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花
历史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和学生倾注极大热情,遵循教育规律,选择最佳教法。通过教师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以灵活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真实地或近似地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获、有所乐,吸引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下面我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导入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由于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要求学生听课时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因此,导入要新奇、有趣,切忌平淡、刻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语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根据不同内容选取不同方式,只要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就可以。比如故事导入法。我在讲“大变革的时代”时,就讲了“立木取信”的故事,课堂气氛立刻生动了许多。再如诗词导入法。我在讲“三国鼎立”时,引用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并设问:“淘尽英雄有哪些英雄呢?”“他们之间又有多少故事?为什么引起后人的无限感慨呢?”在讲《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先朗诵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之后设问:“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要长征呢?”“‘万水千山为什么‘只等闲?这说明了什么?”由于朗诵声情并茂,问题设计切中要点,因此为整堂课营造了积极探索的生动气氛。除此之外,我还根据内容采取了诸如“影片导入法”、“热点话题导入法”等方法,不一而足。
二、教学内容情景化
由于中学生特定的心理,因此只有情景化的东西才最容易使他们感染,从而产生共鸣。历史课在再现当年人与事中最容易情景化。但是,在情景化处理上一要避免重点、难点不突出,任务不完成;二要避免个人主观色彩太浓,使人与事失真。那么具体应如何做呢?
1.讲人物时将其成长经历故事化。
2.讲背景时将时代画面风俗化。
风俗化就是全面准确地交代当时社会政治背景、阶级状况、经济现象、文化氛围等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不能局限于某个特殊原因或偶然现象描述上。如德国纳粹党的上台就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阶段矛盾、文化氛围等原因,可设问:假如你是当时德国的一个普通民众,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你有什么想法和作为?这样学生便能把那段历史情景化,从而加深理解。
3.讲材料时将文献产生情节化。
这里所指的材料包括历史人物的语录、言论、重要会议的决议、法律文件的条款、革命纲领的内容等。如讲“三民主义”时,要讲明晚清的腐朽统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需求,孙中山的思想经历等。这样的材料是富有情节的、生动的、具体的,不是简单的罗列。
4.讲文化时将典型题材艺术化。
将文化题材艺术化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上的审美观。如讲文学艺术时,突出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讲绘画时突出线条的有机搭配,更主要的是反映其有神似的韵味、真实意图等。
5.讲经济发展时将其成就生活化。
人类社会历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人类社会一切事件归根结底都与社会经济因素有关联。这里所谓的生活化就是尽量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具体再现历史情景,体会历史人物的生活和需求。如“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节,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时可设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农民,你如何从事生产?在情景中还可让若干学生表演当时的生活场景,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最佳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不好的老师则给人奉献真理”。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在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创新的人。”因此,教师应当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
1.要改“讲授式”为“交流式”。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课堂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便能得到有机统一。
2.要改“输入式”为“启发式”。教学中对学生一味“灌输”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严重约束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3.要改“点名提问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回答。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共同提高。
总之,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很被动,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体现。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逆反心理,扼杀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