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的“在地性资源”利用及其有效性分析

2017-01-16 01:42张春满
东方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等高线资源教学

张春满

摘要:高中地理学科在文科中比较特别,它有其独有综合性、地域性、文理兼容性的特点。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的方法上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容易导致教学效率不够高、成绩不理想。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地理课堂的“在地性资源”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对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效率;“在地性资源”;有效性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高中生地理学习方法认知的误区

1、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作为一个全面涵盖的学科,它有着独特显著的特点。

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自然圈层与人类社会环境共同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它的复杂性使学生往往或是知其为而不知其所以为,或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各地理要素既呈显出在某一区域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又凸显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域分异现象,而这些内容又恰恰是高中学段的学生难以深刻领悟的。

第三,文理交融性。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必修一),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人文地理(必修二)和区域地理(必修三),主要属于文科内容,与政治、历史联系较多,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2、高中生地理学习方法认知的误区

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足,由此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在认知上出现了一些误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或是用学习历史、政治的方法来学习地理,效果不佳。或是认为地理只是一门背记的学科,盲目自信只需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就能够取得高分。实践证明这也是不科学的。

现代地理学重点是要寻求理解空间、深入有关人类及自然的复杂性──不仅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学习高中地理应该采用文理并重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二、地理教学中“在地性资源”及其利用

1、地理教学相关的“在地性资源”

“在地性”就是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地性资源指的是特定的事物的资源。在生活中,“在地性”资源随处可见,例如体育赛事、手机地图类APP、手工橡皮泥、通勤方式、校园旗杆日影长度及朝向……皆可开发为地理教学的“在地性资源”,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为我所用,有针对性的联系一些具体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地理教学中“在地性资源”的利用

(1)国际体育赛事与时差计算的应用

中学生普遍对国际体育竞赛比较关注,世界杯、世俱杯、欧洲杯、NBA、电子竞技类比赛等等是高中生之间聊天经常会谈到的话题。在地理教学中,不失时宜地以观看国际赛事直播的时间为突破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时差的存在,借此掌握时差的计算。

以本届在法国举办的欧洲杯为例,首场比赛于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3:00开赛,由东道主法国队对战罗马尼亚,此后的赛程,无论是小组赛还是淘汰赛,都是在北京时间的21:00、00:00、03:00进行直播,这恰恰正是强化学生对时差这一现象进行深入认识的“在地性资源”。法国横跨UTC和UTC+1两个时区,全国目前使用UTC+1为标准时间,和欧盟其他国家一样,法国每年夏天使用夏令时(UTC+2)。北京所在时区为UTC+8,在欧洲杯举办期间,法国与中国的时差是6个小时。我们在夜间三个时刻开始观看直播的时候,法国当地时间依次为15:00、18:00、21:00。虽然与现场观众是几乎在“同时”观看着比赛,但“此时此刻”是晚上、是凌晨、是深夜;而“彼时彼刻”是下午、是(前一天的)晚上。

(2)APP软件与地图三要素的应用

中学生使用的智能手机中,系统自带手机地图APP。可以初步的利用其矢量地图渲染、高质量地图效果和丰富数据信息进行地图要素相关的地理教学。

例如,打开手机中的“高德地图”软件,会自动生成出一幅以手机定位的地点为中心,“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默认方向的地图。该软件中显示有线段式比例尺,初始默认的数值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米”。点击右下角的“+”“-”图标即可调节比例尺大小,进而呈现出更具体更详细的街道、小区、建筑物亦或是更全面更大幅的城市轮廓、主要干道等内容。鼓励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在明确方向、调节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米…25米…50米…100米…200米……1000公里)的基础上配合标准地图、卫星地图、公交地图的切换,经过训练后的学生可以在独立自主的查找学习中尝试掌握(小到)家与学校的方位和距离、(中到)城市的地域结构与城市群、(大到)全国交通线网的走向分布及密度差异、(更大至)地球表面的大洲大洋分布以及陆地轮廓。

(3)橡皮泥与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属于重点,某些地形部位的判读更是让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倍感头痛的难点。笔者从发现一名学生上课偷偷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获得了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在地性”资源。

笔者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设置了一项教学互动,组织学生分组动手,用橡皮泥捏制出立体的袖珍山地地形,观察本组“山地”不同坡向的坡度大小和山脊、山谷、陡崖的位置,在各自“精确”的标注高程后小心翼翼的作“切片”处理。最后将“切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摆放在白色硬纸板上,描绘其轮廓并标注与相对应的高程。小组成员集体对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与再次组装好的“山地”做一对比。在手、眼、脑的调度配合中,更加直观立体的观察到 “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等高线的弯曲度” 在立体地形中的形状。组际交流加深印象后,学生们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加深了理解。

(4)黑板作图与地理规律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传统的地理教学“在地性”资源就是黑板,恰当的运用板书板图,尽量做到化繁为简,以图带文,展现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使学生听觉、视觉和感觉交互冲击,让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既能具体生动又能简单明了,使学生在轻松简单的气氛中获取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中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部分内容,运用板图演示讲解,用若干多边形来代表相关的大洲的位置及轮廓,在大洋中依次画出南北半球大洋中的主要洋流,在相应的位置标注出风带风向,以此来判断洋流性质、分析洋流的形成动力,并归纳其分布的一般性规律,详细讲述加以频繁互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刻。

(5)学校特色与地理教学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美术为特色的艺术类完中校,学生在高二学段例行进行户外写生,地点基本选在山区。把地理课堂移至户外,将地理教学与户外写生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亦会呈现出大量的“在地性”资源。地理学科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在野外写生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要潜移默化的渗透、再现地理教学。例如,在山区的自然要素呈现在面前时,适时地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水循环”、“地质构造”、“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农业活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等内容都是很好的选择。此外,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小实践,在早晨、中午、傍晚不同的时段触摸溪流与岸边石头的温度,切身体会在相同条件下水体与陆地增温、降温速度和幅度的差异,更加深刻的理解海陆热力差异以及东亚季风的成因,从而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领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和必要性。

三、利用“在地性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

笔者通过开发和利用 “在地性资源” 进行地理教学,师生在地理教学互动中的参与度、相互的反馈率都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学生加深了对高中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把握和认识,增强了时间感、空间感和方位感以及对城市区域的理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在地性资源”可以有效的优化、创新学生学习地理的形式和手段,不断适应新时期学生地理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等高线资源教学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我给资源分分类
地形图的阅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五招”破解等高线难点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