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杰博士:聚焦生产一线(三十三)
——黄岩设施茭白高效栽培技术

2017-01-22 20:37:58陈可可余宏军蒋卫杰
中国蔬菜 2017年3期
关键词:黄岩茭白分蘖

陈可可 何 杰 余宏军 李 强 蒋卫杰*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2浙江台州市黄岩区蔬菜办公室,浙江黄岩318020)

蒋卫杰博士:聚焦生产一线(三十三)
——黄岩设施茭白高效栽培技术

陈可可2何 杰2余宏军1李 强1蒋卫杰1*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2浙江台州市黄岩区蔬菜办公室,浙江黄岩318020)

浙江黄岩在茭白生产上引进设施栽培,并形成一套当地特有的茭白“三改两优化”技术,较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0%以上,产品在我国4月茭白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效益显著。

黄岩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优质充沛的水源和丰富的温、光、土资源,十分有利于水生蔬菜茭白的种植。双季茭白一年在夏季和秋季采收两次,分别称为夏茭和秋茭。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双季茭白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黄岩慢慢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自从在茭白上成功进行设施、培土栽培试验,并形成一套黄岩特有的茭白“三改两优化”技术后,黄岩茭白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黄岩双季茭白面积达1 800 hm2(2.7万亩),其中夏季茭白全面采用设施栽培,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2010年,黄岩被命名为“中国茭白之乡”。2015年,黄岩设施茭白(夏茭)年产量达8万t,95%以上的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大中城市,在国内4月茭白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经济效益均十分明显。现将黄岩茭白“三改两优化”高效技术总结如下。

1 技术特点

茭白“三改两优化”技术特点:在种植方式上改露地栽培为设施栽培,在护茭方式上改深水护茭为培土护茭,在留种方式上改茭荚定植为带胎苗定植,优化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科学施肥技术。

通过设施栽培,大棚茭白上市期比露地栽培的提早45 d(天)左右,小棚茭白比露地茭白提早30 d(天)左右,黄岩夏茭一般在3月8日左右就开始上市,4月进入采收旺季,要比省内周边茭白产区提早45 d(天)左右,不仅可避开周边茭白产区的上市旺季,市场销路好价格高,而且还避开了茭白病虫发生为害的高发期,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采用培土护茭,因土壤阻光性比水好,能更好地阻隔阳光对茭荚的照射,使黄岩的夏茭肉质更白净细嫩,茭肉粗长,不易返青,外观商品性更优。露地茭白因采收期已进入高温季节,一般只能采收20 d(天)左右,如遇连续晴热天气,采收期更短更集中,产量效益不稳。而设施茭白采收期长,并且随着茭白的不断采收,田间茭白植株通风透光性变强,中后期采收的茭白更加粗大,产量高而稳定,每667 m2夏茭(壳茭)产量可达3 000 kg,产值一般在1.2万~1.5万元,高者可达2.0万元,稳产增效明显。

2 品种选择

设施栽培的茭白品种宜选择孕茭适温较低、以夏茭产量为主的早熟双季茭品种,黄岩本地主栽品种为浙茭3号、黄岩双季茭白。

3 栽培季节

黄岩种植的茭白类型为双季茭种植模式,茭白秧苗在6月下旬至8月初移栽大田,当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就可收获秋茭。秋茭采收结束后随着气温降低,植株地上部茎叶枯黄,以老茭墩(地下部短缩茎)越冬,翌年老茭墩抽发新的植株后,在3~5月收获夏茭。

4 育苗

设施栽培的茭白应露地留种。如果进行设施内留种,茭白种性容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夏茭植株孕茭率降低,特别是浙茭3号等生长势强的品种尤为明显。为此,经多年实践,黄岩地区探索出露地带胎苗留种新技术,确保了茭白的优良种性和植株孕茭率。若在山区半山区气候冷凉的区域进行露地留种,育苗更好。

带胎苗留种,即选择已开始孕茭的植株作种苗进行育苗的技术。茭白选留种宜在夏茭生长中期或中偏后期进行,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留种时,在田间选择已孕茭且茭壳白净、饱满的茭株留种。留种墩茭荚外表必须与所选品种的典型特征相符合,同一墩植株生长较整齐,结茭部位低,孕茭较早,茭肉白嫩光洁粗壮,成熟度较一致为好。种株选定后在叶片上打个结做标记,再挖开植株四周的泥土,促进植株基部抽芽分蘖。待新抽的苗长到30~40 cm(6~7月)时即可移栽种植,这种方法可保持茭白的优良种性,但繁育系数相对较低。

