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置”的两宋诗人
----《全宋诗》重列作者考辨

2017-01-18 01:08李成晴
关键词:宋诗文献

李成晴

(清华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084)

“误置”的两宋诗人
----《全宋诗》重列作者考辨

李成晴

(清华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084)

《全宋诗》著录作者九千余人,然因书成众手,于作者列目有“误置”的情况。通过以《全宋诗》本证《全宋诗》,辅以相关文献的比勘,可总结出其中有误引原始文献、一人误分为二人、本无此人而误列、诗作归属可考而标为无名氏等类型。从引证文献角度,可分5类23则加以讨论。

《全宋诗》;作者;误置;释例

《全宋诗》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有宋一代诗歌的渊薮,据钱仲联先生《全宋诗序》所统计,“不下于九千人,倍四于《全唐诗》。”[1](1册,P2)本书所列两宋诗人之目,或标其名,不知名者则标字或号,全不可考者标作无名氏,其考证颇多精审之处,确是耗费了参编学人的极大心力。邓广铭先生曾题辞曰:“搜采广博,涵容繁富,名家巨制,散篇佚作,全部荟萃于斯。而考订之精审,比勘之是当,亦远非《全唐诗》之所可比拟。”[1](1册,扉页)平心而论,如《全宋诗》一般卷帙浩繁的断代诗文全集的编纂,难以避免的舛误就是重收、误收、未收、异文等现象,尽管经过了全集编者的覆核,学人的不断订正,仍会留有未尽之处,如古人的校书比喻一般:庭中扫落叶,旋扫旋生。这类问题在《全唐诗》、《全宋词》等书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全宋诗》收录诗人数量巨大,便产生了一类较重收、误收更不易察觉的疏舛,即是作者的“误置”。*“误置”并非一般意义上作者归属的失考,而是更多地关涉到纂辑者在文本的原始文献、传承、接受诸方面对作者问题的含混处理。田晓菲在研究中古手抄本文集时曾援用“误置”的考察角度,见田晓菲撰,卞东波、叶杨曦译《误置:一位中古诗人别集的三个清抄本》,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五辑。通过以《全宋诗》本证《全宋诗》,以及相关文献比勘,可知“误置”的原因有《全宋诗》编者误引原始文献、原始文献不误而《全宋诗》失于辨析、原始文献有误而《全宋诗》未能统合比勘、诗作归属可考而标为无名氏以及字号待考等方面。

一 《全宋诗》编者误引原始文献

《全宋诗》在据古籍进行辑佚时,偶有读原始文献不审慎,出现断句或引文失误,从而导致了本无其人,而误列为宋诗作者的现象。下举《全宋诗》引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二例加以说明。

首先是断句的失误,《全宋诗》卷二〇六收方希觉《到官郡□之余即新众乐亭为州人游观之所因成拙句》诗:“重寻佳景冠南州,天与邦人作胜游。百尺台成偏得月,四时花放不知秋。当轩叠嶂高还下,傍槛长溪咽复流。只道史君能共乐,有谁能会史君忧。”所据出处为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二〇。[1](37册,P23284)此诗重收作卷三七四二东方某《众乐亭》诗,文字全同,所据出处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五。[1](72册,P45131)今覆核中华书局影刊本《舆地纪胜》,其书卷九五“众乐亭”原文作:“南山寺之东,方守刻诗于石云:‘重寻佳景冠南州,天与邦人作胜游。百尺台成偏得月,四时花放不知秋。当轩叠嶂高还下,傍槛长溪烟复流。只道史君能共乐,有谁能会史君忧。’”[2](P2997)《全宋诗》编者误断句为“东方守刻诗于石”云云,遂致误析“东方某”一人。又陈永正《明嘉靖本广东通志中的宋人佚诗》一文中辑录此诗,谓作者为连希觉,字民先。[3]此诗非《全宋诗》佚诗,“连希觉”当为“方希觉”之讹,*按陆心源先已据《广东通志》指出,《宋诗纪事补遗》卷四七《希觉及瓜将行留别南山》诗下注曰:“谨案,诗刻在英德南,署其名曰‘希觉’,不署姓。以他石刻考之,即方希觉也。《韶州志·艺文》作‘连希觉’,非是。《广东通志·金石略》。”清光绪刻本。《舆地纪胜》所谓“方守”可证。

