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仰东
联动改革建设“守门人”制度
■文/陈仰东
陈仰东
曾任大连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大连市社会保险学会会长,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资深研究员。
“守门人”是一种制度。在西方国家如英国等,就医首诊先到社区全科医生那里,如果需要转诊治疗的,再由全科医生介绍。全科医生亦称为家庭医生。
“守门人”制度是健康管理的需要。因为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康复是个性化、专业化、持续化的过程,预防和治疗都离不开医生的跟踪指导。从医疗保障角度看,“守门人”制度是确立分级诊疗的基本制度,是医疗管理运行的核心机制,因而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选择。实践证明,缺少“守门人”制度的个人自由只能是乱投医,是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补上这一制度短板,便不可能实现由以治为主的疾病管理向以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的转型。
有了“守门人”的管理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医保管理。不应把医疗保险管理仅仅归结为设置报销目录、选择支付标准和方式,还应该包括就医服务。而就医服务也不只是定几个点供患者自己去选择,或发张卡为患者结算方便。完整意义上的医疗保险管理首先应该为参保人提供健康教育,使得病的人越少越好。同时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就医指导,并及时提供恰当的医疗服务,即使自己没有专业能力,通过转诊也能帮助患者选择最有效的、即性价比最好的治疗方式,并跟踪服务,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回顾我国医改历程不得不承认,“守门人”制度的缺失是个失误。没有了“守门人”,患者只能盲目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生,结果必然是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专家名医一号难求,既占用了宝贵的稀缺资源,使真正急需的患者失去救治机会,又浪费大量医疗费用,加重患者负担。
对于“守门人”制度的重要性没有不同意见,分歧主要在有没有条件建。有人认为没有条件,全科医生数量太少,素质不高,缺少百姓信任的好医生。这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是一种机械唯物论。首先,条件是相对的,比过去,条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其次,各地条件并不平衡,发达地区大城市条件较好,应该大力推行吧,事实上也并没有普遍建立。再次,好医生不是等出来的,即使几年后有了数量充足的全科医生,仍然需要在运行中磨合。过去常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是有道理的,怎么创造?就是实践。最后衡量全科医生水平的尺度与专科医生应该不同。认为全科医生水平不高,不能治病,其实是一种误判。治疑难杂症是对专科医生的要求,而全科医生的本领主要体现在治疗常见病、管理慢性病、疾病预防和沟通上。
应当坦言,建立“守门人”制度不能仅靠医保管理部门。为此,笔者建议采用“联动改革、推引并用、逐步扩大”的策略。
“联动改革”,就是把“守门人”制度作为三医联动改革的结合点,围绕目标,统筹规划,明确分工,政策推动,整合资源,部门协同,社会参与,舆论配合。“推引并用”,就是行政推动与利益吸引并用,只有行政推动难以持续,只讲利益吸引难以破局。在这方面其实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加大基层资源整合,规定首诊进社区,制定慢病治疗手册并开展培训,对全科医生职称评定、晋升、评奖等给予倾斜,薪酬改革可在全科医生中试行,积极探索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研究完成协议规定后的节余资金归全科医生支配,让做出贡献的全科医生能够获得更高报酬等。医生贡献大小不能仅看动了多少台手术,而应看对健康的贡献。“逐步扩大”,就是先试点迈开步,循序渐进,从慢病管理入手,逐步扩大服务范围,逐步减少转诊量,不断总结经验,通过良好的服务吸引更多人与全科医生签约,最终实现“守门人”制度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