为提高繁育系数,头年采用露地带胎苗留种,留种田保持5 cm左右的水位即可。第2年露地栽培,清明前当苗高15 cm左右时进行第1次分株繁育,按每穴3~6株重新定植在苗田里。分株时要整茭墩挖出用刀劈开,不能用手掰,否则会因损伤根茎而降低秧苗成活率。一般清明前分墩的本苗不易孕茭。20~30 d(天)后进行第2次分苗,2次分苗之间间隔时间短的本苗不易孕茭。7月即可分株定植,每穴种植1~2株。

壮苗标准:根较粗短、白嫩,黄根较少,无黑根;种苗5~7片叶,生长粗壮,叶色深绿,叶片较硬朗,无病虫害;株高30~40 cm。

5 定植

5.1 选择茭田 选水源丰富,排灌方便,且地势较低,土层深厚肥沃,土质松粘适中(用手握成块,松手后不散开),富含有机质的田块种植。水质越好,茭白品质也越好。

5.2 整地施基肥 整地要求做到田平、泥烂。施足基肥,整地前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500~1 000 kg作底肥。整地后灌水3~5 cm深,待定植。

5.3 定植 6~7月均可定植。黄岩一般在7月下旬定植。定植过早,秋茭植株分株较多,茭墩也大,但植株密度过高后影响产量和商品性,而且第2年茭墩新分蘖的植株也多,疏苗费工。定植过迟,则基本苗不足,秋茭产量低,而且影响来年夏茭的基本苗数。定植株距一般为30~40 cm,行距90~120 cm,宽窄行种植,每667 m2定植2 000穴左右,每穴根据种苗分蘖的质量和数量栽1~2株。过大的种苗要截去上部叶片,保持35 cm左右的长度,以减少叶面水分蒸腾损失,有利于种苗成活。另外应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足苗。

6 秋茭田间管理

6.1 追肥 追肥要掌握“促—控—促”施肥原则,即分蘖期多施肥促分蘖生长,孕茭前控制施肥促使植株及时转入孕茭生长,孕茭期施肥促茭肉粗壮。种苗定植后15 d(天)左右成活,然后施提苗肥,每667 m2撒施尿素5 kg;隔10 d(天)左右再重施1次分蘖肥,每667 m2施高钾中氮低磷复合肥(N-P-K为15-5-22,下同)20~25 kg。以后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追肥:如叶色绿、长势较盛的隔10 d(天)左右再追施1次高钾中氮低磷复合肥20 kg即可;如植株叶色淡、生长细弱的可再追肥2次,每次追施高钾中氮低磷复合肥15~20 kg。孕茭前7 d(天)左右,即在9月底停施分蘖肥;待50%左右植株开始孕茭后再施孕茭肥,每667 m2施碳酸氢铵20~30 kg。当地孕茭时期比较固定,只要植株长到一定高度(秋茭1.5 m左右,夏茭1.2 m左右),一般到期就能孕茭。

6.2 耘田与剥叶 植株封行前每隔10~15 d(天)耘田(人工除草)一次,常种田块杂草不多,要求达到田无杂草、泥不过实、泥田平整。结合耘田,及时剥去黄叶、老叶、病叶,剪去叶尖晒干部分,以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减少病虫为害,促进分蘖。注意剥老黄叶时只去掉枯黄的叶片部分,不要连叶鞘一起强行剥离,否则容易影响根系及新芽的萌发,导致植株滞长。

6.3 田间水分管理 分蘖前期保持3~5 cm浅水位,中后期加深到7 cm以上,以抑制无效分蘖,促进孕茭。孕茭期保持10~12 cm深水位,减少茭肉发生“壳里青”现象,促进茭白肉质茎膨大和提高品质。采收盛期要保持3~5 cm浅水位,以养育根株。采收结束后,放干田水。休眠期保持田间土壤湿润。

