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辉+黄隆华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连接起了千家万户,互联网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给我们如今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到计算机,所以对计算机并不陌生,所以,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应当更加的注入多元化因素,将互联网作为教学手段融入到计算机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是新时代计算机教学的必然要求。对此,笔者详细的分析了当前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就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大学计算机文化课进行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课改
前言:
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立的,作为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与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通过这样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际的上机操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一、当前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一)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现如今的许多大学的入校新生在高中阶段都上过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有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并且学习到了计算机的一些理论知识,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在大学阶段开设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课与初高中所学的一些计算机理论知识在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在上计算机文化课的过程就是在学习以前的东西,没有新鲜感,还浪费时间。但是还存在一些学生,由于地区偏远,没有得到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课的学习,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后,再学习计算机的文化基础课时,就成了是“低起点”,这一问题造成了入学的新生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水平严重的不均衡。但是,在大学的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进度一致,学习的内容一样,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却差异巨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的极大的难度。
(二)教学模式机械枯燥,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内容与进度一致,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方便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又可以提供给学生许多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量的储备,但是与此同时,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自主的进行思考,整堂课的思维过程全都在教师的带动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选择的自主权,而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给学生独自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而且,由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不均衡,老师所讲的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过于简单,都是在重复以前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没有新鲜感,令人感觉枯燥乏味。而对于一些“低起点”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太过于高深,很难赶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降低,对计算机的学习丧失兴趣[1]。
(三)文化课教学与实践想脱离
目前,在高校中设置的大多数计算机的理论课程都是由教师在教室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讲解,而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观看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的演示,并没有自己的独立操作的过程,这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脱离.而且多媒体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且教师在整堂课的教授的教学信息太大,使一些“低起点”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教学的效率难以保证。
二、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
(一)互联网为学生自学提供优质的环境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平衡的现象,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开始开展分级教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课的形式,但是实际的运作起来并不容易,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却变得容易得多[2]。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将学习资源进行梯级分层,并且整理出相对应的电子课件,而后,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后,开展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成绩确定学生的级别,每一级别都有对应的课件,然后将课件上传到网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真正的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此外,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打破了师生之间的限制,角色变得平等,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相互激励,提高计算机学习的效率。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网络授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而应当采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的方式。在以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因为经费有限,所购置的计算机数量也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只能理论教学与实际上机操作相分离,而且,在理论课学习之后,不能实现马上的上机操作,加之理论课所学的教学信息太大,导致了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有些知识以及操作步骤已经忘记。学生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学环境都得到了改善,教学设施也不断健全[3]。因此,教师可以在机房运用网络进行授课,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而学生可以将刚刚学到的理论直接的进行上机操作,利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调整,有效的掌握课堂的节奏,此外,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互联网可以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联系到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对一些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反馈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的进行讲解与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结语:
在教授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时,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的以及课程的特点,利用互联网资源做好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发出多样化的、优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设计更对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积极的使用互联网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于配置,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具有独立性自学能力的学生,根本上解决学生能力不平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学生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桂花,陈智敏.翻转课堂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8,(20):174-176.
[2]王移芝,金一,周围.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03):49-53.
[3]王洁.基于CCAI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研究性学习系统构建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06):117-121.
基金项目:怀化学院教改项目《基于“三位一体”人才培训模式的<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基金号: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