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永才 梅骏伦 宋丽华
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颜永才 梅骏伦 宋丽华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亟须探索新动力和新路径,而创新发展则是推动其从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界定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就如何提升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资源枯竭城市 自主创新能力 综合评价 提升路径
当前,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方式的选择和转型程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枯竭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可以在以下两方面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转型:一是改造和提升传统资源产业,继续依靠原有资源型产业,拓宽原有资源利用领域,拉长原有资源产业链;二是培育替代产业集群,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优势及市场需求,发展与原有资源不相联系的产业。因此,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视角来研究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资源枯竭城市内的创新参与者(包括企业、高校、大学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政府)以城市内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积极性和相互协调、协同合作能力,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并在创新的过程中发现创新性技术,实现新产品产业化、市场化,最终获得商业利益的能力。从该定义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其自主创新能力既受城市创新投入产出大小的影响,也受投入产出转化效率高低的影响,其影响要素比较复杂。在综合借鉴各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创新投入大小、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创新成果产出多少、创新环境优劣等角度出发来测度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它体现了资源枯竭城市在创新过程中实际能投入的创新资源的多少,并反映了城市创新的发展空间以及未来方向。由于创新资源一般可分为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可选取城市科技经费支出金额和科技人才总量这两个指标群来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的大小。
(二)创新成果产出能力
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体现资源枯竭城市技术创新活动创新绩效的大小,主要成果形式有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科技成果,这些创新成果能够通过商业化过程实现科学技术的市场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按照上述成果的表现形式,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可分为科学知识创造能力、专利申请能力、科学技术创造能力、品牌创造及拓展能力、新产品创造能力等,它们是影响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变量,一般可以从高新技术产出能力、GDP产出能力、专利创造能力、节能降耗能力四个指标来衡量资源枯竭城市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的强弱。
(三)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反映资源枯竭城市创新体系对人力、资金、物质等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力。虽然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组织的创新活动数量和效率对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创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也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创新资源得到最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创新资源的市场化才能得以实现。可见,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也是评价自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指标,一般从技术市场交易额、研发机构数、科技机构比重、FDⅠ投资额等指标来衡量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
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反映资源枯竭城市所处的创新环境对各种创新活动的创新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各种研究表明,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提升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它是一个地区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的支持程度和保障程度,包括自主创新所处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自主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环境和科技中介服务环境。实质上,在统一的创新体制以及给定的创新投入水平之下,创新环境的优劣对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有决定性影响。一般从财政支撑能力、经济支撑能力、教育支撑能力以及人口支撑能力四个角度来衡量资源枯竭城市创新环境支撑能力。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和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直接影响着资源枯竭城市创新投入产出效益的大小,而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则间接影响资源枯竭城市创新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四个因素之间彼此互相促进并互相制约,共同形成了资源枯竭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系统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可比性等基本原则,在对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以及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出发,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二)评价方法设计
经过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与综合指数法(SyntheticalⅠndex Method)相结合,来进行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具体步骤如下:(1)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统一指标的极性和量纲;(2)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用综合指数法得出综合评价的结果。简而言之,在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后,将指标值与其各自的权重进行相乘并汇总所有乘积,所得结果就是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具体的评价模型如下所示:
式中,Pi表示i项能力综合评价指数,Xij表示i项能力第j项评价指标值,Wj表示第j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同时,本文对评价结果按照不同的划分区间,将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划分为 “弱”、“较弱”、“中等”、“较强”和“强”五种等级,从而更形象地反映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程度,具体等级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标准对照表
(三)评价实证检验:以黄石为例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世界著名的矿冶文明古都,也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更是我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本文以黄石市为例,运用上述研究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来对其2007-2013年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黄石市2007-2013年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图2 黄石市2007-2013年自主创新能力走势图
对照表2给出的评价标准对照表,黄石市2007-2013年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如表4所示。
表4 黄石市2007-2013年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可见,黄石市2007年至2013年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但是其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城市创新文化氛围不足;(2)自主创新主体数量较少;(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4)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一)投入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是确保政府创新投入稳定增长,逐步提高财政对科技和教育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各项资金支持。二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或完善技术研发机构,依托龙头企业并面向主导产业组建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完善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和机制。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投资领域,出台多种政策激励措施来降低企业的科技投入风险,引导企业、风投机构以及个人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引导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将资金重点投向本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打造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二)产出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是实施主导产业技术提升攻关计划,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二是实施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计划,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品牌。三是实施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计划,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技集成示范与应用。四是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引导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来开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继续深化和完善“校企对接”和“企业科技特派员”等专项任务,大力引导科技人才深入经济主战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配置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是优化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人才聚集机制,完善自主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贴息、科技联保助贷等科技融资手段,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三是积极推进区域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在资源枯竭城市设立各类研发分支机构,大力提升资源枯竭城市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四)支撑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是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二是加强技术开发平台建设,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三是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地方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创新发展是资源枯竭城市摆脱资源依赖的重要途径,而正确认识资源枯竭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其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资源枯竭城市的自身特点,从创新投入大小、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创新成果产出多少、创新环境优劣等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了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一套资源枯竭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经过实证检验,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切实可行。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文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还有进一步的完善空间,指标权重的确定也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解决。(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9014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Q184〉,以及湖北师范大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KF2014Z01〉的资助)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戴德锋、殷旭东、李宗植.2007.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2.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2005.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