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哲
摘要: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探索如何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是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心理学基础,从需要理论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决路径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名—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行为表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应该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道德素质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对解决的方法战略进行考虑,这样才能让它更为健康的成长。
1.“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90后大学生接受比较多的是知识、奋斗目标、爱国主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教育,但是接受比较少的是明礼、目标、党史、集体主义、团结协作。90后大学生凭借国家高考制度将优秀的学生选择出来,经过高中的学习获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文化素质都比较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进入了 21世纪之后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国家不断地繁荣昌盛,‘90后们的国际交流更为热情和主动,国家荣誉感和自信也越来越强烈”,学习、工作、生活很有激情。可是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对问题的看待不够全面,很容易冲动,容易偏激的对待人生中的问题,假如引领的不够正确,那么就会有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中的90后的大学生们被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这样会致使一些大学生将自我成才作为核心,其学到的知识会同现实生活产生互相矛盾,在经济、学习、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压力。
2. 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素质指的是人们在对个人同个人、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时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准则,也就是说一个人理应有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行为规范、情感意志、做人准则。人才方面要求和标准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吋逐渐提升。大学生们要想在“四化”建设中做出贡献,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实现,那么就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思想进德素质。
思想、身心、业务素质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具体的思想素质包含人格(自尊、自强、自爱)、价值观(信念、理想、世界观)、超前意识(环保意识、现代意识、忧患意识、国家意识)、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守社会公德)、修养品德(情操、美感、追求美)。具体的业务素质包含:创造性思维,主动思考;知识结构的理性很强,能够全面的对问题进行考虑;获得知识的能力,可以单独的对文献资料加以利用,再进行统计分析和逻辑论证;计划组织管理的能九合理进行计划,和别人协同合作,将关系协调好,使矛盾得到化解。身心素质具体有:身体素质,身体健康,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适应性;心理素质,积极乐观,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承受住压力,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敢于直视失败。”‘
3.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也必将持续很久,只有全民一起努力才能将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高等院校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有益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强化,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可以指引他们的人生观,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提升全民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之下越来越迷茫。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协助他们将成才之路上的思想障碍扫清,在全民素质的提升层面为一重要内容。
大学生同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也受到了社会积极以及消极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美丑之分,将崇高的理想建立起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拒绝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通过自己的良好品德对社会和他人产生影响,对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础就是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可以维持活力的源泉,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民族素质提升、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上,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1.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对大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方向是促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认真贯彻全面发展方针,让人类能够自主、全方位进步,这和大学生培养方向是相同,它奠定了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从“现实的个人”角度进行分析,马克思理论指出,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根本指导方向:一是对这一概念的认知不可以与人的需求相分开。现实的个人不但在物质层面有需求,而且在精神文化层面也有需求,只有各方面的需求都获得实现的时候,人才能持续成长与成熟,需求是人类行为发生的催化剂。伴随社会前进,历史阶段不同,人类联系也随之出现变动,所以,体现人类联系的需求也会出现变动。二是对“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认知不可以和人类行为相分开。社会历史到最后还是人类行为产生的结果,“社会是人类彼此联系的统一体,是人类行为推动而形成的,在当今人们在原有的行为基础上持续改进与更新而出现的彼此之间的联系,社会其实就是人类行为的整和体”,“现实的个人”其实是在社会生活中始终营造历史和促进社会前进的人。同时,人类还是生态条件运作的结果,对“现实的个人”进行认知也要从人类和生态间的联系层面考虑。马恩曾经指出,“人在形成生态的时候,生态也在不断推动人类的成长。”社会环境不但对人类成长产生作用,同时人类对环境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彼此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际行为中。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现实的人指的是产生实际行为的人类,始终在特定生态条件下从事社会行为的人,人类进步和生态换进存在某种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会对人类发展发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阐述,我们应以人的现实需求为基准点,加大对人的现实行为的关注力度,重视生态对人类发展发挥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至为关键,是其成长与成熟的决定因素。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需要与客观环境条件的适应、个体的主体性发展和生态社会性需求相符合,有利于促进人类良性发展。当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存在下列心理特点:一是心理变动应和生理改变相符合,也就是说要表现为心理变动持续性的特征;二是大学生的心理变动应和其年纪水平相一致,要体现其和年纪相一致的特点,也就是说要具有年纪特性,表明心理变动具有一定的阶段特色;三是大学生的心理变动应和社会进步相一致,也就是说心理变动表现出其社会性特征;四是大学生心理变动要和自身成长水平相符合,个体的心理变动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因而造成个体不同,其心理变动也不一致的情况;五是大学生自身能动性会对心理变动发挥作用,使其心理变动呈现出积极性、自觉性、自主性等;六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变动具有两个层面内容,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因为大学生心理存在上述特性,在社会环境比较繁杂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难题,如学校较为沉重的学习任务、繁杂的人情世故、多样化的文娱体验、难找的合适工作、较高的生活预期,这些都会让大学生承受较大的负担,而且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固有的彼此冲突、繁杂且不稳定的发展特征,这些都会让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而出现较多的心理负担,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产生质疑,假如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节与疏通的话,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话就会干扰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也会阻碍其今后的社会活动。
3.建立系统教育的思想
第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对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的共同点是旨在强化人的各种能力特征,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包括:家庭是人的内部成长环境,人的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联,对人的成才培养主要起基础性的作用;学校是人们学习生活的地方,通过学校人们获得了大部分的专业知识,而且由于人的少年和青年期主要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对人的成长起到了主导、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是人生长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三者要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人的成长培养。
第二,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宗旨,对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生长的大环境包括微观环境,主要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宏观环境,主要为社会环境。外部环境主要通过人参与社会其中,通过其各种社会角色的扮演,了解社会文化生活,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素质、技能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活动,来丰富人的社会经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达到育人的目的。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方的发展需要以另外两方的健康发展为基础,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提倡交往式教育,了解大学生的基本需要
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育体现为一种工具价值,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或者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片面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要求个人无条件服从国家,忽视甚至否定了个人的需要和正当利益。这种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导致的结果是高校的思政教育非但不能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倒招致大学生的冷漠甚至反感情绪,对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看来,需要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动因,“作为联系人的思想与外部环境的中介和桥梁,调控行为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人的行为的最终源泉和持续动力,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助推器。”
若能了解人的需要,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大学生行为之前,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就可以引导其行为,自然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都要依靠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第一步就是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利益出发,充分切合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避免空洞而不切实际的说教。思政教育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作为最终目的,在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道德规范、政治理念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2.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
根据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的特点,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具有诸多不同于一般人的需要特点,此阶段求知、交往和情感的需要是表现相对突出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的需要,并为大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创造必要条件,而不能压制其合理需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实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公平感,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于社会的一种信任感,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不断发展,因为只有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既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动力,又是促进大学生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虽然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却是学生实现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教育的基石。其次,针对大学生的交往需要,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组织多种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校园集体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群体生活,又能促进大学生积极融入群体之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第三,对于大学生的求知以及自尊的需要,要着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同时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3.凸显公平性特征,尊重大学生的差别需要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际上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在充分了解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要的基础之上,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提升其针对性,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尊重大学生的差别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个体作为教育的根本,尊重并理解学生的需要。目前大学生在个性、心理和价值观念上都有着千差万别,决不能再采用过去“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大学生群体共性需要和个性需要的关系,既要保证满足大学生的共性需要,又要对学生的具体状况做出分析,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需要,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8 年版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2008 年版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4]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5]方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6]冯文光:《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8]杨鉴晓:《试谈三个面向与强化素质教育》[J].《社科纵横》,1998(2).
[9]王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0]连福鑫:《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