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悬念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2017-01-19 16:05代志玉
考试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加减法悬念内角

代志玉

素质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结合数学知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即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以陶冶,意志品格得以锻炼,审美情趣得以熏陶。二是结合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即具有善于课前预习、学具准备齐全的习惯;课上听讲全身心地投入,全神贯注,做好扼要笔记的习惯;操作练习有序灵敏,课上组织小组讨论时不人云亦云,能发表独到见解,并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书写整齐,格式规范,等等。三是数学品质方面的素质,即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习好的坚定信念;遇到学习中疑难问题具有沉着冷静的思考品质;不经几番思索决不轻易发问的坚韧毅力和屡遭失败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确实不懂的问题有不耻下问的求实态度;对他人的求教有一副耐心帮助的热心肠;对烦琐的验证和大数字计算有不烦躁的坚强意志;有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果敢性格。同时,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虽有竞争意识又具备不因成绩好沾沾自喜而蔑视“差生”;也不因成绩差一蹶不振而嫉妒强者的宽广胸怀等。

小学数学中的素质培养具有长期性,力图朝夕之功收立竿见影之效的良好愿望是不现实的。在长期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于素质培养,对运用悬念教学法进行了探究、实验,教育教学效果喜人。所谓悬念,原指欣赏文艺作品时,对故事的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悬念是一种心理现象,能唤起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兴趣,使人产生牵挂焦虑的情感和强烈而迫切的求知欲望。显然,悬念作为一种情感方面的内驱力,对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营造各种悬念氛围,引起学生情趣,触发学生思维,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1.构建情境,诱发悬念

教学新课以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悬念情境,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一位教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前,先让全班小朋友一齐做游戏:大家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轮番数指头计数,数到任意一个数时,只要报出自己数到的数目,老师便能准确无误地猜出你已数到哪一个指头。学生纷纷报数,老师一一作答,核对后无一差错,学生感到无比新奇。教师说:“小朋友们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这一课上好以后,大家一定会明白!”接着教学新课,全班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类比出错,顿生悬念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式,将一个假命题巧妙地穿插在连续类比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跌入“陷阱”。教师突然指出:你错了!此时,学生感到意外,会立即产生一种“非把它弄清楚不可”的心情。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360°)把这个长方形切成两个同样大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解和是多少度?(180°)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360°)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钝角三角形,每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把切下的一个钝角三角形再沿对称轴切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0°)教师说:“错了!”学生被这个突然的否定弄蒙了:切成两半,原内角度数也分成两半,由此类推,怎么错了?大家全神贯注,都想迅速弄清其中的底细。

3.揭示反例,激起悬念

在数学教学中,好的反例是激起悬念的重要材料。特别是应用题,有的粗看似曾相识,往往因一字之差而使数量关系面目全非;有的题目情节十分熟悉,若按老经验仓促列式计算,又往往容易酿成大错。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反例,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字斟句酌,反复辨别,努力为解除数学困惑而专心探索、积极思维。例如:某人上山平均每小时行2千米,下山平均每小时行3千米,上下山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解(2+3)÷2二2.5(千米),引导他们弄清错在何处,找出正确思路,总结解题经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练习应用,巧设悬念

学生初步理解掌握新数学概念以后,接着就要通过练习应用,使所学概念具体化,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教师设计练习作业时可以适当穿插若干思考性题目,有意让学生“误入歧途”,形成悬念,从而强化练习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长方体概念,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感知活动,初步认识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接着在练习作业中安排诸如这样的判断题:“长方体都有四个长、四个宽和四个高,”一般学生易做肯定的判断,教师做出否定以后,再引导他们结合实物认真分析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解除悬念,对“有无数个长、宽、高”获得特别深刻的认识。

5.小结质疑,引出悬念

教师紧扣教材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小结时,可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打破砂锅“问”到底,对课本上的内容提出各种疑义,形成悬念,并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继续深入探究。如教学“分数化小数”,在小结“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师设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所化小数部分的数位与分母大小有什么联系吗?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是不是一定能化成循环小数呢?是纯循环小数还是混循环小数呢……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深深的疑虑和极大好奇心,调动进一步学习积极性。

6.比较归类,升华悬念

为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识记,常常要将新旧知识比较归类,形成知识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升华悬念,从更深层次上掌握知识本质特征,如教完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以后,教师启发学生将这个法则同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比较,形成加减法计算法则系统时,可以通过比较和概括,让学生认识三个法则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共同本质特征:它们都是相同单位相加减!这样,学生对加减法计算法则的认识达到更高水平。

总之,悬念的实质是疑问,而疑问正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为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悬念,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髓,明确教学目的。同时,通盘考虑,把悬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上下功夫。

猜你喜欢
加减法悬念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三角形分割问题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