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菜史话 ·
荸 荠
荸荠为莎草科荸荠属能形成地下球茎的栽培种,多年生浅水性草本植物,别名地栗、马蹄、乌芋、凫茈等。以地下球茎供食,可生食、炒食、煮食,也可加工罐藏。
荸荠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尔雅·释草》中称为:“芍,凫茈”。东晋郭璞(276~324年)著:“生下田,苗似‘龙须(草)’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
荸荠原为野生,多用于荒年充饥果腹,《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载有:“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入野泽,掘凫茈而食。”南北朝时,由于人为的干预,凫茈的地下茎逐渐变得膨大,成为扁球形。陶弘景(公元220~450年)在《名医别录》中称之为“乌芋”,夸张其球茎大小已似“芋头”,但当时人们把乌芋与慈姑混为一谈。至明代,李时珍注意到乌芋具有叶片退化的特征,于是明确提出:“乌芋、慈姑原是二物。慈姑有叶,其根散生。乌芋有茎无叶,其根下生。”
荸荠的称谓最早可见于寇宗爽编著的《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宋政和6年):“乌芋今人谓之荸荠。皮浓、色黑、肉硬白者,谓之猪荸荠。皮薄、泽色淡紫、肉软者,谓之羊荸荠。正二月,人采食之。此二等,药罕用。荒岁,人多采以充粮。”明徐光启(1562~1633年)在《农政全书》记载有荸荠的种植方法,表明在长江流域荸荠已有人工栽培了。
荸荠按球茎淀粉含量可分为水马蹄类型和红马蹄类型。前者淀粉含量高,适于熟食和提取淀粉,后者肉质甜嫩,渣少,适于生食和加工罐藏。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北有少量栽培。朝鲜、越南、日本、印度及美国也有栽培。
张德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