再者如引录时的讹误,《全宋诗》卷三七〇四首列“许民表”一人,收其《句》曰:“白鸟有情惊不去,青山无约望还来。”所标出处为《舆地纪胜》卷二。[1](72册,P45101)按《舆地纪胜》卷二的确引此二句,然注为“许表民《望湖楼》诗”。[2](P157)“表民”为许彦国之字,《全宋诗》卷一〇九三收录许彦国诗,且“白鸟有情”二句亦在辑录之列,所据出处亦为《舆地纪胜》卷二。[1](18册,P12401)《全宋诗》致误之由,当是纂辑者两人重辑,而一人误录《舆地纪胜》“许表民”作“许民表”,遂致误析一人之目。

二 原始文献载字号别名致《全宋诗》误析为二人

古籍在称引人名时,往往不引本名而或称官衔,或称字号,也有一人更改名姓而称其原名的情况。《全宋诗》纂辑时对于称字称号的情况考辨不足,往往有所列二人实为一人的情况。若不加以辨析,容易使学者在引证本书时出现论据不精准的情况。

就像称王维为“王右丞”、称杜甫为“杜工部”一般,宋人习惯称呼李纲作“李左史”,例如魏了翁有《送李左史郊外和范沪州赠李韵》,程公许有《寄呈座主李左史三首》,皆是写赠李纲之诗。《全宋诗》卷三七四二列“李左史”一人,据《舆地纪胜》卷一二九收《三姑石》、《大隐屏》、《幔亭峰》、《天柱峰》、《仙迹岩》诗五首。[1](72册,P45140-45141)按诸诗实见于《全宋诗》卷二五六九收李纲《仙姑石》、《大隐屏》、《幔亭峰》、《天柱峰》、《仙迹石》诗。卷三七四二另辑“李左史”两句“溪流玉雪三三曲,山锁云霞六六峰”、“刘公隐后今谁继,张湛仙来不记年”,[1](72册,P45141)实即李纲《别武夷途中偶成寄观妙法师》、《洞天穴》诗,《全宋诗》编者不明李左史即指李纲(李纲《丹霞禅院记》:“宣和初,以左史谪官沙阳。”)遂误列“李左史”之目。

《全宋诗》又有未审别号而析一人之作重出的情况。《全宋诗》卷三七七七列“止翁”一目,收《无弦琴》诗一首:“月作金徽风作弦,清音不在指端传。有时弹罢无生曲,露滴松梢鹤未眠。”所据出处为《御选四朝诗》卷六三。[1](72册,P45575)按止翁为饶延年之号,《全宋诗》卷二六六四已经著录饶延年之目,即收此《无弦琴》诗,所据出处为明释正勉《古今禅藻集》卷一二。[1](50册,P31278)今按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七“隐君饶止翁先生延年”条即称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彭原人。”《万姓统谱》、《别号录》等亦有著录。

《全宋诗》卷一四二九列释妙喜一人,收诗四首,所据出处为宋释晓莹《罗湖野录》卷二、三四。且作小传曰:“释妙喜,擅长写貌,尝住海上洋屿庵,高宗绍兴八年住径山。”[1](25册,P16476)按释妙喜实即大慧宗杲之号,释宗杲(1107-1163),字县晦,号妙喜,原姓奚,为南宋高僧。《全宋诗》于释妙喜所收《偈》、《和觉禅师赋六湛堂》、《偈》、《和冯济川题枯髅图》四首,《全宋诗》释宗杲卷皆已载录。[1](30册,P19363)

同样是关于别号的考辨,“秋崖”为葛天民之号,《全宋诗》卷三七八五列葛秋崖一人,据《东瓯诗存》卷九录诗三首。今按其《绝句》诗曰:“二十四友金谷宴,千三百里锦帆游。人间无此春风乐,乐极人间无此愁。”[1](72册,P45687)此诗实际为《全宋诗》卷二七二五葛天民《绝句》。[1](51册,P32077)宋张端义《贵耳集》曾引此诗,且评为“朴翁绝唱”,朴翁即葛天民之号。葛天民为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为僧,与“葛秋崖”《绝句》出处《东瓯诗存》之地理相合。

