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
摘 要: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模块选项课程,到今年已经整整10个年头。回顾这十年的课程改革,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需要总结,加以改进。总体来说,实施模块选项课程顺应学生意见,符合当前体育教学潮流,但实施模块选项课程是否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能水平,值得反思,并需要进一步论证。
关键词:选项教学;总结;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07
前言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选项教学”主要是指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需要、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等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多项体育学习锻炼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的选择学习锻炼模块项目、内容,结合教师的指导性目标计划,按照适合个人和合作小组的学习锻炼目标,进行某个模块项目的主动性学习,从而达到学生通过对某个模块项目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运动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山市第一中学从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模块选项课程,到今年已经整整10个年头。在这十年中,我们的选项课程遇到不少困难,例如场地、器材不足等;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新问题接踵而来,例如有个别热门项目上课人数太多,教学效果无法保障等;也曾经受到学校领导的质疑,认为所谓选项课就是放羊,放任学生自由。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科组的老师没有回避,没有退缩,而是团结一心,认真学习研究,发挥集体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使我校的模块选项课程走上平稳的轨道,形成具有中山一中特色、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模块选项课程。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模块课教研活动。通过教学交流活动,既提高了科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扩大了我校的影响力。
1 回顾与总结
1.1 万事开头难
教育部于2003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拉开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序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也在全国全面展开。我省先行在个别学校进行了实验课程,反馈的信息是积极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于是陆续在全省铺开新一轮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两部分,实行学分制管理,其重点和难点是在选修部分,即所谓的选项教学。
当时对于我们来说选项教学是“新鲜事物”,虽然老师们在大学读书时经历过所谓“选修课”, 但在中学开展还是第一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如何开?怎样选?学校支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科组老师一边研究《课程标准》,一边查找资料,了解已经先行开展学校的做法,学习他们的经验,结合我校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制定了我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办法,经过和学校领导沟通,并不断修改完善,“实施办法”获得学校通过,我校于2006年正式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1.2 艰难前行
2006年时我们科组只有九位老师,按专业分:田径2人,篮球3人,体操1人,健美操2人,足球1人,武术1人。当时我校一个年级有16个教学班,九百多学生。学校有篮球场14个,室外羽毛球场4个,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1个,乒乓球台20张,足球场1个。结合学生兴趣,我们制定了“三加一”选修项目,即以“三大球”为主的,再根据年级老师专业配备情况,加多一个选项:武术、健美操或羽毛球。
选修课程是采用原始的办法进行,先制定表格,为了平衡人数,规定每一个班每一个选项不能超过多少人,各个选项班人数和原来行政班人数基本一致。教师做了基本说明以后,各班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选课,场面很热闹,甚至有点搞笑,因为学生也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叽叽喳喳兴奋的说个不停。为了平衡人数,教师费尽口舌劝说一些学生改变选项。经过努力,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选到心仪的项目,也总算完成了选项分班这个工作。
在全校的瞩目下,我们的课轰轰烈烈地上了几周后,陆续收到一些意见,有学生提的,也有学校领导反馈的。归结起来有:
学生意见:1)、不喜欢上某个选项,要求换班;2)、风太大,没法打羽毛球;3)、开设的项目中没有喜欢的,要求增加项目。
学校意见:1)、领导巡视发现有的课堂经常“放羊”;2)、领导巡视发现有学生在校园闲逛,经了解是上体育课的学生。
学生的意见可以解释,做好安抚工作,因为按学校目前的情况只能开这几门课;可领导的意见可谓一针见血,指出了目前我们课堂上存在的问题:1)、教学组织不严谨。2)、课堂管理不严格。于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指引和管理办法,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课堂上要严格考勤,做好出勤登记,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杜绝安全隐患。我们还制定模块考核评分办法,不断完善选项课程。
在年底科组总结的时候,老师们提出两个问题:
1)、是否可以将文理科班级错开排课,也就是文理班各半一起上课,这样就可以解决男生或女生过多的问题。
2)、因为我们学校都是在高一下学期进行文理分班,那么高一上学期时是否不进行选项分班,而改在下学期进行。因为高一刚入学,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队列与广播操的训练,没多少时间进行选项学习了。
科组把这两个意见提交学校,经过研究,学校原则上同意了。于是从第二学年开始,我们就按新的课程表从新排课选课,男女生搭配更加合理,整个选项课程也就更加完善了。我校的选项课程基本走上了正轨。
1.3 新的尝试
在2010年左右,我们进行一次新的尝试:小班教学,即把原来的选项班再分成两个班上课,这样每个班只有30人左右。小班教学效果当然比大班好的多,教师基本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管理更加到位,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但这下子可苦了教师,增加了一倍工作量,每周要上二十多节课,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不久学校叫停了我们这种尝试,理由:课时量太多了,打破了学校课时平衡,于是我们这种小班教学实验就停止了。虽然很累,但老师们都认为:就教学效果而言,小班教学应该是将来一种趋势。
1.4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模块选项课程
经过全体体育老师的努力,我校的模块选项课程走上平稳的轨道,已形成了我校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具有中山一中特色、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模块选项课程。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模块课教研活动及课题研究。在2008年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同行们观看我校的武术模块课展示后,对我校开展模块选项教学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近年来,我们还先后承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研究》等国家级课题。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现在一个年级已扩为30个班,全校共有90个班,体育科组老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从当初的9个人壮大为16人,选项也从当初的4个增加到6个。多年以来,我们一直都按部就班坚持进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选项教学,并根据学生的意见,与时俱进开设了网球选项。我们相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一直在努力。
2 反思
传统体育课堂死气沉沉,学习者学习无兴趣,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因而教学效果欠佳。模块选项教学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学习需要,避免“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的状况,实施模块选项课程顺应学生意见,符合当前体育教学潮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1 反思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选项教学是否能够全面铺开实施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必选内容的实施、选项内容的设置起到了制约作用。 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学生的兴趣广泛,而学校依据现有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师专业特长结构,提供给学生进行选项学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因此,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麻雀学校”和农村学校,实施选项教学恐怕就“有心无力”了,如果一定要实施模块选项教学,无疑有点“东施效颦”的意思,开展起来不伦不类。
2.2 反思二:学生体能水平是否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2.1 横向比较
根据教师多年观察比较,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情况,选修篮球、足球项目的学生其体能水平最好,选修乒乓球的学生相对而言较低。原因很简单,上篮球、足球课运动量比较大, 上乒乓球课的运动量比较小。根据老师们多年的经验,选修篮球、足球项目的学生是真正喜欢这两项运动,所以在上课时很认真练习,课余时间也积极锻炼,所以体能不错;选修乒乓球的学生大多是女生,选这个项目不一定是喜欢打乒乓球,仅仅是因为不用晒太阳而已。
2.2.2 纵向比较
根据多年来学生体质测试情况进行分析,从高一到高三体能是逐年下降的。因为初中要进行体育中考的原因,因此体能储备是最好,升上高中以后,体育没有了考试要求,感觉学生锻炼没有了迫切性,而文化课学习压力增大,特别到了高二、高三阶段,连锻炼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因此体能下降是必然的。
结束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节体育课的好坏,可以用“技能、汗水、笑声”来评价,技能指教授、学习运动技能;汗水是指课堂的运动量;笑声是指课堂上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一片和谐。如果学生每节体育课都跑着来上课,上课时积极配合老师认真练习,下课时是满身汗水依依不舍的离开课堂,那么,我们的课程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张正中,龚正伟. 对高中体育与健康选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反思. 体育教学,2008(05).
[2] 姜杰. 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分组教学的实践和反思.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