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林
摘 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群体对个人和班级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优秀的群体对个人和班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是负作用。因此从实践和反思小结中分析得出一些培养优秀群体的方法,以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优秀群体;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05
所谓群体,简单定义为: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而优秀群体就是群体中的成员有明确的目标,并且齐心协力向目标努力奋斗,团结一心,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群体中成长,进步,且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群体作贡献,简言之是个温馨、快乐、和谐、向上的群体。
体育课堂中如果能善于培养和利用这些优秀的群体,那么对课堂的管理,教学的组织,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优秀群体的培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将日趋突出,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分析和思考:
1 优秀群体的作用表现
1.1 较强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为实现群体活动的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定义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优秀群体的凝聚力对成员起到的吸引力是积极向上的,有关研究表明,关系融洽,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群体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1.2 良好的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成文的正式规定及不成文的非正式规定,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规范是不成文的,但是群体成员之间约定俗成的,比较稳定良好的规范。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群体压力,此时优秀群体的良好的规定必然会取得良好的从众效果。原来某些偏执、傲慢的学生又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样的从众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3 积极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优秀群体的学习态度必然是积极的,学习热情必然是高涨的,如此不但能够带动老师的热情,也能感染和影响周围的同学渐渐进入课堂气氛。
1.4 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里传递、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优秀群体的存在仿佛是一座桥梁搭在了师生之间,它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顺畅。此处人际交往主要是学生之间在互相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课堂中主要的人际交往通常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然而优秀群体中的人际交往是相对和谐的,它们通常表现出宽容和理解,快乐的合作,正当的竞争。这对其他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教学效果的实现也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2 优秀群体的培养
2.1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信任机制
霍布斯在《烦恼的儿童》一书中曾经说过,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信任是首要原则,是所有其他原则的基础,是教与学紧密结合的粘胶,是再教育的起点。中国也有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这两个观点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只有当学生信任、喜欢这个老师之后才会喜欢这门学科,才不会把老师严格的要求视为以上压下,或者产生厌烦情绪。反而觉得是老师的关心。
在体育课中想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初中生正处于“好玩”的时期,只要满足他们“玩”的需求,他们就会觉得你很好,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亚健康的关系,他随时会变得僵硬。因为教学内容需要去实施,体育技能需要去传授。此时如何让学生既能学到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共同协商教学决策,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教师与学生签订“君子协议”,学生需认真完成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并能达到教师设置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因人而异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每节课教师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这里的个性发展也不再是盲目的玩,教师会提出合理的期望让学生有了“玩”的推动力,否则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对此学生觉得比较合理,上课的积极性也更高,教师的教学组织也更加的有序。同时笔者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态度也变了,从以往的“哥们”“姐妹”色彩变得亲近又不失尊重,敬畏又不失信任。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或者个人情感问题他们都会来请教本人,更有一些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课后会来请教一些体育知识和锻炼方面的问题。学生开始信任教师,那教学才能真正的开始,对优秀群体的培养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保证群体的数量,重点培养优秀的群体
为了保证学生都能产生主人翁的精神,必须保证群体的数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归属感。但是这样的群体的建立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笔者在课堂上常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各种形式的小群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教师分组的形式,这种分组一般用在常规的课堂的教学程序之中,并且每组都会选出小组长进行负责和管理。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分组,如:耐久跑练习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组,个性发展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组。同样在每个小组都会任命一名小组长。
通过实践观察发现,通常技能相似,兴趣爱好相同的群体相对稳定和团结,群体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和谐。利用这一点,笔者就加强对此类群体的关注和培养,尤其是群体内技能好,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担任负责人,赋予其使命感。不定期地和这些群体交流,表明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与负责人交流,表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快速地促进这些群体的成长和优化,并适时地在班级提出表扬,以引起学生的效仿。
2.3 适当考核,提高群体的质量
当各种小群体存在的时候,不能让学生觉得这只是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当初建立它的意义。必须在适当的时候给不同的小组进行合理的考核,既让他们提高重视程度,又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又能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我和他们所在的群里的力量。上述中笔者对各种形式的群体都做出了培养,大部分的学生对群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优秀群体产生了期待。借此教师要把握时机,提高群体的质量,这里所说的质量是包括技能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凝聚力、人际交往等等的综合质量,因此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各项技能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小组间的比赛,例如:立定跳远单元结束之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组织立定跳远大赛,要求以教师分组为单位,整个小组成员的成绩相加,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同时还评出四个优秀个人。此举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生之间的包容度做个检测,另一方面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在兴趣小组中,也不能让他们盲目的“玩”,适时地提出要求,让他们逐渐明白教师给他们时间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是希望他们在“玩中学”。把握机会让他们和外班进行友谊赛,和他们一起进行赛后小结,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去学习技术,去学会配合,学会理解和宽容。如:某天本班篮球队与外班友谊赛后,笔者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接球的失误,但是没有直接道明。而是先让学生小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老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小结总结出问题的原因:第一,平时从来不练习单个动作,上场就打比赛。第二,打比赛只顾自己抢球投篮,没有练习配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该群体的成员主动要求本人给他们布置和讲解练习要求,他们不再光玩篮球,还想着怎么打好篮球。趁机,本人要求他们每个周自主学习一个技术动作,随机进行考核。考核不过关暂停活动。从此该小组成员不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表现积极,在分组活动中更是不断进取。
2.4 突出优秀群体,提升个人魅力
建设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环境不是仅靠体育老师能完成的,它需要在学生中涌现“领袖群体”或“领袖人物”,通过“领袖”这种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牵动、带动班级同学团结一起。
在以上三点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在教师的培养下,优秀的群体逐渐形成,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如何利用这个优秀群体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笔者做了以下思考:(1)丰富集体活动,提高优秀群体的影响力。如创建一些竞赛平台,班内的或者班外的,让优秀的群体在全班面前尽量的展示自己,一方面锻炼该群体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扩大其在学生中榜样的影响力。(2)发展个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以要求帮忙的形式请出优秀群体中的个人出来做示范动作,在练习的过程中,把每个优秀的成员安排到各个练习小组,打入群众内部,实行“帮帮团”,私下给优秀成员下达帮扶任务,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要虚心学习,相互帮助。(3)锻炼个人管理能力。教师不能总是一手抓,不能做管事老,也要懂得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学生的问题,让“领袖”的魅力尽情的释放,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优秀群体成员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生正面冲突的尴尬。例如,在班级纪律出现混乱的时候,教师不再是严词训斥,而是把它交给某些“领袖”去解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旁边静静的等待答案,实践表明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整治”。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琼斯(美).创建一个共同的集体.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
[3] 纳卡穆拉(美).健康的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
[4] 黄正夫. 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