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7-01-21 20:40孙海清田树魁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年5期
关键词:土著水生渔业

孙海清,田树魁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2云南农业大学,昆明 650201;3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昆明 650034)

云南省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孙海清1,2,田树魁3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2云南农业大学,昆明 650201;3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昆明 650034)

在对土著鱼类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水生生态保护、渔业结构调整、渔民收入增加和人们膳食结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了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中取得成绩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度建设、栖息地保护、投入机制、技术支撑和产业化等方面提出了对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应采取的对策建议,为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云南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云南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71万t(调整前的数据为93.74万t),居全国第16位,在西部12省区位居第3位。云南作为内陆多山的边疆民族地区,多数地方长期主要是以植物和陆地动物作为食物来源,因此,发展渔业显得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1 云南土著鱼类资源状况

1.1 土著鱼类资源种类多样丰富

云南省江河水系发达,集水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2095条,分别属于六大水系,从东至西依次为:南盘江(珠江)水系、元江(红河)水系、金沙江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省内湖泊分布众多,大于1km2面积的湖泊共有37个,其蓄水总量常年达302亿m3,境内还分布有众多的龙潭(泉眼)等,多为冷水资源,适于冷水鱼生产。云南复杂的生态环境产生和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也造就了云南丰富的鱼类资源,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小勇研究员统计,截止2013年,云南省共记录鱼类629种,其中,土著种594种,淡水鱼类种类居全国各省之首。

1.2 土著鱼类资源面临的环境条件严峻

近年来,随着云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水域环境生态污染事件增加,河流涉水工程建设不断上马,加上自然水域捕捞过度和外来入侵生物影响等因素,水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许多土著鱼类濒临灭绝境地。2002年,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编制完成的《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中,已经收录水生动植物种91种,其中鱼类70种。据鱼类专家统计,近10年来,约有130种鱼类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约有150种鱼类在20世纪60年代是常见种,现在已成为偶见种,247种鱼类的种群数量均比20世纪60年代明显减少。鱼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下降。研发所需的土著鱼类亲体采集变得困难,有些种标本很难被采到,采集可养活的亲体就更加困难。保护鱼类资源多样性、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2 土著鱼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开展云南土著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在渔业方面的重要体现,是贯彻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然选择。

2.1 保护水生生态环境,助推美丽云南建设

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2013年,国务院提出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方针,将生态建设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水生生态文明是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检验生态文明程度最直观的指标之一,水域和水生生物也是构成水生生态的基本因子,水生生物包含土著鱼类以及其它动植物和微生物,开展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把云南建设成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的适宜人类生活的地区。

2.2 发展淡水渔业,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云南省将淡水渔业列为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六大组成内容之一,并专门提出“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创建100万亩土著鱼天然渔场,大力推进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加快发展土著鱼类产业,有利于淡水渔业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3 调整渔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长期以来,云南省水产养殖结构是以大宗淡水鱼为主导的生产结构,由于产品比较优势不突出,产品价格低,经常造成养殖户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因此,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具有优势的土著鱼类资源和水域资源,开发土著鱼类利用,提高土著鱼类生产水平,走具有云南特色渔业发展路子,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土著鱼市场价值较高,经济效益十分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品消费呈现多样性变化,对所谓天然的“河鲜”和“湖鲜”等水产品需求增加,因此,发展土著鱼类养殖,不仅有利于满足民众的消费升级需求,又有利于减少对野生水产品的需求,非常有利于天然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2.4 保护种质资源,繁育优良品种

通过对土著鱼类的人工驯养繁殖,使之成为开发优良品种的重要育种材料。如,元江鲤,经驯养繁殖实现人工养殖后,现已作为国内众多杂交鲤鱼品种的父本材料;滇池高背鲫,驯养繁殖成功后,滇池高背鲫产量曾占到云南水产养殖产量的10%以上,已发展成为云南省重要的鱼类养殖品种,还被推广到其他省区养殖。

2.5 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升人民身体素质

通过对土著鱼类的合理开发利用,驯养和培育出受当地喜欢的地方品种,引导民众更多地消费水产品,可以改善膳食结构,提升民众身体素质。多吃鱼会使人变聪明,本身是有科学根据的。科学研究发现,鱼肉中含有DHA、EPA,对于人体内大脑的发育,促进智力发展,降低胆固醇和血液粘稠度,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的作用。