再有就是《全宋诗》所引文献于作者信息著录不详,然而可以通过“理校”的方法加以考订。例如,《全宋诗》卷三七七二列葛某《飞云顶》诗:“飞云顶上阁阑干,夜半南溟出玉盘。卷起水帘三百尺,松风吹度铁桥寒。”所据出处为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六。[1](72册,P45504)按本诗实际为白玉蟾诗,见于明陈梿《罗浮志》及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十九,《全宋诗》卷三一四一已经收录。[1](60册,P37682)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后为白氏继子,故更名白玉蟾。嘉靖《惠州府志》此诗题下作“葛,失其名”。与葛长庚之姓正相合。《全宋诗》失于考辨,遂重收此诗,而误列“葛某”一目。

还有一种情况,即是对本名不可考的诗人重复著目。《全宋诗》卷三四五八收木庵道人《题真仙岩》诗:“千岩万壑倚晴空,此洞真奇迥不同。未数洞天三十六,想移当日太清宫。”所据出处为陈垣《道家金石略》所引广西博物馆藏拓片。[1](66册,P41211)《全宋诗》又于卷三七七八重列“木庵道人”一目,收此诗作《真仙岩》诗,所据出处为乾隆《柳州府志》卷三八,并无异文。[1](72册,P45597)两出处为不同辑录者所作,而未统筹董理,遂误析作者。

三 原始文献有误,《全宋诗》未能统合比勘

《全宋诗》征引书目数量可观,其中不少文献讹误递传,丛脞不足为凭。例如《全宋诗》辑录詹体仁诗,本于清人朱秉鉴所编《詹元善先生遗集》。据李一飞考证,此书所收詹体仁诗,实为杨万里、贺铸、姜夔等人的诗作,[5](P78)《全宋诗》未能考出。《全宋诗》编者在依据各典籍进行辑佚时,有的虽加考辨而在著录时出现淆乱,有的则未加考辨而沿原始文献之讹,遂出现了各种类型“乌有”作者的列目。

《全宋诗》第3册辑杨备诗二卷,分别为卷一二三、一二四,其中卷一二四所收38首诗,系据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中辑出。此38首诗重见于《全宋诗》第72册卷三七五〇杨修诗一卷,属于生平无考者门类,所据出处为《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六一《六朝遗事杂咏》。[1](72册,P45218)考宋代典籍并无有关诗人杨修的记载,今按《全宋诗》卷一二三杨备小传曰:“杨备,字修之,建平人。……《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四一有杨备《萝轩外集》一卷,存诗十七首。卷三六一又有杨修题咏金陵的《六朝事迹杂咏》三十八首,其中七首与《萝轩外集》所收相同。查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光绪十三年宝章阁仿宋绍兴府学十四卷刊本,可知《六朝遗事杂咏》系从《六朝事迹编类》中辑出,杨修实为杨修之之误。”[1](3册,P1423)所考颇为精审。据此,知《全宋诗》本不当再收杨修诸诗,而第72册却一首不少地进行了收录,致误之由当是由于书成众手而失于统核。

又《全宋诗》卷二六五九收刘褒《题小桨》诗:“去日春蚕吐素丝,归时秋菊剥金衣。沙鸥不入鸳鸿侣,依旧沧浪绕钓矶。”所据出处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且引原文曰:“刘褒伯龙,武夷之文士,诗笔甚工。尝宦于朝,以台评而归,有句”云云。[1](50册,P31177)本诗重收作《全宋诗》卷二六一三詹体仁《解组自乐》诗,所据出处为清朱秉鉴《詹元善先生遗集》卷下。[1](48册,P30366)又重收作《全宋诗》卷三七七〇武夷《题旅舍》诗,所据出处影印《诗渊》第五册。[1](72册,P45475)按影印《诗渊》当亦据魏庆之《诗人玉屑》,而误引其中“刘褒伯龙,武夷之文士”,著录作者为“武夷”,《全宋诗》从之,殊失详考。朱秉鉴《詹元善先生遗集》纂于清代,其疏谬已见上文所引李一飞考证。

