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久坤(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何宗来(安徽省东至县畜牧兽医局)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增强生猪产业发展新动能
文│郑久坤(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何宗来(安徽省东至县畜牧兽医局)
近一段时期以来,生猪行业总体上处于赢利状态。根据经济学规律,一次繁荣的开始,就意味着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开始。中国人历来有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的习惯,说的是要未雨绸缪。猪业同行如何在弹冠相庆的同时,从现在开始规划未来猪业的发展,让我们在可能到来的危机前面做一些可以做的准备,来更好地促进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呢?
破解之策需要从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着手来思考和解决。当前生猪产业发展制约性的因素,并没有因为猪价维持高水平而减少,或者说,猪价高甚至掩盖了很多问题。仔细分析起来,可以说是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产生了。老问题是什么?是猪周期产生的根本因素未消除,技术水平包括良种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猪业发展的金融性支持和稳定政策尚未根本落地,动物疫病的风险性因素依然存在,质量安全对消费的冲击也还利剑高悬,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两板挤压的状况未根本改观等。新问题是什么:一是进口走私并存,国外发达国家成本低,欠发达国家货币没我们值钱,进口的冲击越来越大;二是消费升级,生活方式的变革引起需求新变化;三是环保要求超紧;四是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猪比其他的农产品好不到哪里去,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丝毫没减少。只不过是猪周期的延续和因环保加压而带来的较长时间的高位运行而有所遮掩。针对这些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题目,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方向新动力。理解这个文件,对增强生猪产业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文件内容很多,从加强改革,加快构建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任务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文件,切实将文件的要求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来共同推进猪业进步?我打一个比方,设置一个场景,以使能够形象地帮助大家理解文件的内容,增强猪业发展的动力。
比如说,有一个人,家旁边有一个饭馆,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不太爱在家里做饭,无论来人还是平时,都愿意到馆子里吃饭。但是这个馆子里请的厨子一直没换,岁岁年年,都只会那几道菜,也就那个价,把这个顾客都吃腻味了,有钱花不出去,也想不出来有什么好吃的,反正是对现在的菜品不满意。怎么办呢?一方面饭馆面临着菜卖不出去,顾客面临着钱花不掉,想吃点新鲜的还吃不到。客人正在考虑能不能换个馆子吃?或者改吃牛羊肉或者吃进口肉?这个餐馆就相当于我们农业的供给,消费需求是有的,但是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由此联系生猪产业,同样,猪肉消费是稳定的,但是,要促进消费或者改善消费,让自己生产的产品有人要,有钱赚,是不是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能不能提供一些高档肉,或者差异化的肉?这就是要调结构,包括调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二是能不能吸引其他人来吃?能不能降成本,让吃得少的人多吃点,吃不起的人吃得起。三是肉品从猪场到屠宰场到市场再到餐馆,肉的风味、肉质都不新鲜了,做的菜不好吃了,是不是改进流通方式?提供更新鲜的原材料,让消费者感受感受?四是能不能既让消费者吃到猪肉,又能看到猪嬉戏,还能得到猪玩具?或者在店里搞个促销,吃肉拿到提货单,猪场直供新鲜到家?等等。
以上四个问题涉及提高生产猪肉的竞争能力,调节猪肉品质品种结构,改革猪肉流通方式,促进猪业三产融合,倡导猪业多功能性。有的放矢进行研究和解决,就是猪业新动力所在。
最近我们对安徽猪业做了一个生产力水平评估,评估的结果有几个数据值得大家关注。
1.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仔猪数。54家企业中有外三元猪场,年均提供商品猪19.73头;10家内三元、土杂猪或本地猪,年均提供商品猪20.49头。
2.人工授精开展情况。此次调研的8个县区的66家猪场中,44家养殖场开展人工授精,占调研猪场总数的66.7%。
3.百千克体重日龄。54家外三元猪场,百千克体重日龄平均为164天;10家本地猪、土杂猪,百千克体重平均日龄为240天。
4.料重比。54家外三元猪场,料重比为2.78∶1;10家本地猪、土杂猪的平均料重比为3.35∶1。
