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型问题的教学

2017-01-19 12:32王朝宏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问题情景探究教学激发

王朝宏

摘要: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而探究型学习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究型学习也称探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探究型学习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为基础,以培养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本文着重于介绍创设探究型问题情景,谈谈如何合理地创设探究型问题情景,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探究教学;问题情景;创设;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53-0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本门学科具有实验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特点,自然在课堂教学中稍加用心,课堂氛围效果就会比较好,但是,学生的成绩却总不怎么好,究其原因是,还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没有让学生从高度情感上去研究和学习,对所学知识就没有产生再度发现或重新发现的效果,如此,效果自然就不好。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尝试使用探究型问题的教学模式,办法和作用大致如下。

1.如何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首先要设置试探性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原有经验的结合,利于知识的建构。其次要设置过度性问题,能承上启下,过度自然,使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不致造成思维混乱。再次要设置总结性问题,不仅使学生解出出正确答案,还要知道答案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和归纳能力。最后要设置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对规律和概念的认知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出问题的梯度则是是学生思维由置疑到质疑,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优化。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提出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并通过引导优化,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我们现在就探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同学们桌子上有音叉、水、烧杯等器材,周围也有许多可利用的物件,现在大家利用它们来做发声的实验,同时积极的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驱去触摸、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同学们经过试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问题进行分类,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物理探究问题的来源

2.1从学生的物理学习中提出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泼他们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我们要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这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一次我和学生在探究"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这一规律时,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次把磁铁摔断了,想用胶水把它粘好,但怎样也不能按照原来的裂痕粘好它,这是为什么?"我首先表扬了他,然后学生讨论,课后我让他跟我一起查找资料解决了这一问题。

2.2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要从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如在讲授"电流热效应"时,教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通电的电炉,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的问题。又如在探究"液化要放热"这一问题之前,先让学生到自家的越冬虾棚里去体现一下现象。学生提出"虾棚里的温度为什么会比外面高得多"、"虾棚里的薄膜上的倒汗是怎样来的"等问题。

3.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情景创设,使学生始终被问题所困惑,逼迫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直至最终设计出合理实验方案,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变量控制指导下的另外相关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探究教学中,应侧重于"怎么办"型和"怎么样"型的问题。有时为了激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要把"是什么"型和"为什么"型的简单问题进行转化。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创设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创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彭前程:《创新·实践·探索》物理教师2002o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李友兴《关于问题情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物理教师2002.4

猜你喜欢
问题情景探究教学激发
浅谈“问题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例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