再就是原始文献载录诗人姓名时,往往因形近而刻版误植,或音近而讹此字作彼字。若不详加推考,则很容易误以为实有其人。《全宋诗》卷三九四列“石声之”一目,收《游南明山》诗一首曰:“只应寻胜到林泉,四抱危峰万朵莲。僧过不知山隐寺,客来方见洞开天。浮图照水光相映,古木依崖影倒悬。风露了非人世界,濯缨秋后玉壶仙。”所据出处为《江西诗征》卷七。[1](7册,P4846)本诗重收作《全宋诗》卷三七七三《南明山》诗,列“石亨之”一目,收诗一首,所据出处为万历《新昌县志》卷三。[1](72册,P45524)今按两处所载作者姓名皆讹,本诗实际为吕声之《游石城山》诗,见于《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六四《雁山吟》,《全宋诗》卷二八一一已据引。[1](53册,P33441)吕声之字大亨,浙江新昌人,事迹具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二七、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三、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并无异议。《江西诗征》与万历《新昌县志》讹作石声之、石亨之,《全宋诗》编者不察,遂致误列二人。

“袁谦”讹作“哀谦”导致分列二人也是这种情况。《全宋诗》卷三七七九列哀谦一人,据嘉庆《崇安县志》卷八收《句》曰:“时人不识田园乐,只羡相如驷马归。”[1](72册,P45610)按此二句实际为袁谦诗,见于《全宋诗》卷一三五〇。[1](23册,P15438)“哀”与“袁”形近而讹。

姓名文字脱漏也容易导致误置。《全宋诗》卷二三九七列“李辅”一人,收《真空寺》一首:“括苍山上云,山好云亦好。可怜山下僧,看云不知老。”所据出处为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七四。[1](45册,P27723)本诗又见于《全宋诗》卷一七五李熙辅《题真空阁》诗,无异文,所据出处为宋陈耆卿《赤城志》卷二七。[1](3册,P1998)按本诗亦著录于宋林师藏《天台续集》卷中,作李熙辅《题叠石山院僧壁》,可见宋人著录皆以此诗作者为李熙辅,《山堂肆考》于作者名脱一“熙”字,《全宋诗》当删李辅之目。

以同音而讹的例子是“孙迪”与“孙觌”。《全宋诗》卷九四九列孙迪一人,从元佚名《无锡县志》中收诗四首。[1](16册,P11149)按所收孙迪《见旧题》二首,实即《全宋诗》卷一四八七孙觌《过慧山见旧题二首》;[1](26册,P16951)所收孙迪《过惠山皓老试茶二首》,实即《全宋诗》卷一四八七孙觌《过慧山方丈皥老酌泉试茶赋两诗遗之》两首。[1](26册,P16959)孙觌此四诗皆见其本集《鸿庆居士集》,故可知实际上并无孙迪其人,不过是由于同音,元佚名《无锡县志》讹“觌”作“迪”。

《全宋诗》所依据的辑佚文献来源,有本书即已经重收诗作的例子。例如《全宋诗》卷三七五九列朱升之一人,收《相湖》一首:“世路羊肠淹客游,尘缨来此濯清流。半窗修竹翠含雨,一片澄湖冷清秋。地僻莓苔侵石几,机忘鸥鹭近渔舟。夜凉酒醒未能睡,诗句欲成搔白头。”所据出处为元陈世隆《宋诗拾遗》,见于卷十五。[1](72册,P45340)《全宋诗》编者归朱升之于第72册,是于其生平无考。按本诗又见于《全宋诗》卷三一〇五姜应龙《题湘湖》诗,所据出处同样为元陈世隆《宋诗拾遗》,见于卷二三,“冷清秋”作“冷浸秋”,[1](59册,P37050)更合于诗律。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四七亦引此诗,作宋姜应龙诗,[6](P764)可为姜应龙作的佐证。