5.按母猪计的用工数。专业化大型企业的用工数相对较低,安徽浩翔农牧公司平均每头母猪用工数为0.005,但是家庭养殖也可以将用工数降低,有一户家庭农场用工数甚至降到0.015。测算自繁育猪场用工数(含技术人员)为0.03326人。折算人均养殖母猪头数为30.1头。
我们的人均生产效率以及一些核心指标与国家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这里没有做成本分析,但玉米价格在2000元左右的时候,差的场五百克猪肉成本与好的要差0.5元左右,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包括调整布局结构(从国家来看,调整大的布局。但从安徽来看,难调,目前硬性的规定是从禁养区里关闭或者搬迁)和调整品种结构,从我们今年调查来看,66家猪场中54家猪场养殖的为外三元,1家为内三元,1家二元,2家猪养殖的是土杂(1家杜洛克与定远黑猪杂交,1家杜洛克与嘉兴黑猪杂交),7家为地方优质猪,主要有淮六白猪、皖南黑猪、霍寿黑猪、皖系白猪等。测算生猪良种率达到89.4%。品种这一块,包括地方猪的品种,如何做优,一些企业做了尝试,在安徽做得还是较好的,但是与省外一些知名企业相比,还有文章可做。外三元这一块,安徽联合育种步伐很慢,本土企业还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或者耗费巨资引进外来的品种,这个怪圈依然难以破解,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三是调整品质结构。这里品质涉及安全放心,还涉及外三元猪品质提升问题,包括饲养改进和质量追溯等。有的企业在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效果,有的通过添加大叶枸树,有的通过建设良繁育体系实现品质提升。
目前的猪肉还是以传统方式进行流通,从养殖户到小刀手再到农贸市场,有一个流通周期长、风味损失多的问题。如何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促进供需求见面,非常好而且有必要。另外,发展冰鲜肉,开展直销配送,网络销售也是不错的选择。
目前生猪养殖的四种模式。一是家庭专业养殖模式,自繁自养,以家庭劳动力经营为主,从调查的情况看,这种养殖模式在调研的66家中有34家,占调研总数的51.5%;二是以与专业化公司签约方式进行合同养殖模式,简称放养模式,有12家,占调研总数的18.2%;三是规模化养殖公司,以雇佣工人、自繁自育为主,有一定规模的有17家,占调研总数的25.8%;四是全产业链的大型育繁育推一体化养殖公司,专业技术力量较为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有3家,占养殖场户的4.5%。这4种模式哪样走得更远,我们拭目以待。
大家现在都在谈环保的问题。我们今年调查,从养殖场的情况看,大型养殖场的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较高。其他养殖企业大多采取干清粪方式,尿液和污水基本采取直排方式,有部分企业反映粪污用于周边地区池塘养殖。测算资源化利用率为65%。能不能换个方式,可不可以变废为宝,建设美丽猪场,生产优质农产品,通过种养结合来解决猪场粪污废弃物的出路?今年,全国畜牧总站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农民日报社,搞了美丽猪场评选,有声有色。安徽省如天邦、浩翔、九棵松养殖企业等已经涉足美丽牧场与牧场旅游消费结合在一起。尽管防疫要求我们不能过多靠近牧场。但能否通过建设以牧场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通过生产优质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来提升消费?当前,对养殖污染治理大家都感到头疼,但通过种养结合,发展优质特色产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浩翔农牧结合生产地道中药材,黄山茶牧结合生产有机茶,焦岗湖农场通过与正大公司的场场结合,瓜果水稻不仅品质优,而且销售价格也提升了不少。
以上说的是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方式的问题,是从微观层面上要努力的东西。还有就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当前政策层面,一是强化宏观调控,防控大起大落,解决猪周期的问题;虽然我们有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的预案,也有监测预警机制,但是最终还是需要增加信息透明度,发展广域的交易市场,建立生猪期货交易机制方式,发展生猪生产要素交易市场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做好市场总体供需均衡。二是金融支持。金融支持主要是要将商品猪纳入政策性保险,将养殖场的动产不动产纳入质押担保体系,开展资金互助,以期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土地问题。这个应当有文件进行规范,逐步破解。四是环保政策问题。目前就猪场排污的问题,紧箍咒不断上紧。现在环保部与农业部还是有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有关标准的修改上,治理思路上发生变化,只要是还田的都应当支持。
增强猪业发展新动能不仅依靠政府和技术支撑部门,更多需要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和行业组织的协调。只有共同努力,多方发力,才能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