7 夏茭田间管理

秋茭采收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地上部叶片逐渐枯黄,茎叶中养分向地下茭墩(短缩茎)输送贮存,植株进入休眠期。到 12月中下旬,待地上部植株完全枯黄、老茭墩养分充分贮存后再割除地上部,以免影响第2年生长。注意一定要等地上部叶片枯黄后才割除,因第2年新分蘖的苗在4叶期前没有自己独立的根系,要靠老茭墩提供养分,若地上部未枯黄前进行割青处理,会因老茭墩养分贮存不足而影响分蘖苗的健壮生长,最终影响产量。割除时一定要用锄头或刀具齐泥铲除地上部,一方面可以减少越冬寄生虫口和病菌基数,另一方面低节位分蘖苗生长势强,植株粗壮,不易形成怪茭(小苗孕茭)。要及时清理地表枯枝残叶,集中深埋,然后于12月下旬搭棚盖膜,促进老茭墩提早萌发新芽并防止霜冻为害,进入夏茭的田间管理。

7.1 设施的规格要求 各地应根据田块大小、技术水平及种植习惯,灵活选择大棚、中棚或小棚栽培。大棚茭白上市期要比露地栽培的提早45 d (天)左右,小棚茭白比露地栽培的提早30 d(天)左右,产量要高于大棚茭白。

设施搭建以南北向为好,其中塑料大棚顶高1.7~2.0 m,跨度5.5~7.5 m,长度20 m以上。塑料中棚顶高1.5~1.6 m,跨度3.0~5.0 m,长度依田块而定。塑料小棚顶高1.0~1.2 m,跨度1.5~1.6 m。

7.2 温度调控 夏季茭白孕茭适温一般在17~22℃,低于10 ℃或高于30 ℃不孕茭。大棚栽培的多在3月初至中旬开始孕茭,小棚栽培的多在清明前后开始孕茭。

茭白在设施栽培条件下,仍需经常通风换气,加强炼苗,确保植株生长健壮。在冬春季节,天气温和时棚架两头要进行通风;天气晴好,棚内温度超过30 ℃时再揭边膜通风;连续阴雨天气时应加强通风炼苗,培育壮苗,避免小苗孕茭。3月下旬小棚栽培的植株叶片已顶贴到棚膜,遇到晴好天气棚内温度升高后会灼伤茭白叶片,应在3月下旬及时揭开棚膜。大棚一般在3月底揭边膜,仅留顶膜覆盖,清明以后再全部揭膜。

7.3 施肥管理

7.3.1 基肥 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茭白田搭棚盖膜后即可施基肥。中等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2%~3%)田块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500~1 000 kg、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下同)20~25 kg。基肥施在老茭墩四周(不用覆土),不要直接撒在老茭墩上。

7.3.2 追肥 根据茭白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原则与秋茭管理类似,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第1次追肥在苗高10~20 cm时进行,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20~25 kg,促分蘖苗生长。隔15 d(天)左右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 m2施高钾中氮低磷复合肥20~25 kg。以后视植株长势的强弱,每隔10~15 d(天)再施1~2次肥:若植株茎秆粗壮、叶色深绿的再追施1次即可;若植株生长细弱的要再追施2次,每次每667 m2用高钾中氮低磷复合肥20~25 kg。注意在孕茭前7 d(天)左右、株高1.2 m左右,即大棚一般在3月中下旬,小棚在清明前7 d(天)停止追肥,否则会因肥力过足导致植株营养生长过盛而引起孕茭延迟或不孕茭,生长势强的品种尤其明显。待约50%的植株开始孕茭后重施孕茭肥,每667 m2施碳酸氢铵25~30 kg,促茭白肉质茎粗壮,提高产量。注意碳酸氢铵应施在行间田水里,不要直接施在茭墩上,防止肥害。

如果茭白植株生长过旺,不能及时从营养生长转入孕茭生长,可在早晨用长竹竿横扫晃动植株上部叶片,促使植株转入孕茭生长。

7.4 田间水分管理 田间土壤应保持湿润,且干湿均匀,以使植株新苗抽发整齐,利于田间管理。12月下旬地上部割除后不能立即进行大水灌溉,否则茭墩会因田间水分过多而发生腐烂。一般冬季雨水充足,田土湿润,不仅不用灌水,还要注意及时排水。如遇到秋冬干旱天气,应在茭墩地上部割除后,于行间挖深5 cm左右的浅沟进行浅灌水,通过沟水渗透保持土壤湿润。一般前期田间基本不留水层,当株高15 cm以后才开始灌浅水,当株高达25 cm后保持水位3~5 cm即可。孕茭期水位可适当高些。

