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与“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整合

2017-01-18 14:02俞锋
艺术百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立德审美

俞锋

摘要:立德与审美是高校德育和美育的主要任务,艺术创意实践作为创意行为在艺术实践和艺术产出中的教育形式,将立德与审美有机融合。两者在目标指向、实践内容和教育效果上逻辑互合。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教育主体的契合与沟通、教育内容的通常讲融合与综合、教育师资的创新与提升,在互动整合中实现立德树人和审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立德;审美;艺术创意实践;互动整合

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中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蓬勃兴起

艺术创意实践通过激发创意思维实现创意构想设计创意产品策划艺术展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其已经成为高等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将艺术学基础理论和创意产业发展有机勾联,成为艺术创作转换为市场价值的实战式训练平台,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使“艺术作为心灵的教育”,有了实验和评效的场景,在艺术创作动机表现手法象征意义方面可以导示出“以文化人、以德立身”的艺术教育成果,更可以此培育出学生对“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追求。“立德”与“审美”的教育目标有机统一于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之中。

一、“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合逻辑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德育和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两大任务,在目标指向上都是美化人的心灵,在实践内容上都是美化人的言行,最终在教育效果上都是美化人的生活。因而,两者具有逻辑的共通性:立德树人、审美育人。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类审美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可将两者有机统一,两者可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产生良性互合的共鸣效应。

(一)目标指向上的互合:美化心灵

德育和美育教育在培养目标的指向上都是净化人的灵魂、美化人的心灵,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德育通过对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实践教育,使之成为思想自觉、品德高尚的人,其核心基础是对美的思想和道德的认知和辨别,这与美育教育通过体验美、感受美、发现美最终创造美是内在一致的。正如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全真性观察和体验,帮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激起他们用艺术的想象来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憧憬,不仅仅体现为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出的美感,更体现为深层的是对真善美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充满激情的向往与追求,“艺术的想象是一种道德上的审美,而道德上的圣洁更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再进而可得,艺术上的审美是一种道德上的教化(教育)”。这正是“内化于心”的德育与美育的教育功能。

(二)实践内容上的互合:美化言行

艺术创意实践作为创意行为在艺术实践和艺术产出中的教育形式,它基于对自然和人社会的道德认知和审美情感,利用创造性的具象或意象表达,通过实践平台,进一步挖掘和激活创作资源,以一定艺术语言呈现的艺术作品感动感染感化受众,以实现艺术教育效能。所传达的正是对已然“内化于心”的真善美道德认知和审美情趣的外显化,在一部部艺术创意作品的诞生中验证着立德与审美的“外化于行”。因此,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美创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就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艺术教育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学生在审美能力的帮助下,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会从原来的真假善恶的层次上升到美丑的层次。最终形成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照,内心对真善的德育准则和美的审视标准,就会外化展现出美的言行。

(三)教育效果上的互合:美化生活

古人在伦理学上有“三不朽”理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而后要立功立言。唐代孔颖达曾在《春秋左传正义》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可以看出,“立德”系指个人修炼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要为社会、国家建功创业,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影响后辈。所以立德不仅仅是把自身修炼成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且要在社会形成道德风尚,为国立业,最终还要传诸后世、为万世开太平。当立德从个体层面升华成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和良性秩序时,就创造了一种和和美美、充满道德正义的美好生活。在审美教育的效果追求上,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即当人们学会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时,同时又能以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如此就呈现出各自之美和他人之美汇合在一起的美丽图景,理想中的大同美也就实现了。所以,立德与审美,从终极教育效果上,应是实现美美与共的美好生活。而这一效果恰可以通过艺术创意实践加以验证和评效。从个体对美、对德行的理解上去创作艺术作品,到实践层面去展现艺术作品,用作品去打动感化更多的人,从校园走向社区走向城乡的各个角落,最终提升更多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乃至影响审美时尚,形成审美潮流,使人们在道德正义和艺术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二、“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体现

