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与思考

2017-01-19 14:16郭剑平
考试周刊 2016年104期
关键词:观察小组合作思考

郭剑平

摘 要: 在小学社会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交流、掌握新知、体验成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缺乏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大多数时候流于形式,实现不了预期的目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值得我们用心思考。

关键词: 小组合作 观察 思考

一、小组合作现状

1.分组随意,良莠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若干小组,这样分组虽然易于操作,便于开展小组活动,但存在诸多弊端。老师编排座位次序时往往只考虑了身高性别和视力。并没有兼顾学生层次和特质,小组成员不能实现优势互补。因为分组太随意,造成组与组之间实力差距大,不在同一起跑线,失去组与组之间竞争的意义,有的小组风头出尽,有的小组主动缴械、袖手旁观,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2.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小组合作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目标及过程没有具体要求和指导。教师认为小组合作能让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一堂课下来多次组织小组讨论。只要是问题,不论难易,不论是否有讨论价值,都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信口开河,要么冷眼旁观。这样的合作学习失去合作意义,并且无形之中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打消学生参与积极性,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有些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却因为讨论流失课堂有效时间,有些问题有深度广度,需要重点突破,又因为教师想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不能保证充足讨论时间,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讨论便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戛然而止,导致小组合作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场“走秀”,学生成了走秀的“模特”,教师成了设计“走秀”的“导演”。

3.有形无序,两极分化。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只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室里立马热闹非凡。但这种热闹看上去“有声有色”,实际上“有形无序”。有些小组成员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根本不懂得倾听其他人的发言;有的小组有一两个“主角儿”,其他人则是观众,纯粹就是陪衬;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诿,谁也不主动出击;有的小组乘机闲聊,完全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个别小组、个别学生成了“一枝独秀”,有的学生、有的小组缺乏竞争力,不乐于思考,不敢于表现,使合作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无法展现出“满园春色”的盛景。

4.评价不明,体系不全。讨论后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汇报交流,小组派的代表通常会说“我是××小组的××……”“我回答的是第×题……”“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些答案本来是小组合作交流以后的结果,而教师往往对小组汇报的评价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很有思想”、“你的表现真棒”等,这些评价空泛,师生之间缺少针对问题本身而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更忽略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让个别讨论时积极性很高,而没有参与汇报的学生有些失落。讨论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参与热情、创新意识、协同能力、实践能力、态度转变等进行评价,特别很少关注学困生的参与情况,只盯住几个优等生,急于留意是否出现自己预期的答案。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策略

1.优势互补,角色互换。小组编排要优势互补,激发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课堂的兴趣并各尽所能。小组构建要考虑成绩优劣、性格差异、男女比例、能力特质等。首先,每个成员都要有特定的角色,而且每周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交替,提高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其次应重视对学习小组“小组长”的培养,“小组长”必须品学兼优,克己自律,人缘良好,任劳任怨,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领导才能。另外还要特别指定一个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同学担任“纪律责任人”,良好的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

2.因势利导,不拘形式。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竞争意识和协同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素质提升。但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的一种,我们应当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选择教学形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个人独立自学或教师简单讲解就收效良好;面对有难度的、深度的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探究、共同解决的问题时,便要精心组织和科学灵活地安排,并力争采取不同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激情。

3.集思广益,合作双赢。小组编排好了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东风就是——还要有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小组合作需要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同时需要一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这些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和技能指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成员讨论、质疑辩论、师生探讨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以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互动、思维碰撞、能力生成、知识巩固的合作效应。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要使学生的讨论交流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了解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其次,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替代的。只有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争论,才能集思广益,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同时要在合作过程中训练学生会倾听、会思考、会阐释、会总结。做到了这几点,这堂课的知识也就得以沉淀、互补和整合,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了。

4.把握契机,客观评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一定要在恰当的时机。要在学生有了问题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这才是讨论的最好契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求知欲较强的时候及时导入小组合作探索,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努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并且在评价过程中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侧重于学生间互评;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的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组织形式更多样化。我们要用心总结教学方式的利与弊,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教学,都是为了让课堂更高效、更灵动,目的都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6).

[2]邹伦海,刘焱明.浅谈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4(03).

[3]李继东.例谈大班额下合作学习的有效参与策略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06).

猜你喜欢
观察小组合作思考
作文评改“五步曲”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