7.5 疏苗定株 当苗高20~30 cm时开始疏苗定株,分2~3次疏去弱苗、病苗及过密的苗,个别过密的壮苗可在茭墩根际压泥壅根,最后每墩留粗壮苗10~16根定株。黄岩双季茭白品种因生长势较弱,一般每667 m2保留有效分蘖苗3万株左右。生长势强的品种可适当稀植,一般每667 m2保留有效分蘖苗2.8万株左右。浙茭3号生长势强,肉质茎品质好,但相对较短粗,受到许多市场消费习惯限制,因此,为提高茭白肉质茎长度,也可以利用其孕茭期集中的特点,采用与黄岩双季茭白品种相同的种植密度。

疏苗时,对于新苗抽发力强(抽发的新苗数甚至高达上百株)的大茭墩,可先挖一大块田泥在每个茭墩中间位置压苗,可减少半数以上的分蘖株,然后再对茭墩四周的分蘖株进行疏苗。

7.6 耘田 通过耘田,一方面可以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侵染源,提高土壤透气性,加速肥料分解;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新根萌发,有利于茭白植株的健壮生长。一般在苗高20 cm左右时开始耘田,隔7 d(天)耘1次,连续2~3次,尤其是硬的田块要耙松耙细。

7.7 培土 当茭白开始孕茭,即植株茎部发扁、与水面交界处开始膨大时,即可培土。培土要分株分次进行,每株孕茭株都要培土,并随着茭白的膨大伸长不断培土。培土高度不能超过叶枕(茭白眼),且每次培土以稍高于植株基部膨大部位为宜,不能过高,否则会抑制肉质茎生长,即使是已孕茭荚也会因培土过高而停止伸长膨大。

浙茭3号培土时间要相对推迟些,要等大多数植株开始孕茭后再行培土。大棚栽培的一般在40%左右植株开始孕茭后培土,小棚栽培的在20%~30%植株孕茭后开始培土。另外,浙茭3号的植株基部横向侧生芽较多,一般在孕茭初期集中抽发,要在培土前全部清除。

8 生理障碍

茭白的生理障碍主要有雄茭、灰茭、怪茭。

雄茭:植株高大,生长势强,叶片长而较宽,先端下垂,假茎圆,不膨大,不能形成茭肉,花茎中空,薹管较高,大部分雄茭无花,少数花茎能抽薹开花。产生雄茭的内因是由于一些植株生长特别强健,对黑粉菌有较强的抵抗力,使黑粉菌的菌丝不能侵入或生长,因此不能形成茭白,成为雄茭,具遗传性;外因主要是施肥过多,施肥时期不当,株丛过密,引起植株生长过旺而不能孕茭;或是杀菌剂施用不当,如在孕茭期喷施农药,易在控制病害的同时抑制了黑粉菌的活性,而使植株不孕茭。

灰茭:植株生长势较强,叶片较宽,叶色深绿,叶鞘发黄,肉质茎部位始终不会开裂,茭肉较短,切开可见黑色斑点或斑块。产生灰茭的内因是部分植株中的黑粉菌活动特强,繁殖迅速,茭肉刚开始生长时就形成黑粉菌的厚垣孢子堆,成为灰茭,具遗传性。外因是不良的农业技术措施及环境条件破坏了植株与寄生在其体内的黑粉菌之间共生状态下的相对平衡。

怪茭:属小苗孕茭类型,植株细矮,在四叶一心或五叶一心时孕茭;茭肉细且短,无产量,商品性差。形成怪茭的内因是孕茭植株叶龄较小,比正常孕茭提早近3个叶龄,叶片同化面积少,所以形成怪茭。外因主要有暖冬天气影响植株提早孕茭;冬春季割株盖膜过早或长时间闷棚,形成嫩弱苗;茭白苗受冻、受灼、肥害或脱肥后成为受挫苗;越冬茭墩地上部留茬过高形成的弱势苗;螟虫侵蛀的茭墩抽发的细弱苗;多年连作;留种过早。

预防方法主要是做好农业防治措施,及时拔除整墩雄茭、灰茭植株,要严格选种,适时留种与轮作;加强种苗选留,确保优良种性;加强对秋茭害虫的防治,确保茭墩不受侵蛀;冬春季齐泥割除老墩地上部,降低分蘖节位,避免抽发弱势苗;科学施肥,及时间苗,促茭苗齐整;加强棚膜揭盖管理,培育壮苗;分蘖前期浅灌水,后期灌深水控制无效分蘖;执行“促—控—促”追肥原则,防止植株徒长;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老黄叶,改善株间生态环境条件,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9 病虫防治

