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郑小军,肖 飞,李会仓
1.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宝鸡721000),2.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宝鸡721000)
△通讯作者
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cy、hs-CRP及 Cys C相关性研究
刘 娟1,郑小军2△,肖 飞2,李会仓2
1.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宝鸡721000),2.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宝鸡72100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Cys C)的相关性。方法:将青年脑梗死76例作为研究组,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内膜正常组16例、内膜增厚组27例及斑块形成组3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Hcy、hs-CRP及Cys C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研究组IMT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研究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内膜增厚组IMT和斑块形成组IMT均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Hcy、hs-CRP及Cys C均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是判断病情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可用于判断青年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指标。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的类型,会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发生不可逆损害,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有调查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基本病理改变,所以找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对于降低脑梗死发病率意义重大[1]。研究资料显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2]。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能够通过对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提高参与炎症反应,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属于典型的炎症标记物。而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则被多数学者认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直接关系[3]。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cy、hs-CRP、Cys C的相关性,为青年脑梗死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青年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研究组患者符合《神经病学》中脑梗死的诊断,且均为首次发病;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h且发病时间少于3d。排除标准:①3个月内有叶酸、B族维生素及调血脂药物服用史或大手术治疗史;②有造血系统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有能够导致心源性栓塞的感染性内膜炎或房颤等疾病;④甲亢等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⑤脑动脉夹层、烟雾病或动脉炎等导致的脑梗死或脑梗死激发脑出血;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研究组男44例,女32例,年龄23~42岁,平均(32.46±7.81)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2~40岁,平均(31.50±7.43)岁。
2 方 法
2.1 分组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三次测量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其中IMT≤1.0mm者16例(内膜正常组);IMT>1.0mm,<1.3mm者27例(内膜增厚组);IMT≥1.3mm者33例(斑块形成组)。
2.2 Hcy、hs-CRP及Cys C水平检测:所有研究对象采血前忌食高蛋白饮食1d,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6ml,其中2m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酶转换法荧光定量测定Hcy(正常值5~15μmol/L)。2ml置于EDTA Na+抗凝管中散射比浊法(胶乳增强免疫)测定hs-CRP(本研究以>3mg/L为异常)。2ml置于EDTA抗凝管中免疫比浊法(颗粒增强透射)测定Cys C(正常值0.51~1.09mg/L),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7170A,购自日立公司);试剂:检验试剂、质控品、标准品由北京奥普森公司提供。
3 观察指标 ①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②比较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③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cy、hs-CRP及Cys C相关性分析。
1 研究组与对照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比较 研究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比较
2 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各因子水平比较 斑块形成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各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内膜增厚组比较,aP<0.05;与斑块形成组比较,bP<0.05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cy、hs-CRP及Cys C相关性分析 内膜正常组IMT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内膜增厚组IMT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均呈正相关(r=0.443、0.532、0.327,P=0.031、0.024、0.018),斑块形成组IMT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呈强正相关性(r=0.957、0.833、0.861,P=0.000、0.013、0.005)。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系多种原因造成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进而引发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表现为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脑梗死又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及脑血栓形成等类型,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所以临床所说的脑梗死多数指脑血栓形成。近几年,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青年脑梗死发病率有渐增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且已被临床研究证明与青年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所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是预防青年脑梗死疾病的关键。目前临床评价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重要指标是IMT是否增厚,且与陈瑞英等学者研究指出,IMT能够作为粥样硬化是否消退的标志[4]。
大量资料证明:高水平Hcy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一直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热点[5-6]。Hcy属于人体含硫氨基酸,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中间产物。总结既往资料,Hcy诱导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可能机制有以下几点:①高水平Hcy能够通过减少一氧化碳释放和诱导氧自由基生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增厚,舒张功能减弱,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管内聚集;②通过对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引发血管痉挛;③Hcy及其分解产物干扰凝血系统,降低C反应蛋白活性,促使血小板凝聚,血栓形成;④影响脂肪代谢,高水平Hcy可促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减弱器保护作用;⑤Hcy可对血栓调节素的表达选择性抑制,降低抗血栓因子的活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水平显著低于斑块形成组,且与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IMT均呈正相关,说明Hcy在青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许寅宏等学者研究结果相近[7]。
CRP是机体受组织损伤或感染时呈急性上升的蛋白质,可加强吞噬细胞功能,激活补体,并进一步发挥天然免疫保护作用,清除凋亡、坏死和损伤的组织细胞及病原微生物。hs-CRP是临床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准确检测低浓度CRP,反应低水平炎症的极为灵敏的微量蛋白[8]。研究指出,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9]。其作用机制如下:前期hs-CRP可刺激胶原纤维和平滑肌增生,促使动脉血管壁结构改变,提高金属蛋白酶分泌和白细胞动脉中膜浸润程度,导致内膜硬化。同时hs-CRP水平升高会促使补体系统被激活,大量炎症介质和自由基同时产生和释放,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期高水平hs-CRP又会促使不稳定斑块脱落,血管闭塞,促使脑梗死形成。有本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IMT厚度的增加,水平升高更加明显,同时与IMT呈正相关性,说明hs-CRP确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形成过程。
Cys C是第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广泛存在于体液和有核组织中,属于分泌型碱性非糖化且低分子量蛋白质。在循环过程中,Cys C能在免于肾小球分泌的情况下被其自由滤过后清除。近年有文献指出,Cys C可通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的抑制在溶酶体系统中发挥作用,同时参与基质(细胞外)的重构和降解,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9]。李明子等学者研究认为,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浓度Cys C有关[10]。本研究通过对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Cys C水平的比较,发现斑块形成组Cys C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Cys C水平高低紧密相关。其作用机制系以下可能性:炎症或损伤等多种原因导致活性氧数量增多,促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和内皮细胞不断增生转移,后经各因子协同作用,血管壁重构,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形成。在此过程中,Cys C作为组织蛋白酶水平也相应升高。相关性分析可知Cys C与斑块形成组IMT呈强正相关性,可能Cys C通过炎症反应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
综上所述,Hcy、hs-CRP及Cys C均不同程度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临床可将三个因子的水平检测用于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判断,尽早防治青年脑梗死的发生。
[1] 李召晨,杜瑞艳,王洪娟,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6):89-93.
[2] 高 磊,李卫华,谢 强,等. 阿托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8):817-820.
[3] Bjork J, Grubb A, Larsson A,etal.Corrigendum to: Accuracy of GFR estimating equations combining standardized cystatin C and creatinine assay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Sweden[J].Clin Chem Lab Med,2016,54(5):897.
[4] 陈瑞英,郑清存,安雅臣,等.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7):1122-1124.
[5] 蒋晓静.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IL及NO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陕西医学杂志,2016, 45(7):855-856.
[6] McCully KS.Homocysteine metabolism, atherosclerosis, and diseases of aging[J].Compr Physiol,2015,6(1):471-505.
[7] 许寅宏,徐 恩,林清原,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7):603-605.
[8] 王新平,杜金明,孙丽梅,等.青年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4, 43 (12):1612-1613.
[9] 张 敏,李卫征.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292-2294.
[10] 李明子,高 宇,乔 森,等. 血清Cys-C、CRP水平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8):5139-5140.
(收稿:2016-06-06)
脑梗塞/病因学 动脉硬化 颈动脉疾病 半胱氨酸/代谢 C反应蛋白质/代谢
R743.3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