商、双方认可的基础上,农民以资金、土地、产品、劳动力等入股。优点在于企业与农民利益相连,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通过与企业连接后进入市场,有机会多渠道得到财产性、产品性、工资性等收入。另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进一步通过规范帮扶,采取借贷、贴息、税费优惠等方式,帮助和支持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形成政府社会帮扶企业,企业带动农民的扶贫脱贫新格局。最后,还要规范好金融信贷、政府投入、减税免费并进行封闭式运行,确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资金安全。

二、协调发展为抓手,制定脱贫攻坚特殊措施

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必须整合和集约各种资源,把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帮助脱贫为我要脱贫。

(一)加大对农田、水利、山林等生产资料的投入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特别是农田、水利、山林等基本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对农田地力恢复、整理、改造缺乏资金、技术,人多地少加上掠夺式生产造成水土肥流失严重。因此,应实施农产品保护价和加大对生产资料的投入,通过双管齐下,激发农民耕种的积极性,造就绿色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强力推进品牌战略

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会有很多优质产品,但由于没有注重品牌打造,这些产品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引导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往往主要是产品、商品,而没有打造品牌,缺乏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品牌战略,没有给予科研、技术、资金方面的品牌打造支持。且农民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凡是农民缺乏的、办不了办不好的,才是政府帮扶的重点和关键。要以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城乡大量的需求和贫困地区所能提供的品牌优质商品。

(三)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做好精准教育扶持,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

贫困地区的开发脱贫,制约因素来自于人口素质。由于历史原因,贫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是7年,贫困人口受教育更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5年以上,而1年的差距就要花费10年的努力去弥补。加之交通不便,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覆盖率和水平均低,贫困人口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接受程度不足,极大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的人口智力开发与扶贫开发同样重要。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贫困群体的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切实保障群众教育需求,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筑牢脱贫致富拔穷根的基础。二是发展职业教育。让那些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实用技术或服务技能,为其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增加筹码。三是各贫困县办好技术学校,乡村建好网络实用技术教学点,加大学校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师资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引进具有产业发展针对性菜单式培训等。同时,提高培训经费标准,在培训期间食宿免费,对培训人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四是出台特殊优惠政策。比如对专门针对各级各类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实行中央扶贫资金+省扶贫资金补助的“两补”,以及免学费、教科书费、住宿费的“三免”等。

三、以共享发展为目标,制定脱贫攻坚特殊保障体系

贫困地区多数地方生产生活环境相对恶劣,社会公共产品相对较少,长期投入不足,自身投入乏力。改善生存、生活和生产环境是当务之急,是脱贫的基本条件,也是群众所盼。

(一)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

贫困地区石漠化、沙漠化严重,贫困面大,人口分布广,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文化生活匮乏,教育医疗水平低下。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把城镇建设的重点放在县城和乡镇,这样有利于人口相对聚集,有利于公共产品提供,有利于当地市场培育,有利于一二三产有机连接,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减轻农村人多地少的压力。把乡镇的城市功能水平提高,既让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离开一产进入二三产,让农民成为市民。通过生态移民、脱贫移民、建设移民,百姓没有完全脱离亲情、乡情,能够搬得出、住得下、能脱贫。更重要的是能够尽快地融入当地生活。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星罗棋布的小而全的小微城镇。

(二)建设高水平的社会福利院

在贫困地区,“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群体在贫困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要占到20%左右。在贵州省的600多万贫困人口中,这类人群的数量在150万左右。要使他们能够如期脱贫迈向小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政府托底。但由于这类人群基本上各村各寨都有,居住较为分散,造成政府在补贴的度上很难拿捏。如果高了,将会挫伤周围依靠自身发展增收群体的积极性;如果过低,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也达不到托底的初衷。所以,在贫困地区建设一些高水平的社会福利院,把这些人相对集中到社会福利院生活,同时采取明补(即给予一定的货币补贴和采取加大对福利院的投入)、提高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的暗补两种措施,既让被托底群体提高生活质量,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从而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又不至于伤害到依靠自身发展增收群体的积极性,还可以减少互相攀比心理,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福利院运行后,通过服务性产业还能创造部分就业机会,就近吸收一些劳动力就业。

(三)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救助保障水平

据调查,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比例占贫困总人口中的30%左右,这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对象也是难点所在。以湖南省为例,在贫困地区患大病、慢性病和残疾的占到贫困总人口的37%左右。目前乡村的医疗条件相对来说较差,一些患上大病重病的基层群众只能选择到县城、市州、省会乃至北上广等大城市去治疗,除医疗费用之外还需付出高昂的额外成本,这对经济状况本身就不好的贫困群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关键要做到医疗资源下沉,把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县、乡。县城要建设三乙等级医院,乡(镇)建设二乙以上医院。大城市派出巡回医疗队并辅以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下到基层帮助县乡医院,在巡诊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培养当地的医护人员。经过三到五年时间,医院和医生都有了,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在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同时,还要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贫困人口大病给予全额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跨区域报销并提高贫困地区新农合补贴标准。此外还得注意做好地甲病等的防治工作,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总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脱困的能力,关键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充分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贵州许多地区实行的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共产党员带头和带动脱贫致富的“双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新时期扶贫脱贫攻坚战中,“双带”也必将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作用。这不仅是基层党建成效的体现和检验,更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通过“双带”,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看得到旗帜、看得到标杆、看得到信心、也看得到希望,进而逐渐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从被动等待帮扶变为主动参与发展,从看着别人干变为跟着一起干。相信到2020年时,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一定会得到实现,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定会得到兑现!

(本文作者: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江生亮

F323.8

A

2095―7270(2017)07―0055―03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