(一)立德:德育功能的展现

艺术教育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渠道。俄罗斯美学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尤其是艺术教育中创意实践教育,不仅能够使受教育者通过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获得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且更能通过对美的人物事物、社会活动的道德辨别,甄别出社会美,以此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如此通过长期润物无声的德育浸润,就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团队精神和共识培育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集体合作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体和集体、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很多是个体的创作行为,创作者的配合协作意识不强,而任何一项艺术创意实践都是成员通力合作的群体活动,有赖于成员之间的有效分工和相互配合协作,在合力完成的过程中就会培育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如在文艺演出或艺术品策展等创意实践活动中,要求所有参与者各尽其职、分工协作,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同时,在艺术创意实践过程中,组织者应自始至终注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因为共识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前提,是达到实践效果的基础。艺术创作者更多喜欢各自的个体创作,尊重他人、包容别人、协作他人的意识不强,这就需要:一是注重团结一致形成共识的氛围营造。遇事多商量、一致才行动,懂得合作共赢、一错俱损的道理。二是团队成员都必须明确艺术创意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对目标、进度、任务了然于心。三是根据情况及时应变调整,如遇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组织者应根据情况根据大多数人意见及时调整分工、消解各种矛盾。这也是价值多元化时代下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的前提。在这种协作团结形成共识的氛围下,指导教师就可更多地发挥组织能力和聚合能力,提升活动质量和教育效益,而参与的学生能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真正在创意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2.民生情怀和国情浸润

艺术创意实践活动有着和现实接轨的深厚土壤,如田间调查、艺术街区对市民开放、走进社区进行文化调研和艺术展演等等,在这些实践中,可以接触到课堂校园以外的各种社会场景:可能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程度的城市、城镇、乡村、偏远山区,也可能是不同资源禀赋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可能是不同生活状态下的鲜活艺术原型。这样多种的社会生活场域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理解层面和不同的审视角度观察国情地貌、风土民情,更直观地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各民族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奋斗故事和精神面貌,从中可深化专业知识、丰富创作素材、经历实践锻炼。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有利于矫正青年学生自视清高、自我封闭和浮躁不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深入社会了解民风,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深入生活感受民生。在了解、体察、感受中,加深对基本国情和现行国策的深刻理解,加深对普通民众的深厚感情,加深对自己才学的正确估计,然后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自觉增强参与改革服务群众的信心决心,自觉增强提高实际艺术创作能力、多出艺术精品的紧迫感。

3.完美人格与心理调适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激发创作者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自由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自由创造力发挥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体人格自由适应生活美化的过程。艺术创意实践通过搭建与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相连的观察、创作的平台,使学生找到展示自我才华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实践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个人创作愿望得以实现,自身才华价值得以彰显,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信心和成功感,积极向上进取自信的学习生活态度也随之形成。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都是有组织的集体创作展演活动,学生的交际范围在活动中扩大,学生可以广泛结识更多不同专业和不同职业的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增强,大家可以通过相互协作加强交流结交朋友,使不善言辞和不善交往的学生自然地融入到群体当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通过成功组织演出展览、义教等活动,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承担自觉为集体奉献的责任,如此学生人格得以逐步健全完善。

部分艺术大学生,由于从小学习艺术或者因高考临时改学艺术,从而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么过度自我个性十足,与周围人相处关系紧张,要么性格内向、自卑情绪较重、怕与人打交道等等:而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从激发个体创作自信和增加团队合作两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培育作用,文艺创意过程,文化生产,舞台表演等就是自我创作能力的一种激发,就是合作协调能力的一种培养,就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挑战。当登台次数多了创作次数多了,心理紧张情绪慢慢消融,心理适应、应变能力就会逐步增强,与人合作也就更加自如。一方面,当更多的肯定和赞许来临时自信心就随之提高,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作进取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能在偶尔的演出创作失误遭遇挫折时,因同学的及时劝慰团队的合作帮助而很快走出失败阴影,不断增强耐挫力和意志力,从而促进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审美:美育功能的拓展