因同姓而误署,在《全宋诗》中也有其例。《全宋诗》卷三七七九收苏由页《望太湖》一首:“杳杳波涛阅古今,四边无际莫知深。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溟阴。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风烟触目相招隐,聊为停桡一楚吟。”所据出处为嘉庆《增修宜兴旧县志》卷十。[1](72册,P45608)本诗实为苏舜钦《望太湖》诗,《全宋诗》卷三一五已经收录。[1](6册,P3941)苏舜钦本集以及吕祖谦《宋文鉴》卷二四、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卷十八、祝穆《方舆胜览》卷二、郑虎臣《吴都文粹》卷五、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等宋人著述皆著录作苏舜钦诗,并无疑议。

四 误列“无名氏”

《全宋诗》于诸诗作者不可考者,多列“无名氏”之目。然而其中一部分诗的作者是可以通过查考确知的,《全宋诗》于另一作者名下亦加以收录。

《全宋诗》卷七七九收郭祥正《临漳台》诗:“道边松,大义渡至漳城城东,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阴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同。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万古扬清风。” 所据出处为宋王象之《舆地纪胜》。[1](13册,P9021)本诗重收作卷三九五福建士人《颂蔡君谟》其一,所据出处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1](7册,P4860)又重收作卷三七五一无名氏《蔡忠惠祀歌·道边松》,所据出处亦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1](72册,P45225)《方舆胜览》在引此诗时未标作者姓名,其实若取与《舆地纪胜》比照,便可知为郭祥正作 。同样为郭祥正诗重收作福建士人、无名氏的情况还有一例。《大明一统志》卷七五泉州府“关梁·洛阳桥”:“郭祥正诗:‘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6](P1160)《全宋诗》卷三九五收福建士人《颂蔡君谟》其二“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飙。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所据出处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1](7册,P4861)又重收作卷三七五一无名氏《蔡忠惠祀歌·洛阳桥》,所据出处亦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1](72册,P45225)《全宋诗》显然两处所据为同一文献而别立二人之目,而其例同于上节《临漳台》,真实作者当皆为郭祥正。

《全宋诗》卷一〇三一收朱彦《游黄山》诗:“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所据出处为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卷六。[1](18册,P11771)本诗重收作《全宋诗》卷三七三七无名氏《黄山》诗,所据出处为《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六。[1](71册,P45065)按明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亦引此诗为朱彦作,[7]当有所据。

《全宋诗》卷三七三九列“无名氏”一目,收录其《看潮》诗:“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浪头,争得天街鼓乐迎。”所据出处为《梦粱录》引“前辈作诗”云云。[1](71册,P45093)实则此诗为高翥所作,《全宋诗》卷二八五八已经收录,题作《看弄潮回》,所据出处为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一,原署作“高菊涧”,“菊涧”即高翥之号。[1](55册,P34143)《全宋诗》在编纂时,一个重要的文献凭借即是厉鹗的《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著录此诗作“钱塘军人《弄潮》诗”,《全宋诗》当是依据《梦粱录》、《宋诗纪事》而酌加调整,而未将出处同《(咸淳)临安志》相比勘。

《全宋诗》卷三七四一录无名氏《句》:“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岩峦十二碚。”所标出处为《舆地纪胜》卷七三。[1](72册,P45123)今覆核《舆地纪胜》,原书“楚塞楼诗”下引“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岩峦十二背。南标铜柱北虎牙,天险城边古西塞”四句,下注“王十朋”,不知《全宋诗》编者何以辑作无名氏诗。又此四句实际为王十朋《楚塞楼》诗中句,全诗曰:“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岩峦十二背。南标铜柱北虎牙,天险城边古西塞。江山如故名尚存,形势虽强国何在。水流三峡无古今,月照孤城几兴废。吴蜀英雄空战争,屈宋风骚谩悲慨。但愿时清塞不尘,楼上芳尊日相对。”[1](36册,P22815)《全宋诗》已经收录。《楚塞楼》诗中“十二背”当作“十二碚”,十二碚乃荆门胜地。