3 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成绩与问题

多年来,云南省渔业系统,一直致力于土著鱼类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健全法治建设、建立保护区和加大人工驯养繁殖研究等措施,取得明显的成效。

3.1 主要成绩

3.1.1 出台了土著鱼类的保护性法律法规 在国家相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1989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云南省农业厅和林业厅联合发布了《云南省珍稀野生动物名录》,确定了33种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含土著鱼);1993年和1998年,云南省农业厅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和《转发〈关于办理水生野生动物特许批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2011年,云南省人大出台了《云南渔业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为云南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3.1.2 保护土著鱼类资源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土著鱼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氛围,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了土著鱼类等水生生物保护宣传力度。如,对“六大名鱼”的宣传,对土著鱼类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等,使土著鱼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走得更近,从而增强全社会保护土著鱼类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1.3 建成一批涉及土著鱼类资源的保护区 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云南省共建有涉及含鱼类资源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别为17个和15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的云南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救护中心1个。有效地保护了土著鱼类资源,为土著鱼类栖息地和生存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3.1.4 攻克多种土著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难关 近年来,云南各地水产科研技术部门加大了对土著鱼类研发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先后有40多种土著鱼类在云南境内驯养繁殖成功。其中,滇池金线鲃、鱇浪白鱼、丝尾鳠、裂腹鱼等土著鱼类的研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为云南土著鱼类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5 土著鱼类资源恢复明显 开展包括土著鱼类在内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资源、实现渔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农业部大力支持下,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用于鱼类增殖放流,为保护和恢复水产种质资源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以上措施,江河和湖泊的鱼类资源量增加和恢复明显,如,多年不见的抚仙湖鱇浪白鱼渔汛开始出现,多年不见的鱇浪白鱼的车水捕鱼景象又重现在抚仙湖边。

3.1.6 涉渔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有新突破 为最大限度降低涉渔工程项目对土著鱼类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各级渔业部门积极主动参与涉渔工程生态补偿方案的制定,开展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积极争取水域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工作。据初步统计,近10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各级渔业部门参与审查涉渔工程数量超过31个,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云南各类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做出了显著贡献。

3.2 存在的突出问题

3.2.1 土著鱼类保护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与《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等上位法配套的土著鱼类保护的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最突出的是鱼类保护名录没有持续完善。国家在1989年公布了土著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后,二十多年来没有进行过修订,这期间,鱼类资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保护名录滞后于现实;二是对违反包括土著鱼在内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责任较轻,仅限于行政处罚,没有遏制破坏土著鱼资源违法行为的有力规定;三是渔政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影响执法效果。

3.2.2 水域污染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从云南省环保厅公布的2015年全省环境公报来看,在99条主要河流(河段)的184个监测断面中,有91个断面水质符合国家Ⅰ~Ⅱ类标准,有53个断面水质符合国家Ⅲ类标准,其余40个断面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为重度污染。

九大高原湖泊中,水质类别为Ⅰ类的有泸沽湖、抚仙湖,Ⅱ类的有洱海,Ⅳ类的有阳宗海、程海,Ⅴ类的有杞麓湖,劣Ⅴ类的有滇池、星云湖、异龙湖。符合水质优良的水域比例不高,而绝大多数土著鱼对水质的标准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水质的恶化,影响了土著鱼的生存和繁衍。

3.2.3 水电工程建设对土著鱼类资源造成严重威胁 丰富的水能资源为云南发展水电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电东送工程已使云南成为电力能源输出地,电力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金沙江的向家坝、溪洛渡等,澜沧江的漫湾、大朝山、小湾、糯扎渡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完成,事实上已经改变了原来河流水文和水域生态环境,致使江河严重碎片化,破坏了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阻断了江河鱼类洄游线路,影响鱼类生态栖息繁殖,不仅对于土著鱼类的繁衍生息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对于有些洄流性鱼类的生存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灾难。整体看来,在涉渔工程建设项目中,大部分项目没有对土著鱼类等水生生物采取保护措施,虽然有的项目为了通过环保要求,应付式地建设了鱼类增殖放流站,但也是形同虚设,效果有限。

