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
针刺络脉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
林琴1,2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
目的比较针刺络脉治疗与营养神经药物联合抗氧化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在血糖控制理想情况下将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络脉)与对照组(甲钴胺片口服联合硫辛酸静脉给药),每组35例。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记录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传导速度提高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治疗后治疗组HbA1c控制更良好。结论针刺络脉治疗能够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控制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营养神经联合抗氧化药物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刺络脉;神经传导速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多见于中年以上的血糖控制不良或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1]。病变累及感觉神经(MNCV)、运动神经(SNCV)以及自主神经等,造成神经传导功能的损害,致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严重时引起足溃疡,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殊药物,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采用针刺络脉法治疗DPN患者35例,同时与营养神经及抗氧化药物组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5年1月—12月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DPN患者70例纳入研究,按照顺序均衡随机设计方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入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对称性针刺样疼痛、撕裂痛、体感异常、钝痛等体征,肌电图检查提示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下降。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1 诊断标准依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DPN诊断标准[2]:①糖尿病诊断明确;②四肢末梢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如自发性疼痛、麻木、手袜套感等;③深浅感觉明显减退;④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男女35 35 18 19 17 16年龄/岁59.27±5.41 59.16±5.32病程/a 3.12±1.23 3.15±1.98 HbA1c/% 7.87±0.69 7.95±0.62
1.2.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DPN诊断标准;②年龄30~70岁;③通过常规控制血糖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0%。
1.2.3 排除标准①年龄<30岁或>70岁;②其他原因(如甲状腺机能减退、酒精中毒、尿毒症等)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者;③糖尿病合并妊娠或肝肾功能损害者;④有糖尿病昏迷史者;⑤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⑥合用其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者;⑦其它严重的并发症(增殖性视网膜炎、肢体溃疡等)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2.1 评价指标包括临床疗效、HbA1c、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与SNCV的传导速度(采用丹麦奈特公司的Keypoint 1997年版四通道诱发电位高速肌电仪,检测时的室温为20~25℃,刺激强度为3~50 mV)。
2.2 统计学处理运用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满足参数检验条件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满足的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3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2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及饮食。
2.3.1 对照组予甲钴胺片[卫才(中国)药业有限公司]0.5 mg口服,每日3次;硫辛酸注射液(上海现代哈森药业有限公司)0.6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3.2 治疗组予针刺络脉法,取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太渊、四肢络穴(列缺、公孙、通里、大钟、内关、蠡沟)。以上穴位消毒后采用1.5寸毫针针刺,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太渊用补法,四肢络穴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5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
3.1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DNP的疗效标准进行判定,①显效:麻木、疼痛感等自觉症状消失,无肌肉萎缩,局部无感染、溃疡或其它病变,MNCV和SNCV增加5 m/s以上;②有效:自觉症状减轻,膝、腱反射,深浅感觉好转,MNCV和SNCV较以前有所增加;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2组疗效比较见表2。
3.3 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n SNVC传导速度MCVC传导速度治疗组35对照组3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正中神经43±3.12 49±2.161)2)41±4.27 44±4.171)腓总神经38±3.34 45±2.131)2)39±2.17 42±3.931)正中神经38±3.45 42±2.151)2)38±3.18 40±3.131)腓总神经34±3.53 38±2.871)2)32±3.86 34±3.741)
3.4 2组治疗前后HbA1c变化比较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HbA1c变化比较
表4 2组治疗前后HbA1c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5 35治疗前7.87±0.69 7.95±0.62治疗后6.92±0.921)7.23±1.121)
DPN确切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研究主要涉及血管学说、代谢学说、神经生长因子学说、氧化应激学说、免疫机制学说及基因学说等[4]。本病属中医“痹证”“痿证”“不仁”“痛证”等范畴,其病机乃消渴日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致气虚血瘀,邪客络脉,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瘀血滞络,不通则痛;气血亏虚日久,经脉失养则麻木不仁。DPN病程较长,叶天士谓:“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久邪气在络脉,乃气血凝结瘀滞之故也[5]。因此治疗DPN的关键在于络脉之通畅,气血运行无碍。故本研究采用针刺络脉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孙冰[6]认为周围神经功能相当于经络部分功能。有关实验证明:DPN患者微血管血流变和微循环存在一定异常[7],因此针刺络脉治疗DPN有据可循。络脉是由经脉别出的行于浅表的支脉,是沟通及联络全身脏腑、筋骨、肌肉、皮肤的网状系统,络脉除具有经脉共有的作用外,还具有渗灌血气,濡养周身,输送营卫气血,互渗津血,贯通营卫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四肢络穴中手三阴、足三阴为络穴,针之能调气血,通经络。配以三阴交、足三里,调和气血兼健脾益血,滋补肝肾,可起到标本兼治作用。气海补元气,主一身气机;太渊,开于寅时,得气最先,又为八会穴之脉会,脉气大会于此。故气海、太渊为调气、补气之要穴。
本观察结果表明:针刺络脉治疗DPN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疗效优于营养神经药物联合抗氧化药物的治疗。DPN治疗见效慢,患者常忧虑、不配合。以上观察笔者只作了初步的探索,由于条件的限制,未进行大数据、大样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1]金泽,张边防,尚丽霞,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J].中国针灸,2011,31(7):613-615.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798.
[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38-139.
[4]黎清现,熊祖员,何海洪,等.α-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机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13-15.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535.
[6]孙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探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36(1):14-17.
[7]张娜娜,张兰.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6):11-12.
R587.2
:B
:1000-338X(2016)06-0062-02
2016-09-15
林琴(1984—),女,硕士,主要从事针灸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