茭白植株的主要病害有胡麻斑病和锈病,对生产影响较大,而瘟病、纹枯病等近几年在黃岩种植的茭白上时有发生,但未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主要害虫有大螟、二化螟、长绿飞虱等。茭白病虫防治要重在预防,采取有效的农业、物理等预防措施控制病虫发生与为害,可以达到夏茭采收期不需要喷施农药的效果。

9.1 农业防治 选留无病虫健康种株作种苗。选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粘壤土种植。入冬后清洁田园,以降低病原菌及虫口基数,减少初侵染源;生长期间要清除田埂及田间杂草,及时去除老黄叶,以减少害虫产卵场所及蛹量。根据品种不同,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植株生长健壮,减轻病害的发生。

9.2 物理和生物防治 在田间布设频振式杀虫灯以诱杀螟虫和长绿飞虱等害虫。杀虫灯应安置在田边、路边,按杀虫灯的功率大小控制田间作用面积。田间布设性信息素诱捕器(浙江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诱杀螟成虫以减少产卵量,降低螟虫为害基数。1个诱捕器可控面积667 m2,大螟、二化螟诱芯可诱捕雄螟成虫,每根诱芯可用2~3个月,每个诱捕器全年需更换诱芯2~3次。

9.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时注意孕茭期要慎用杀菌剂,如必须用药,应以叶片刚好凝结水珠而不流淌为宜;当病虫混发需多药混用时,应在当地农技人员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守农药最多使用次数及农药安全间隔期;在病害特别是锈病防治上最好成片联防联治,避免交叉重复侵染;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明令禁用的药剂;茭白对铜制剂较敏感,应慎用。

9.3.1 防治主要病害 以预防为主,在苗高10~20 cm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预防性喷施1~2次,可推迟病害发生时期。设施茭白通过预防性防治,病害一般可推迟到采收中后期发生,此时即使发病也可不再喷施农药。

如需喷施农药,要在发病初期选用对症农药进行交替使用。

胡麻斑病:用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3 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

锈 病: 用12.5%烯 唑 醇 可 湿 性 粉 剂1 500~2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

瘟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注意交替用药。

纹枯病:用5%井冈霉素水剂400~500倍液,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3 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

9.3.2 防治主要害虫 入冬割除残株并清洁田园后,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000~6 000倍液喷施茭墩根际部及地表,以减少越冬害虫基数。

在2月越冬螟成虫出现时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000~6 000倍液喷施1~2遍,可使整个夏茭采收期不再治虫。

大螟、二化螟:在卵孵高峰期用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3000~5 000倍液,或5%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000~6 0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天)喷1次,喷施1~2次。

长绿飞虱: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天)喷1次,喷施1~2次。

10 采收

夏茭一般在3月上旬开始采收,5月中旬结束;秋茭一般在10月上中旬开始采收,11月上旬结束。具体采收时间因品种、设施类型及天气变化而有所不同。

夏茭因采用培土栽培,要从地上部外观来判断采收时间,即茭株心叶收缩,叶色变淡,基部膨大呈塔形,地上部左右2片外叶的叶枕收缩到基本相平时即可采收。秋茭在心叶收缩,2片外叶向茎合拢,叶枕收缩靠近,孕茭部显著膨大,叶鞘一侧裂开,微露茭肉时即可采收。

夏茭孕茭节位较低,采收时应整株连根拨起;秋茭孕茭节位较高,采收时用手于薹管处拧断,或用刀割。

陈可可,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电话:0576-84111919,E-mail:ckk5099@163.com

*通讯作者:蒋卫杰,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研究与推广工作,电话:010-82108797,E-mail:jiangweijie@caas.cn

2017-02-16;接受日期:2017-02-20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5),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项目

猜你喜欢
黄岩茭白分蘖
太湖茭白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6:24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黄岩
开发研究(2021年5期)2021-03-09 03:29:48
“黑心”茭白
我是一只书虫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现代农业(2018年7期)2018-02-18 10:58:09
黄岩富山佛手瓜及其栽培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49:55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
浙江省双季茭白高产栽培技术
上海蔬菜(2016年5期)2016-02-28 13: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