3.2.4 土著鱼类保护投入资金长期匮乏 多年来,省级财政每年在渔业产业上投入资金仅1 000万元左右,其中用于支持土著鱼类研发的投入每年不足100万元。土著鱼类保护和开发利用所需资金缺口较大,投入严重不足一直是制约云南渔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以致于:一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突破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土著鱼类仅40余种,仅为我省土著鱼类总数的6%,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较低;二是养殖规模难以扩大。这些年,水产科技工作者多年艰辛努力繁育出的40余种土著鱼类,大都是从科研角度取得成功,没有相应的苗种场(站)进行规模化生产,至使苗种价格较高,难以推广养殖,大多数已繁育成功的土著鱼类还不能形成商品供给能力;三是土著鱼类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较弱。保护区的管护设施建设均比较落后,基本上是划地为区的状况;四是土著鱼类科研保障基础条件落后,对土著鱼类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3.2.5 科研技术力量薄弱 云南渔业科研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从事土著鱼类研究的机构和科技人员。目前,对土著鱼类进行驯养繁育研发主要是依靠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及少数渔业科研教学部门,难以开展对土著鱼类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系统性研究。

3.2.6 产业化发展滞后 土著鱼类分布地域性强、发展规模不易扩大、生产存在风险性高的特点,即使对于已驯养和繁育成功的土著鱼类,其相应的制种、饲料生产和病害防控等配套技术体系也还很薄弱,难以吸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由于产品供应数量小,使得土著鱼难以被广泛认知,不利于知名度高的土著鱼品牌形成。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强化土著鱼类保护的法治建设

修订我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加大水生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健全渔业执法管理体制,完善资源保护费的征收,进一步为土著鱼类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4.2 制定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有序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开展土著鱼类资源状况本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土著鱼类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针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点品种,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和差异性发展措施,以点带面,推动土著鱼类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序有效进行。

4.3 加强对土著鱼类栖息地的保护,为其生存提供良好环境

加大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加大对土著鱼类的繁殖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流通道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渔业水域污染和预警防范,加大对污染事故的处罚力度;加大涉渔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力度,建设土著鱼类模拟生态系统,为土著鱼类提供良好环境。

4.4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土著鱼类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高风险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应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的土著鱼类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解决制约土著鱼类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土著鱼类苗种繁育相关基础设施,扩大养殖示范推广范围等。

4.5 加大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土著鱼类研发协作机制

为及时有效解决土著鱼类驯养繁育及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必须要创新研发合作机制,可以借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的成功经验,建立土著鱼类产学研一体的联合协作攻关的研发模式,联合技术攻关,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为土著鱼类产业化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撑。

4.6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土著鱼类产业化水平

引进和扶持土著鱼类生产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税收、审批和技术等支持的倾斜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以技术条件相对完备、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土著鱼类为重点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辐射带动其他土著鱼类产业有序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健康、安全品牌,逐步扩大消费群,形成良性的土著鱼类发展环境,把生产与旅游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推动云南土著鱼类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云南省渔业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突出土著鱼类的开发利用,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正当其时。◇

[1]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上、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伍献文.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杨君兴,陈银瑞.抚仙湖鱼类生物学和资源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4]邱家荣等.云南渔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5]云南省渔业区划[M].昆明:云南省农牧渔业厅渔业区划组,1986.

[6]云南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M].昆明:云南省水产学会,2002.

[7]陈小勇.云南鱼类名录[J].动物学研究,2013(4).

[8]孙海清,张穆等.云南淡水渔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10):29-32.

[9]田树魁.云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驯化现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297-299.

[10]陈道.经济大词典(农业经济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378.

(责任编辑 李婷婷)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Indigenous Fish Resources in Yunnan Province

SUN Hai-qing1,2,TIAN Shu-kui3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2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3Yunnan Fisheries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Kunming 650034,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indigenous fish resources,this paper further explains that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indigenous fish resourc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aquatic ecology,the adjustment of fishery structure,the increase of fishermen’s incom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dietary structur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Yunnan indigenous fish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construction,habitat protection,investment mechanism,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indigenous fish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digenous fish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use of Yunnan province.

indigenous fish;resource protection;exploitation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3年高原特色农业献智献策行动项目)。

孙海清(1963— ),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田树魁(1963— ),男,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渔业推广。

猜你喜欢
土著水生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土著节
互助
互助
跟我进城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