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杰
(山东省胸科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3)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式选择和治疗效果对比
吴正杰
(山东省胸科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3)
目的 对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式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3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B,C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中转开胸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较B、C组耗时长(P<0.05),三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天数上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中转开胸率差异不明显(P>0.05);三组在术后并发症(肺不张、肺出血等)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三种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术者应根据自身手术熟练程度及手术难度选择术式。
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治疗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式包括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单操作孔肺叶切除术[1]。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3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差异,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3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进行分组:A组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B组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C组行单操作孔肺叶切除术。A组78例,男49例,女29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47±6.35)岁,其中肺占位58例,支气管扩张12例,囊肿/脓肿6例,肺隔离症2例;B组186例,男112例,女74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54.26±7.32)岁,其中肺占位147例,支气管扩张47例,囊肿/脓肿19例,肺隔离症8例;C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3.45±6.76)岁,其中肺占位48例,支气管扩张9例,囊肿/脓肿2例,肺隔离症1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1)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行双腔管气管插管,静脉符合麻醉,健侧卧位。选取腋中线第7或8肋间隙作一条长约1.5 cm切口为观察孔,取4或5肋间隙作一条长4~5 cm切口为主操作孔,取肩胛下角线第6肋间隙做一条1.5 cm切口为辅助操作孔。肺叶切除采取单向推进的方式,上叶从前到后,下叶从下到上。若病理确诊为肺癌,则依次清理叶间、肺门和淋巴结。手术结束后在残端涂抹生物蛋白胶,放置引流管;(2)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行双腔管气管插管,静脉符合麻醉,健侧卧位。选取3个手术切口,于腋前线4或5肋间隙作一条长约3~4 cm的切口作为主要操作孔。于7或8肋间隙做一条1~2 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再在肩胛下角线第8或9肋间隙做一条1.5 cm切口为辅助操作孔。进行肺叶切除,清扫隆突下淋巴结,使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处理支气管,最后进行纵膈淋巴结的清扫。手术过程中将标本送病理,若标本过大难以去取出,适当调整角度或进行切割,分次取出。手术结束后在残端涂抹生物蛋白胶,放置引流管;(3)单操作孔肺叶切除术:行双腔管气管插管,静脉符合麻醉,健侧卧位。选取腋后线第8肋间隙作一条长约1.5 cm切口,以此切口置入胸腔镜,探查并确定病变部位。选取合适位置(一般为腋前线第4或5肋间隙)作一个1.5 cm切口,以此为操作孔,所有操作均在胸腔镜观察下完成。游离肺门,利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处理肺动脉、静脉,对血管分支进行结扎,所有支气管均采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处理,手术结束后在残端涂抹生物蛋白胶,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2]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中转开胸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其中一般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天数等;分别统计三组患者术中中转开胸例数,中转开胸率=(中转开胸例数/总例数)×100%;分别统计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例数,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比较 A组平均手术时间(182.34±36.62)min,较B、C组耗时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其余一般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对比上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比较±s)
注:与A组比较,#P<0.05。
2.2 三组患者中转开胸率比较 A组患者出现中转开胸9例,中转开胸率11.54%,B组患者出现中转开胸21例,中转开胸率11.29%,C组患者出现中转开胸7例,中转开胸率11.67%,三组中转开胸率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三组在术后并发症(肺不张、肺出血等)对比上,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肺不张3例、肺出血2例、伤口感染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97%,B组患者术后肺不张8例,肺出血2例,伤口感染2例,肺漏气3例,皮下气肿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14%,C组患者术后肺不张3例,肺出血1例,伤口感染1例,肺漏气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
随着微创手术的持续发展,胸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逐步应用于胸部疾病的治疗[3]。在研究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过程中,依据胸腔镜手术的特点及使用胸腔镜的熟练程度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手术方式[4]。本次主要针对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单操作孔肺叶切除术3种术式进行探讨,以发现其治疗效果的差异。
三种术式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对比上无明显差异,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耗时明显长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单操作孔肺叶切除术,这可能与胸腔镜技术初步运用尚未熟练掌握有关。对比三组术式中转开胸率,发现基本一致,差异不明显,由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有一定操作性的,对于胸外科医生而言,熟练掌握中转开胸指征是必要的。出血是最常见中转开胸的原因,术中遇到出血,往往通过纱布或吸引器处理,若出血难以止住,则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及手术熟练程度决定开胸或内镜下修补;淋巴结往往位于重要血管及支气管周围,增大的淋巴结不仅影响手术视野,更为处理血管及支气管带来难度,手术中若发现纵膈淋巴结界限不清,与血管紧密相连,需做好开胸准备。对比三组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现,肺不张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三组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属于胸腔镜技术运用的初步阶段,手术难度小,操作相对简单,而单操作孔肺叶切除术属于难度较达的术式之一,因此临床上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较常用的术式是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1] 张轶,姜格宁,朱余明,等.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1(7):770-774.
[2] 胡定中,林凌,沈舟宇,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临床早期肺癌的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2010,33(9):841-844.
[3] 骆弟欢,张亦南,王海英,等.气管狭窄切除重建联合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报告[J].贵州医药,2015,39(11):1022-1023.
[4] 罗国军,张利,凃东,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1096-1097.
R655.3
B
1000-744X(2016)07-0747-02
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