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平
摘要: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等。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过去和现在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没有现代的数学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本文就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数学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文化观渗透在里面,让学生感悟到这种“看不见的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努力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创设什么样的数学育人环境,实施什么样的数学环境影响,让我们校园处处有数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为此,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本人的“数海泛花”博客及班级博客、校图书馆、图书角、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以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数学文化”知识作为内容,主动传播,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和听觉的“数学文化”磁场,耳濡目染,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文化”。日常教学中,笔者也有意渗透数学史料,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趣性,又让学生了解了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在学习了“年、月、日”之后,笔者可以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年、月、日”的来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纯粹抽象的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再如: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笔者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向同学们展示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虽然是从钟表上看时间,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古人最初计时是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后来是用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由此可见,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既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多样性的“数学文化”活动
数学文化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教学效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我们数学教学探索的一个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例1、普及活动:八个“一”数学体验活动即:看一册数学读物;做一个数学游戏;讲(听)一个数学家故事;编一张数学小报;解一道数学趣味题;玩一玩魔方;找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例2、技能类比赛系列:(1)口算王挑战赛。内容及要求:各年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10分钟的口算题量(估计100题左右,16K一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赛,同时挑选出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的口算王挑战赛。(适用年级:一~六年级)。(2)解题王挑战赛。内容及要求:各年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40分钟的题量,题型都为解决实际问题(估计20题左右,8K一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赛,分别评选出10%的金奖,10%银奖,20%铜奖,学校颁发获奖证书。
(适用年级:三~六年级)。(3)巧算“24点”挑战赛。内容及要求:计算24点能考查学生计算的速度,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设置20分钟的题量(估计20题左右,16K一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赛,同时挑选出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的巧算“24点”挑战赛。(适用年级:三~六年级)。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三、利用数学史料进行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需要教师的文化底蕴作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动中,也就受到了教师的潜移默化。当我们的数学课,不再仅将所谓的知识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当我们的数学教师,努力演绎数学文化的厚重与缤纷,用信息的传递数学文化的睿智与豁达,当数学文化的魅力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史料的文化功能,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引发学生在文化张力的影响下绽放数学思考的理性之美。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例如研讨圆的特征时,华老师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在引导学生解释意思后,他反问:“难道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不是“一中同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多媒体显示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连线更是诱导着不少学生站到“是”的立场上,然而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对,教师则扮演成不知道“正确”答案的人,表现出好奇和疑惑,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刺激并促成他们思考。正是在这样的激烈交锋中,“一中同长”作为圆区别于其他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和内化,而“没有角”、“曲线图形”、“只有一条边”等学生认同的特征则在与椭圆的比对中消解为非本质属性。接下来的从中心到图形上相等的线段条数的讨论,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多边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比较、辨析中促成了学生对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的深层次认同。多媒体演示的依次渐变图形,从正六边形一直到正819边形,更是架起了多边形与圆之间的桥梁,难怪学生惊呼:“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辩证统一,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等思想“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华应龙老师既有知识的渗透,又有方法的指导,更有思想的启迪。对“没有规矩,能否画圆”的追问,让学生对“规矩”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最终认同圆的“规矩”就是确定圆心、半径的工具。教师的评价———“这样画遵照了画圆的规矩。看来,圆有圆的规矩,方有方的规矩,做人有做人的规矩,研究问题有研究问题的规定”更是彰显了数学多层面的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掘出蕴藏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与统一,进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将数学文化“润无细无声”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浸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切实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从而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