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蓉,田永衍,赵小强,魏英俊,王怡园
(1.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兰州 730000;2. 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3.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兰州 730000;4.甘肃中医药大学西医结合学院,兰州 730000)
【针灸研究】
从马王堆文献看中医灸法理论的演变❋
——以足太阳脉为例
胡 蓉1,田永衍2△,赵小强3,魏英俊1,王怡园4
(1.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兰州 730000;2. 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3.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兰州 730000;4.甘肃中医药大学西医结合学院,兰州 730000)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古老的灸疗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关于足太阳脉循行的描述与《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二者描述的足太阳脉病证则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的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马王堆;文献;灸法;足太阳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是现存最古老的灸疗文献,其所载灸法理论与实践与后世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世灸法有较大差异。《内经》与《针灸甲乙经》中,施灸部位多在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上,但《足臂》和《阴阳》却似乎并非如此。兹以足太阳脉为例,探讨其差异与可能原因。
由于《针灸甲乙经》的经脉理论是直接源自《内经》,故下文只比较《足臂》《阴阳》与《黄帝内经·灵枢》相关记载的异同。笔者认为“针治”与“灸法”是古代两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其治病学理均依附于经络理论,故后世才将“针治”与“灸法”合为一谈称为“针灸”,本文仅讨论“灸法”理论。
《灵枢·经脉》描述足太阳脉时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将3篇文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是《灵枢·经脉》关于足太阳脉主干与支脉循行的论述远较《足臂》《阴阳》复杂;二是足太阳脉在《足臂》《阴阳》的描述中循行方向一致(从足走头)且均无脏腑络属。《灵枢·经脉》则是从头走足,且有相关脏腑络属。过去研究者认为,《足臂》《阴阳》代表了经脉学说发展初期人们对经脉的认识,而《灵枢·经脉》则是成熟经脉理论形成后的反映。如谭奇纹认为,这“两本古佚书中记述了十一脉的循行路线及其所产生的病证,较之传世文献《灵枢·经脉》的经脉学说带有明显的早期经脉学特征,是早期经脉学的重要著作”[2]。崔华峰认为,“《帛书》‘十一脉’奠定了经络理论的基础,《灵枢·经脉》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发展了《帛书》的经络理论”[3],故《足臂》《阴阳》的这种简单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在整理文献的同时发现,《足臂》《阴阳》关于足太阳脉循行的描述实则与《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
《灵枢·经脉》在描述足太阳脉病症时曰:“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灵枢·经筋》在描述足太阳病症时曰:“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将4篇文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足臂》描述的足太阳脉病症与《灵枢·经脉》之足太阳“所生病”大体相似,而《阴阳》所描述的足太阳脉“是动病”“所产病”与《灵枢·经脉》之足太阳“是动病”“所生病”已非常接近;第二,《足臂》《阴阳》描述的足太阳脉病症与《灵枢·经筋》之描述差异较大。所以从病症的角度讲,“《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直系祖本,《足臂十一脉灸经》是其旁系祖本”[4]是可以成立的。
传统灸法学理论导源《黄帝内经》,成熟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其后《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著作在《针灸甲乙经》的基础上对灸法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发展,但以上著作所载灸法的共同特点是施灸部位多在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上。
然观马王堆医学文献《足臂》与《阴阳》关于足太阳脉循行的记载,其施灸部位似乎不在《内经》《甲乙》之“经脉”而在“经筋”上。同时我们发现,《足臂》中记载足太阳脉病症15种,痛症8种,痛症比例为53%。《阴阳》中记载足太阳脉病症19种,明确带“痛”字的有9种,比例为47%。《灵枢·经脉》中记载足太阳脉病症23种,明确带“痛”字的有9种,比例只有39%。而《灵枢·经筋》却在十二经筋病症中皆提到“以痛为输”。所以有学者认为,“经筋规律可从《足臂》《阴阳》看到早期原型,至《灵枢·经筋》成熟起来,并成为经筋理论的经典”[5]。同时我们也看到,《足臂》《阴阳》描述的足太阳脉病症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尤其是《阴阳》中关于足太阳脉“是动病”“所产病”的记载,应该是《灵枢·经脉》之足太阳“是动病”“所生病”的理论源头。
综上,通过《足臂》《阴阳》与《黄帝内经·灵枢》的比较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其一,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某一理论自身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如《灵枢·经筋》关于足太阳的分支就较《足臂》与《阴阳》更加复杂),而且表现在初期简单理论经分化演进后再整合形成新的、系统的理论(如《内经》在《足臂》与《阴阳》的基础上分化出经脉与经筋两套子理论,后世再整合形成系统的经络理论);其二,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在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灸法理论与临床的发展。
[1] 鲁兆麟,黄作阵.马王堆医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4.
[2] 谭奇纹.汉代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2.
[3] 崔华峰,吴富东.浅议《灵枢·经脉》对《帛书》十一脉经络理论的发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229.
[4] 李近远. 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6.
[5] 董宝强,李春日,黄凤云,等.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J].中国针灸,2011,31(8):713.
Evolution of Moxibustion Theory from Mawangdui Literature Theory-A Case Study in the Taiyang Meridian of Foot
HU Rong1,TIAN Yong-yan2△,ZHAO Xiao-qiang3,WEI Ying-jun1, WANG Yi-yuan4
(1.Gans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China; 2.HexiCollegeofMedicine,Zhangye734000,China;3.AffiliatedHospitalofGans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China; 4.Theinstituteof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ofGans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China)
In 1973, unearthed in Hunan Changsha Mawangdui in the “the Moxibustion canon of foot and ar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oot and arm”) and “the Moxibustion canon of ying and yang”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Yin and Yang”) is the oldest moxibustion literature. The description through the line of “Foot arm”, "Yin and Yang" about Foot-Taiyang meridian is more closer than “Miraculous Pivot and tendons” concerning Foot-Taiyang tendons.Disease,be descripted by "Foot and arm", "Yin and Yang" is nearly equal to "Miraculous Pivot and meridian".Obviously, The formation of meridian and moxibustion theory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process.At the same time, moxibustion theory, for it’s part, left more blank to think and practice for us apart from the traditional moxibustion theory of twelve meridians or doing therapy related moxibustion be built intheInnerCanonofHuangdiandA-BClassic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Mawangdui literature; Moxibustion; Taiyang Meridian of Foot
甘肃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4-001)-先秦两汉“和”思想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
胡 蓉(1993-),女,湖南邵阳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经典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田永衍(1979-),男,甘肃武威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从事汉唐医学文献与中医临床研究,Tel:18919178008,E-mail:tianyongyan1979@163.com。
R245.8
A
1006-3250(2017)06-0830-03
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