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的3+1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7-01-17 20:54陈俟伶
东方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软件课程研究

陈俟伶

摘要: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为了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人才,我国于2001年底启动软件工程学科的教学。就目前反映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软件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领养偏差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型软件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软件;课程;研究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目前,重庆市现有25所本科院校,其中有19所学校开设软件工程专业或与软件工程的相似专业,但是大部分院校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并不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所需要的专业软件工程人才,而学校毕业的学生又找不到与软件工程专业对口的工作,导致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所以几乎每所学校都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上进行各种尝试,即“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根据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提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应该既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又适应当前软件产业岗位需求,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够快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围绕上述目标,笔者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方面,提出基于行业的3+1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思路,并应用课程群方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处理。

二、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特色

1、“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软件工程”学科特有的工程性,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等特点,使得课程体系设计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通过对软件行业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要求的全面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与国内其他高校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我校办学定位,提出既面向当前软件产业岗位需要,又兼顾本专业学生发展潜力培养,具有“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1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设计策略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根据计算机基本知识理论体系设置。该课群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软件分析和设计能力,能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为了培养学生潜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后劲不足”,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采取两个优先策略:

1)基础课程优先策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软件测试技术等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优先保证课时安排并配备最好的教学资源。

2)程序设计优先策略。程序设计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的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必要的手段。第一学期就安排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其后,通过算法与数据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B/S程序设计等课程,不断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结构化程序设计、B/S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应设计成以任务驱动的实践性实验课程,通过每周一次的案例设计指导和结果检查,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和项目开发的综合能力。

1.2专业方向选修课的“逆推”设计法

基于软件企业岗位需求划分专业方向,努力缩小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具体做法是:首先依据专业定位和社会需求选择若干个岗位确定为专业方向,如:软件测试、JAVA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企业定制培养实训班(针对岗位到企业实习、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考研班等。明确每个专业方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应掌握的知识,采用“逆推”的方法设计专业方向选修课群,制定模块化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体系。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要紧紧跟踪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和新技术发展,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加以完善,保持专业方向选修课设置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2注重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尽管实践教学部分的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不低,但实际的实践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传统实践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一是忽视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不同的理论课程之间以及不同的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二是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开发实践环节中,缺乏对过程的有效指导和控制,工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不够充分,难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

2.1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具体做法是: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定工程实践教学的一级目标,将一级目标分解为二级目标,二级目标进一步分解为三级目标。三级目标、二级目标、一级目标分别对应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三级体系。

一级目标和每个二级目标都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知识串讲、案例实现、项目完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分层次、分阶段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从编程到软件项目开发的渐进式发展之路,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教学机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均衡的发展,适应现代人软件产业的需求。

2.2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训基地,实施“3+1”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让学生到软件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实际运用性的理解,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其工程能力以及工程经验,了解企业文化,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缩短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的零适应期。

3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其优化

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构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理论课包括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全校公选课五个模块。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企业实习。为了使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加强多课程之间在课程设计或项目开发中的真正融合,我们把内容紧密独耦合的、存在关联的、属于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如程序设计课程群,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群等,形成“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的方式。课程群建设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从专业培养目标层面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和实施方法,使得每门课程不再孤立,也避免了出现重复内容。课程群中的知识具有递进性,内容划分相对科学,促进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上优化和协调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我校依据社会及软件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构建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进一步进行评估和调研,以便将来进一步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改进,适应应用型软件工程本科教育发展的需要。让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周顺平,方芳,张剑波,孙明.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5.

[2]姚卫国.基于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

[3]文斌,张秀虹,吴丽华,韩冰,罗自强.面向应用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安排[J].计算机教育 2015.

猜你喜欢
软件课程研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有趣的识花软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