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7-01-16 08:28陈丹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渗透语文教学德育

陈丹

摘 要:初中语文课程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传授语文知识,二是进行德育教育。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语文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观念,研读单元目标,尝试各种教学方式等途径,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28

近代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初中语文课程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传授语文知识,二是进行德育教育。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语文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教学观念

一提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少教师就认为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将语文变成了政治教育的工具,其实不然。教材选编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道理,即使不用教师讲解,让学生自读,也能或多或少从中收获一些道理。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学生这种朦胧的意识转化为清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还有观念认为,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那岂不是和政治课相差无几?这种疑问也代表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心声。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不断地找到适合教授语文的教学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追求美的事物、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美的品质、美的思想,这个过程就是在逐步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学生“真善美”的启发,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研读单元目标

对于刚刚上任的新教师,拿着一篇课文,最困惑的就是“教什么”。此时,研读单元目标就犹如给夜行的航船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语文书和教参的单元提示中,明确地指出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可根据这些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不会偏离主旨。

教师在确定文章主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准备教给学生什么?二是学生能够接受什么?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将学生变成自觉吸收知识的主体。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概括文章主旨”多为讲解课文的最后一个步骤。每到这个环节,学生就会感到空洞、乏味,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领会到这个层面。而教师则不顾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强制灌输。如鲁迅《风筝》一文,教参提到,文章的一个主旨是“通过写弟弟对精神虐杀一幕的忘却,批评了像弟弟一样的芸芸众生,鲁迅想借此来唤醒沉睡中麻木的中国人。”诚然,这是文章的主旨之一。但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背景的认知,便无法理解这一深层含义,而第五单元所有课文都是对浓浓亲情的描绘。学生最能体会出的是兄长对弟弟的爱以及想弥补过错的自责心理。有些学生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使得他们很容易找到共鸣,而且这个理解符合学生现阶段的成长经历。那么,教师就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须知德育不在“德”之大小,生活处处有德育。

三、发掘德育方式

(一)教师身体力行促德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从心底接纳教师,以便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如果喜欢某位教师,势必会以他为榜样,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工作中,教师必须谨言慎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循循善诱,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影响下,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课前三分钟促德育

从每节课预备铃响起到正式上课,都有“三分钟”时间。别小看这三分钟,如果能够好好利用,也能达到德育的效果。每次语文课都有课前演讲,学生可以任选题目和内容,天文地理、政治时事、奇闻逸事,乃至幽默笑话等。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演讲进行总结,并要加以正面引导。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这样,“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给予了班级每一位学生锻炼的机会。并且,有的学生还主动申请讲课文。学生的这种要求,教师当然要大力支持。而且,学生讲课文还会对教师编写教案有帮助。

粗略计算,每个学生每学期能上台演讲两次。所以,学生都很重视这个自我展示的机会,精心准备。不少学生都做了幻灯片。这其实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写作中促德育

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所写作文的主题大多和亲身经历、成长过程有关。每次评讲作文,教师可选取十篇左右的优秀文章范读,让学生来点评作文。所选取的文章必须是真人真事。哪怕是语言稍显稚嫩,只要情感真挚,就可当做范文。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告诉学生写文章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写身边人、身边事;二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防止抄袭。

(四)从阅读中促德育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畅销书籍和青春小说,初中生常常不知如何选择,或者说不懂得如何选择经典书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支持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书目。语文教师可根据每一册的课文,推荐名家名篇,还可每周积累一到两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阅读和积累的目的不是强制学生背诵,而是让学生在长期积累中不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

四、尊重学科特点

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不能脱离学科特点,还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分析文本结构、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手法等,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避免单纯的说教,在教学中要多创造思想教育和语文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有定则。”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有效地选择德育渗透的方式,发挥学科优势,才能将“德育”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 喻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2012(21):92.

[2] 袁慧.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南北桥,2013(3).

猜你喜欢
渗透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