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理念提出:“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高中语文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构建旨在生活化的语文,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这里以《离骚(节选)》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在实施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中的策略。
一、从生活中来,创设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离骚(节选)》一文,屈原通过文字抒发了真挚的伤痛,但因年代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或许老师苦口婆心讲解,学生仍旧一脸笑意。怎么办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近距离感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说,屈原这位伟大的作家尽管已经远去,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他给我们的“福利”,你们知道吗?同学们稍一迟疑,然后不少同学就说“端午节放假”。“给我们创造福利的人,受了那么多的苦,作为得益者的我们却不关心,对他留传下来的珍贵文字却不细细体会,你认为合适吗?”同学们立刻端坐起来,似乎有些愧疚。接着,我请同学们讲讲自己被误解的经历和心情,被同学误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误解,被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人误解等等,大家讲起来滔滔不绝,辩解起来生怕自己有疏漏、不全面、没说清楚……气氛正热烈之时,我突然打断:“同学们,是不是对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愤慨!这是人之常情,屈原也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也气愤,也愤怒!”然后趁机释题,探讨“离骚”的含义。同学们就很好地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并融入了课文,很自然地明白了屈原说自己那么多的优点正是为抒发不平之情服务的,优点越多,愤慨愈深。虽然相隔时空,但情理相通。从大家的生活经历出发,创设相似的情境,就能设身处地体会当时情境中的人物。
二、到生活中去,模拟生活情境,激活教学内容
学习古文,是为指导今天的生活,不能学古不化。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是楚国的大夫,其言行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可以模拟生活情境,引入丰富的身边事例来让他们走近古人,触摸古人,体悟古人。
教学《离骚(节选)》前八句时,我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同学们联系后文,特别最后几句,能明白“这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总觉得作者这样写,有点迂腐,有点可笑,有点小题大做,有点牵强附会。换言之,同学们理解这几句有障碍。如何让这一障碍自然消除呢?我想到了各人姓名都蕴含一定的意义,是上辈或几辈对自己的期盼,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淡化这一文化传统,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于是,我请同学们讲关于自己姓名的故事:“为什么我家里给我取这名?”几个故事听下来,大家基本理解了自己姓名由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取,其实或多或少都寄托了他们一定的希望。如此,同学们对“原”、“平”,“正则”、“灵均”的含义加深了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对家庭承担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这样通过生活来激活教材,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障碍,既理解了教材,又感悟了生活。
三、学以致用,在实践探索中贯通生活与知识
如同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一样,用是最好的学。学到的知识能够准确地用,巧妙地用,学的才是到位的、透彻的。学而不能用,是死学,就知识而知识,感受不到学的乐趣。学以致用,在实践运用中贯通生活与知识,这才是生活化的学,也才是有意义的学。
《离骚(节选)》在字词梳理、结构分层之后,我请同学们探讨: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还“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与时间赛跑,“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比如有优势还要精益求精;不求满足,方能卓越;还有同学模仿网络语言说“本可以靠‘啃吃饭,却偏偏靠‘争吃饭”。对于屈原的投江举动,我也请同学们结合不少现代学生的极端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把古代知识与现代生活的时间距离拉近,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感悟生活中理解知识,学用结合,以用促学,消除了对古文的畏惧,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带来的愉悦。
语文教学生活化在短期内可能没有应试、精细化解题的提分效果好,但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总体而言,语文教学生活化,虽然初期见效慢,但一旦见效,则“体量”巨大,效果持久,影响深远。
许静,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曲塘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