五 姓字名号待考

《全宋诗》中还有一类“误置”的情况,其名下出现了重收诗,虽无确切资料证明二作者即是同一人,然而可能性较大,有待于翌日新材料的发现加以坐实。

《全宋诗》卷三七五五据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三辑阎伯才咏阴平桥诗“鱼贯羸师堪坐缚,尔时可叹蜀无人”一句。[1](72册,P45272)阎伯才生平无考,且只流传下这两句诗,故《全宋诗》将其归于第72册生平不详的诗人之列。按《大明一统志》卷三五巩昌府“关梁·阴平桥”收此两句,署作阎苍舒。[8]阴平桥在今甘肃文县,阎苍舒字才元,曾任城固县令,且范成大称其为“汉中帅”(《用汉中帅阎才元侍郎韵送樊子南西归兼呈侍郎》),地近文县,故颇有作诗咏阴平桥的可能。

《全宋诗》卷三七七八收江南剑客诗一首,题作《题鹤林宫》:“暑往寒来造化间,谁将大药驻朱颜。骑鲸客去天连水,跨鹤人归月满山。炉火焰烧情欲境,剑峰割断利名关。烟花随分岩头绿,猿鸟不惊春色闲。”所据出处为乾隆《福宁府志》卷三五。[1](72册,P45593)本诗已先见于《全宋诗》卷三六九八罗太瘦诗,系据《元诗选》收诗二首,其二即为《题鹤林宫》。[1](70册,P44381)《元诗选》谓罗太瘦为宋末贡士,其说本于《元风雅》,《元风雅》后集卷十一罗太瘦名下注曰:“前贡士”。[9](P163)《元风雅》纂于元代,所谓“前贡士”,自是指其于南宋得贡士。

另有原始文献刻版漫漶不清者,亦有可能影响《全宋诗》编者的判断,导致作者误列。《全宋诗》卷三七七九列“□公才”一人,据道光《巴州志》卷八收《次庭倚怀古韵》诗:“一本修柟出万蓬,挺生绵邈尚谁穷。胡为壮烈思严老,雅爱甘棠学召公。怀德自应存芘荫,企贤那不念英雄。要知遗躅传无尽,时听龛岩度远风。”[1](72册,P45617)按本诗实际为郑之才《南龛山》七律,《全宋诗》卷一五四二已据道光《保宁府志》收录。[1](27册,P17516)明郭春震《(嘉靖)潮州府志》卷六载郑之才于政和二年第五甲中进士,《全宋诗》作者小传据《(顺治)潮州府志》卷五所考同。疑《巴州志》“□公才”本即作“郑之才”,以刻版漫漶,不易辨认,《全宋诗》编者遂误析为二人。

六 总 结

综合上面五节所考辨的例证,为使眉目清晰,拟于文末通过列表的形式将《全宋诗》误置的作者进行呈现。

表1 《全宋诗》误置作者列表

[1]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王象之.舆地纪胜[M].//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陈永正.明嘉靖本广东通志中的宋人佚诗[J].岭南文史.2006.(1).

[4] 韩震军.全宋诗误收同姓名唐人诗文举正(一、二、三)[J].江海学刊.2009,(6):222, 2010,(1):182, 2010,(2):136.

[5] 李一飞.宋集小考三题[J].中国韵文学刊. 2007,(1):78-82.

[6] 李贤.大明一统志[M].影印明天顺五年刻本.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7] 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9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8] 李贤.大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傅习.孙存吾.元风雅[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The Misplaced Poets of Song Dynasty: A Correction of the Oversights in The Complete Poems of the Song Dynasty

LI Cheng-q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CompletePoemsoftheSongDynasty, which contained nearly 9000 poets, presents a panorama of the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However, some poets were misplaced such as inaccurate quotations, misjudgment of poets, someone unreal, misuse of anonyms and so on. By consulting a few copies of ancient books, we can list 5 categories and 24 poets as a correction ofTheCompletePoemsoftheSongDynasty.

TheCompletePoemsoftheSongDynasty; poets; misplaced; illustration

2014-08-27

李成晴(1987—),男,山东淄博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与文献.

I206.2

A

1008—1763(2016)01—0117—05

猜你喜欢
宋诗文献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全宋诗》诗句重出十四人考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05年以来《全宋诗》辑佚成果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