艺术创意实践是通过创意实践形式来进行的美育教育,目的就是通过集体创意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激发审美情趣,增强审美体验,升华艺术审美观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最终提高学生以艺术美化生活的能力。

1.激发审美情趣

大学生正值青春勃发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对一切美好的事情充满渴望和憧憬。黑格尔认为,“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爱美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对美的理解在审美观念上还有些肤浅甚至偏颇:他们追求美,但偏重外在的美,常把外表整容靓丽、外形叛逆夸张视为美,甚至把怪诞出格也视为美:注重短瞬的美,常把时尚流行、奇装异服视为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永恒的美,往往不懂得美所该内含的人文共识和艺术意蕴。然而艺术创意实践教育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度解读,通过对创造文明进程中的人物典型的深度挖掘,激发出学生对审美情趣的追求天性,使其深刻理解美的内涵,提高他们对自然世界和生活场域的审美辨识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审美功能在学校精心打造的教育平台和教育情景下,通过受教育者的协力配合得以实现。使学生从各种自然写生、艺术策展、社区演出等鲜活的实践教学情景中,迸发对自然、对人民、对生活的美的情感,激发出创造美、传播美的强烈动机和蓬勃的创作欲望,使审美情趣天性在审美实践中得到触发和历练,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2.体验审美过程

艺术创意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写生、演出等活动,就是开放办学、实践育人理念的体现,通过深入到各类区域、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生活实际之中,发现美、感受美,增强审美体验。无论是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乡村山区、草原戈壁,还是发展繁荣的大都会、城市群,无论是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灿若星河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艺术创意实践使学生不仅领略到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增加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体验,更可亲身感受、领悟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建设成就之美文明创造之美,激荡起美学情怀,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美的发现在于生活体验和生活历练,大学生在创意实践活动中接受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陶冶,并触发了美的体悟和美的遐思,由此在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的前提下产生审美和创作的冲动,就会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由此激发出来的艺术创作灵感和创作出的作品必将深植于生活中的文化土壤,同时这种源于生活的创作通过感知情感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塑造着学生的品德人格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在这种新型艺术课程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升华艺术审美

美的事物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其中,社会美高于自然美,而艺术美又高于社会美,它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是真善的思想内容与和谐优美的感性形式的统一,具有形式的完美性内容的思想性以及美学的感染性和愉悦性。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同时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人文背景比较,激发来自不同地区的课程受教者,融合各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创造出高于各地区域审美标准的艺术美形式和作品。创意实践中,培养学生高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艺术美观应是重中之重,唯有艺术美观的形成,才能创作出意境深远美学价值永恒的艺术精品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如同古联“铁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生动地表达了书法形态意境之美:一场音乐会把你带到了置身意境、身心俱融的境界,感受到的是音乐的生命律动之美:一个画展会给你宁静、狂欢、躁动、叛离等情绪感知,体察到绘画以心言情、以景言志的生命思索之美。正是这种超出物象的意境表达,将内容的真善和形式的完美有机地融入美学的意象之中。艺术院校利用城市和学校的深厚文化积淀,打造校园艺术创意街区,让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时浸润其中,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理解自觉地升华到艺术美的层次。

三、“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整合路径

由上所述,“立德”和“审美、逻辑上的内在一致和实践上的互动体现,为两者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实现互动整合提供了可能,当然要实现这种可能,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统一”,在教育目标上,更加强调在艺术创意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艺术创意能力的统一:在教育手段上,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和融合,强调鼓励学生体验性探究性创作和感受实战性运作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为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创作素材和创意信息,拓展美学视野,强调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创作兴趣和提高艺术学习创作水准的统一:在教育评价上,在尊重学生个性志趣差异的前提下,强调考量学生审美认知和道德修为的统一:在教学环境上,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艺术课堂,强调艺术创作和尝试体验艺术商业运作的统一。总之,“立德”、“审美”在艺术创意实践教育中的互动整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路径得以实现。

