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感教育既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针对当前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要善于把握教材内容,挖掘情感因素;要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情景,引入意境;要用心诵读,以情感人,从而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双重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情感因素;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生存的必备条件,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情感色彩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充分开发并利用情感因素,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1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1 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关注和影响学生的态度、观念、情绪等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具体的方法、手段,将其自身和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达成三者的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1.2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及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语文教学改革使得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发展。
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教育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充分结合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在着重培养初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综合素质的责任,情感教育则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情感教育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关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情感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提高审美
情趣。
加强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具体要求。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兼顾学生知识、思维和情感,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创新教育。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起伏,有着极强的自尊感,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引导学生情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2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情感教育重视不够
虽然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创新思维培养等素质教育教学观念仍未完全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在教师、学校、家长的固有观念里,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顺利踏入理想的高中。这个观念导致了升学率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其次,在初中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轻文的错误思想,导致语文学科所处的地位非常尴尬,语文教学不得不采用题海战术。迫于升学压力,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逼迫学生记住标准答案,而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语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是一道道考试题目的堆积,其中的情感教育被极大地忽略。第三,在部分初中学校,没有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个性情感需求,而将情感教育变成了道德的说教和知识的强力灌输。最后,有部分学校将情感教育误解为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盲目地肯定学生的行为,而没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导向作用。不加思考地肯定学生的言行举止无疑会阻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2.2 教师的情感素养需要加强
在我国语文教学的悠久历史中,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照本宣科地针对文章的主旨进行讲解,对文章结构的随意肢解,派发有唯一标准答案的作业练习,这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课堂中,学生大体上是根据课文来寻章摘句以及抄知识点,而老师在对文章进行肢解时,总按照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进行,这样把一篇好好的文章分解的枯燥乏味,等老师将其分析完,学生也基本麻木。这样的教学方式怎会有美感? 学生又怎会有兴趣? 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又怎会有益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学校和教师已经进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尝试和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教师在具体的情感教育教学操作上仍存在不少问题,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素养亟待提高。
2.3 情感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情感教育,应需要注意情感过度的问题。只有适当的情感教育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关注力,从而教学效果才会有所成效。若情感投入过量则会与之相悖,像某些老师在对文章讲解时,声音、动作太过夸张,音调也较高,这会让人觉得矫揉造作、夸大事实,引起学生反感,对学习没有好感。这都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背道而驰,有待改进。
3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3.1 教师自身要培养与提升情感素质
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认知高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质量,教师自身要提升情感教育水平和素质。
(1)教师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要有深厚的情感。因为只有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爱,教师才能认真的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刻苦研究,对课本中隐藏的情感有所体会,才能感染到学生,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文章中的情感。
(2)教师对于学生要有爱心。喜爱、关注、尊重、理解,以及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了解,只有如此,老师才能有教无类的教学,对每个学生的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投以十分的热情。
(3)教师对于自身的能力要注重加强。在人际交往中,语文不仅是一项工具,也具有情意表达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解力、表达力,要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识,与学生的沟通不能有障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理解了文章意境,且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才能呈现较好的课堂效果。
3.2 要善于把握教材内容,挖掘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时,教师如果不结合科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仅是生硬地投入情感的话,既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可能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丰富的情感要素。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大都具备比较丰富的情感内涵,比如,一些歌颂祖国、赞扬人民以及事业追求等的文章,教学这些题材时,只要教师能够在这些作品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要素来,就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品蕴含着的深刻内涵,当学生掌握这些内涵后,也就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了。要将语文作品中的深层次的情感要素挖掘出来,首先就需要教师要把自身的情感与语文作品的情境有机地相融合,与文章中的作者同爱同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在情感上让学生逐渐地与作者产生共鸣,最终实现感染学生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从课文中挖掘“老树、枯藤以及昏鸦”所包含着的萧条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因素来,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情景,引入意境
创设情景,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刺激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结合课文,为学生设置一个合理有趣的情景,迎合学生的喜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能够与作者创作文章时的精神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1)可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声音等形式再现情景,将画面较为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作品气氛当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更为真实和客观的情感。如在讲授《安塞腰鼓》一课的时候,可以看安塞腰鼓的视频,然后在鼓点和富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声中来学习本课,将声音、画面、动态、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融情于景。老师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同时加入课文的知识,这样学生对学习这些原本看似枯燥无味的字词就会充满了浓浓的兴趣。
再如讲《春》这一课时,因其是散文,散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讲课前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段《春》的范读,让学生通过听找到情感,然后老师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读出了春天的色彩、声音,读出了春天所特有的万物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一个个仿佛身临其境,越读越有劲,产生了愉悦的情感。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读出了春的味道,读出了春的感觉,自然也就理解了朱自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境,领会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可结合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和体验到与作品相似或相同的情感。比如,按传统的方法教《背影》,介绍作者、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可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是不值一提。更有学生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就是应该的,有什么可以值得“流泪”?如果结合生活的事例创设一个情景,比如先谈教师本人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父亲在老师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的支持和鼓励。然后让学生发言,谈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情感教育和教学效果肯定与传统的教法大不一样。
(3)在全面准确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此环节可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得到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为后续的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设计导入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说自己最喜欢《孔乙己》 这篇文章?”这个问题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
3.4 用心诵读,以情感人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读。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在诵读上片时,要注意让学生体现出诗人的那种豪情和伟岸的气势来;在诵读下片的时候,要让学生读出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尤其是诗中的最后三句,要指导学生读出诗人意气轩昂的伟大胸襟来,同时还要读出诗人那种坚定的信心来等。在学习《出师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那种真诚的、掏心掏肺的感情来,同时也要读出诸葛亮的那种恳切和报国衷心以及良苦用心来等。通过教师和学生们的用心诵读,才能真正地实现以情感人,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且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让学生在享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双重提高,真正地将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落到实。
参考文献
[1]王 晶:《丰富语文情感 构建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分析》,《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2]孙新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科教导刊》2012 年 第2 期(中)。
[3]徐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16期。
[4]曹晓琴:《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读与写》2013年第9期。
作者简介
陈群福(1969—),女,安徽霍邱人,安徽省霍邱县龙潭镇中心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