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 要: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与探究学习一样,合作学习使学生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一、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互补和组间公平竞争,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配每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13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任务是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笔头快的学生担任。
二、落实具体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改革开放》时,让学生课前分小组调查自己家或亲戚、邻居家承包土地、种植作物及收成情况。这一过程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一人设计问题,两人负责调查记录,一人负责整理并汇报,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三、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难易要适当,太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就能完成,失去合作学习意义,学生合作失去动力。太难,小组通过一定努力仍不能实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苦果,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失去合作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内容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如《改革开放》一节教学中,谈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一问题时,学生有一点了解但又不是很明确,后经过小组调查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并进行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可能讨论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讨论非常重要。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
学生拥有良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在交往中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尽可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教师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时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效率。
新课程离不开小组合作,新课程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活动中缺乏平等合作精神、大班级中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教师合作教学中调控能力及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等。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