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丽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生物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拉学生一把,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提高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办法,并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以期收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生物实验探究;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29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探究中获得,而实验探究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主演”而是“导演”。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品质和习惯,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提高生物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方法,让尽量多的学生用主动、积极、愉悦的情绪来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简化重难点,提高探究性实验的可操作性
重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精华,但是又比较枯燥难懂,此处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散思维,集中注意力进行攻关,把难点攻破、重点深化,有效提高实验探究的可操作性。
例如,我在“传染病的预防”教学中,举例说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本课的重难点。讲到这里,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准备了一个小实验,先摆上一些面粉,问学生:“假如这是病原体,你想什么办法把它弄到别人身上呢?”“用嘴吹到空气中。”“手上沾上面粉,与周围同学握手,这些学生再与其他同学握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实验。学生七嘴八舌,讨论面粉的传播过程,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总结叙述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我借机进一步提问:“很多国家流行的‘H1N1甲型流感是怎么传到中国的?它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怎么预防?”学生个个兴奋不已,纷纷发言,并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实验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合作探究很容易克服难点、深化重点,有效提高实验探究的可操作性。
再如,教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咽部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时,我让学生进行探究,做吸气和吞咽动作,体会吸气与吞咽是否能同时进行;探究会厌软骨和悬雍垂在呼吸与吞咽时所起的作用。可是,学生不能见到实物,体会起来非常困难,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还有的学生提出饭粒吃到鼻子里是不是也跟咽部有关系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制作了“呼吸与吞咽过程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通过情境创设,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呼吸与吞咽生理过程,以实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利用“咽部活动演示器”把悬雍垂、会厌软骨的活动情况模拟演示出来,能把抽象的咽部活动知识立体直观体现出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难点变得简单、容易,提高了实验探究的效果。
二、通过拓展实验探究空间,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教学注重实验探究,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实验探究的场所并不是一定在实验室,可以在野外也可以在家里进行。有的实验让学生在家里做学生会更感兴趣、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时,在实验课的前几天,我就把实验的具体方案、实验步骤发给学生,并把学生平均分成八组。前三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氧气这三个外界条件),四至七组探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发育完好、结构完整、已过休眠期、在寿限之内四个内部条件),最后一组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与光照、土壤有关,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方案。同时,我向学生下了一张挑战书“这些条件老师也要做,咱们比一下谁做得好,看谁能做得更好”。结果,在上这一节课时,太让我感动了,学生做得非常好,他们不但把我预设的做得很好。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学生在探究种子的结构是否完整与种子萌发的关系时,针对不同情况做了多组实验(胚不完整、子叶不完整、没有种皮等多种情况)。这太让我惊喜了,连我自己都没想到,结果学生做到了。
通过这一节课,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放手让学生去做,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求异思维,充分证明了实验探究是发明创造的根本。这样,既缩短了实验时间,又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实验探究教学效果。
三、利用实物制造矛盾,提高生物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物以它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它是学生克服困难、变苦为乐的内驱力,是进行探究的源泉。青少年天生就有受外部特征吸引而产生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自发、幼稚、短暂、易消失。要使其长久,这需要教师故意制造矛盾,让学生在矛盾中维持好奇心,激活探究欲望,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进行“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的实验教学时,不是进行简单的知识灌溉,而是从实物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巧妙设疑制造矛盾,激发学生产生矛盾心理,产生探究的欲望。举例来说:在学生探究完根系后,我摆出萝卜、白薯这些块根的同时故意放进去一块姜、马铃薯,借机制造矛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我问:“你能找出哪些属于根吗?”这时学生感到茫然,开始议论“姜有一圈一圈的线,还有芽,马铃薯也长芽了,但它们都长在地下不都是根吗?”我说“姜属于茎”并及时亮出自己的观点。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问:“姜为什么是茎呢?”这引发了学生的矛盾心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很想知道怎么回事,我们师生围绕这个问题对“茎”的特征进行了探究。学生知道了块根与块茎的区别,顿时茅塞顿开。由迷惑不解到恍然醒悟,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的意识和潜能,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功感。作为生物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我们应成为学生智慧的启发者,成为课堂探究的“导演”,做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灯塔”。面对信息的时代,面对视野开阔的学生,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探究方法,应该不断进取寻找新的探究思路,为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插上翱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李冰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90):145.
[2] 常国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