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7-01-20 10:52高显臣东港市中医院辽宁丹东1183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16期
关键词:计划性内科概率

高显臣 东港市中医院 (辽宁 丹东 118300)

肿瘤内科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显臣 东港市中医院 (辽宁 丹东 118300)

目的:分析在肿瘤内科导致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本院治疗肿瘤且行PICC导管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密切观察,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析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0例(13.3%)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而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高浓度药物是导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结论:肿瘤内科PICC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较高,且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高浓度药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务人员需要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明确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管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肿瘤内科 PICC 非计划性拔管 危险因素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将导管通过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促使导管接近心脏大静脉,方式化疗药物直接进入手臂静脉,由于大静脉的血液循环较快,能够将化疗药物进行快速有效的稀释,避免药物刺激血管壁,从而更好的维护上肢静脉,防止出现静脉炎,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1]。非计划拔管是PICC患者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所以应对内肿瘤内科患者出现的非计划性拔管加强重视[2]。本次研究对本院肿瘤内科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置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50例PICC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经过诊断确定为患有肿瘤,且未经过治疗。排除远处转移者及药物性过敏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晰,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其中男67例,女83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7.5±3.25)岁;所有患者经过确诊患有肠癌48例、患有乳腺癌29例、患有肺癌20例,患有淋巴癌21例,患有胃癌22例,其他肿瘤10例。给予患者右上肢置管73例,给予患者左上肢置管77例。留置时间最短4d,最长1年。其中头静脉置管39例、肘正中静脉置管40例、贵要静脉置管71例。

1.2 治疗方法

将穿刺针及装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安装好。在上肢选择合适部位,穿刺针斜面向下做静脉穿刺,见到回血后压低角度略向前进,以确保导管尖端进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撤除针芯。用镊子轻夹导管前端,向心性地将其送入穿刺针。当导管进入10~15cm时,退出穿刺针,逐渐撕掉穿刺外套管。继续轻柔地缓慢送入导管,当预计导管到达肩部时,将患儿头转向穿刺侧,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导管送至标记处,撕掉导管保护套。左手固定导管末端,放松导管锁,轻轻拔出导丝。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然后用肝素盐水封管。消毒穿刺点,固定导管并以无菌敷料覆盖,将导管通过三通接输液装置,在床边摄片确定导管位置[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正常拔管、非计划性拔管出现的概率。分析导致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非计划性拔管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高浓度药物等存在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展开分析、处理,使用百分数(%)表示技术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PICC导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数据显示:计划性拔管130例,拔管概率86.7%;男性58例,拔管概率44.6%;女性72例,拔管概率55.4%;非计划性拔管20例:拔管概率13.3%;男性8例,拔管概率40%;女性12例,拔管概率60%。

2.2 PICC导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原因的数据显示:导管堵塞3例,概率15%;导管感染5例,概率25%。血栓3例,概率15%;导管脱落3例,概率15%;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概率10%;其他4例,概率20%。

2.3 PICC导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的数据显示:指标为60岁以上、60岁以下48例、102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29.2%、7.8%;肘窝上置管55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7.3%;肘窝下置管95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18.9%;置管30d以上、置管30d以下58例、92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34.5%、17.4%;高浓度药物42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19%;普通药物108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9.3%。

3.讨论

非计划性拔管主要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拔管,患者未通过医务人员的许可擅自拔管,或因医务人员操作上的失误造成导管脱落,及导管堵塞等被迫出现拔管等情况[4]。在本次研究中,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为13.3%,而女性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证明女性患者的抵抗力较差,而且自制力也不够强。而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更高,提示因老年患者适应性差,不具备留置导管保护意识,一些患者对PICC置管存在逆反心理,一旦出现不适就会立即拔管。葛晓霞等[1]研究显示,置管部位与感染有关联。而本次研究显示肘窝下置管的拔管率较高,可能因肘窝下易出现机械摩擦导致发生感染;张春香[3]通过研究证实:置管时间越长,会提升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促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拔管的几率。本次研究发现应用高浓度药物使得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升,主要是由于浓度较高的药物易产生导管堵塞。

综合以上研究,PICC置管患者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导致把关的高危因素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高浓度药物有直接关系。所以医生可多选取肘窝上部置管、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降低药物使用浓度,对于年量较大的女性患者在PICC置管后要对其进行严加看护,并且注意各种潜在危险因素,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继而将非计划拔管率降到最低[5]。

[1] 葛晓霞,张兰风,钱玉兰,等.肿瘤内科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4):284-285.

[2] 何红丽.肿瘤内科高龄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8):164-165.

[3] 张春香.肿瘤科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14(8):210-211.

[4] 焦茹.肿瘤科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养生保健指南,2016,12(33):116-119.

[5] 朱秀英,石小毛,邓璀敏,等.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带管期间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6):401-404.

1006-6586(2017)16-0032-02

R473.73

A

2017-07-07

猜你喜欢
计划性内科概率
外科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预防工具应用的研究现状
内转科型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