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华
(辽宁省大连庄河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400)
32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于淑华
(辽宁省大连庄河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400)
目的分析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方法研究选取的对象为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治疗难治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两组,对1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复方青黛片常规治疗,16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75%,比对照组约高18%,两组差异明显,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比对照组约低12%,组间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性,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心理问题;护理策略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使用2个及以上的标准诱导缓解方案治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通常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采取标准诱导缓解方案治疗2个疗程内而未达到完全缓解者;②标准诱导缓解方案治疗后1年内出现复发现象;③第一次完全缓解后出现2次或多次复发[1]。目前临床多以药物治疗本病,但由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对护理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笔者对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32例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报道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2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大剂量化疗前,其骨髓均未获得完全缓解,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3例。经随机分组后,观察组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1.2±2.7)岁;对照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42.6±2.8)岁。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16例,均服用复方青黛片0.75 g,饭后口服,1天3次,治疗28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由于大多患者对此治疗方法有恐惧、疑虑等心理,临床常表现为失眠、紧张、不安等情绪。因此,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实施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统计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评价指标。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骨髓完全缓解,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骨髓有一定改善,经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未缓解:患者骨髓情况没有好转,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查未达到正常要求。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记录好研究所得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SPSS19.0,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如果P<0.05,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则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较小,不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效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均取得较好效果。观察组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7例,未缓解1例,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4例,有效率为75.0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χ2=8.3546,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观察组中,未发现腹胀、食欲下降患者,有1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在对照组中,1例患者有腹胀现象,1例患者有上腹不适反应,1例患者食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两组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1429,P<0.05)。两组患者均在用药5~12 d后症状逐渐减轻。
对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难治性白血病存在以下心理问题,①悲观绝望心理:难治性白血病病情不稳定,极易恶化,难以根治,患者可能因疾病折磨产生心理负担,进而出现悲观、绝望等心理;部分精神脆弱、病情反复发作、有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2]。②恐惧焦虑心理:自患者患上白血病后,需反复进行检查以及复杂的治疗,当患者进入病室后,面对多种仪器、导管以及检查仪器的噪声;病室内医护人员紧张的工作气氛,大多患者会出现惊恐、昏厥和心慌等反应;受疾病、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患者会可能产生焦虑、恐惧心理。③由于难治性白血病病程较长,患者往往要接受多次药物治疗,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良反应,进而可能使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不积极配合治疗[3]。同时,如果患者贫血现象较严重,当接受血液输注治疗以后,其临床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病情也会有明显好转。因此,为了有效缓解贫血症状,患者通常希望多进行静脉输注,长此以往,极易产生依赖心理。但当病情恶化,药物治疗未能有效改善病情时,患者又可能怀疑药物治疗甚至是医院诊疗水平。如此一来,患者便很难冷静地看待疾病,部分不理智的患者还可能做出过激行为。化疗是临床治疗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的常用手段,反复的治疗效果不佳,且大多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治疗难度,尤其是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是否成功完成治疗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临床应对其引起高度重视。下面对心理护理策略作如下总结:护理人员应以患者具体病情和心理状态为依据,适时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为此,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以全面掌握其基本信息,合理评估其身心状况,及时进行心理护理。首先,为了适当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选择适宜的时间和患者进行交流,并注意交流的方式和态度,确保交流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亲近,以便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关心、问候,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带其熟悉医院环境,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并适当提供一些娱乐条件,以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处于愉悦状态,减轻抵触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再者,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适时给予基本健康教育,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的关心与支持,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定期安排亲朋好友探望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温暖。本研究对我院32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展开了分析,对比发现,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其总有效率为93.75%,比对照组约高18%,其不良发应发生率为6.25%,比对照组约低12%。两组统计数据相比较,差异均较大(P<0.05),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给予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使用。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以患者具体病情和心理状况为依据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 陈燕琴,丰明星,李艳丽,等.微移植治疗高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3):1553-1555.
[2] 秦芳,余菊.FLAG方案治疗复发和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3644-3645.
[3] 李光.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1, 28(6):516-517.
R473.73
B
1671-8194(2017)08-0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