(一)教育主体的契合与沟通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主体为何?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者教育实施的情境或者受教育者。创意教育和实践的特殊性,在于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如前文所述,即由教育者所实施的理性教育范式,通过营构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潜能的教育过程,激活受教育者自身资源的组合方式,最终提升艺术教育效能。在这当中,教育者教育过程(教育情境)受教育者三者应形成共同主体,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者主客体关系的阻碍,体现出三个共同主体对于参与创意实践教育的主动性主导性和主体性。三者共同主动参与组织设计、主导实践目标过程、主体实施活动环节,在民主平等、友好协商氛围中始终保持良性沟通,特别保护和尊重受教育者在创意实践中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先发性独特性,如此就会形成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环节的有效运转。换言之,现代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应该是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创新教育形式。这一教育范式是构建于尊重信任的价值观基础之上通过开放互动的平台设计和制度安排,激活受教育者内心寻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需求动力,促其展现艺术个性、实现艺术梦想。这一范式的构建还要特别注重教育情境及教育生态的建设,借助如大学艺术街区、大学生创客空间等物化实体,通过与社会艺术机构的广泛合作,不断活跃校园艺术氛围,沉淀和凝聚主流艺术价值观,让受教育者对民族文化和主流艺术审美观进一步产生认同,丰富艺术创意实践的时代内涵,逐步形成“美美与共”的艺术生态,推动学生在创意实践环境中顺利成才。

(二)教育内容的融合与综合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必须有着很强的交叉融合性,使艺术教育、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要素互补共生,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场域。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由于艺术院校的独立设置,艺术学科门类的单一性,学校主要围绕音乐和美术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种模式下,缺乏文史哲的熏陶,缺乏数理逻辑的训练,受教育者在艺术观察力理解力以及表现力上就受到了瓶颈制约

因此,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要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缺憾。首先是强调各艺术学科的综合。因为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已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尤其随着人民审美品位的提高,综合性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如电影和音乐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几乎是各种艺术品种的综合和集成,在市场上遥遥领先于其他艺术形式。可见,越是不受时空限制、声台形表兼备、多种审美要素齐全的综合艺术形式越是受到市场的肯定和公众的喜爱。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要强调不同学科门类的综合。艺术要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引领社会审美风尚,还要将艺术学和文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计算机学等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综合以当下比较受到关注的校园艺术创意街区为例,综合化的艺术实践教育除了要求不同的艺术学科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在艺术文化氛围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更要使学生在艺术史科学史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发展的历史纵深感,在管理学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传播的规律和机理,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艺术思维的养成和艺术创作的方向。这与以往“只重技法不重人文、只重创作不管传播”教育模式相比,使学生在艺术的综合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上有着更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三)教育师资的创新与提升

艺术创意实践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具有主动学习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综合的艺术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创意实践的教育师资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和情怀艺术创意来自于创作者的主动观察和感悟,激发学生发现美和鉴赏美的主动性,是实践教育成功的关键作为教育的共同主体,就要善于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启发,进发出学生对美的现象观察鉴别思考的激情和欲望,即使遇到偏颇想法也要予以尊重和包容,以理解和鼓励的心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

其次,要有综合的艺术知识结构对于各个艺术学科要有足够的理解,对各个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时要有足够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广阔的艺术修养和文化视野,对艺术的分类和运用规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学科融合的魅力。

再次,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在具备了综合的艺术视野和知识水平后,还必须对各类艺术形式市场运作的方式有较好的把握,了解最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既善于将多种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形式多种技术方法融为一体,指导学生进行大型综合性创作实践,又要善于将艺术创作任务合理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合理管控进度。

当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还须要学校提供政策保障,一定的教育场地教学设备以及学分政策等,还要帮助开发校外的艺术创意实践教育资源,等等。

总而言之,创意实践教育模式之于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需要德育和美育的互动和整合,也需要创新性和系统性的支撑。

(责任编辑:楚小庆)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立德审美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