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卓铖 荆丽莉 黄旭东 王 霞 赵 颖 于 洁 于 辉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普胸外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开放性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赵卓铖 荆丽莉 黄旭东 王 霞 赵 颖 于 洁 于 辉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普胸外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观察比较开放性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早期肺癌患者接受开放性肺段切除术治疗,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另外35例接受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作为本研究的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研究淋巴结清除数量为(7.2±3.9)个,手术时间为(103.3±39.4)min,术中出血量为(69.3±10.4)mL,术后住院时间为(4.2±0.4)d;对照组巴结清除数量为(5.9±2.7)个,手术时间为(86.4±11.4)min,术中出血量为(72.5±13.5)mL,术后住院时间为(6.8±1.4)d;两组的淋巴结清除数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大,但研究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的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具有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开放性肺段切除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在临床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其早期的标准术式为肺叶切除术,而随着后来肺段切除术的出现,且相比之下可保留残余的肺功能,所以肺段切除术继支气管扩张之后,也被用于肺癌的治疗,据之前的报道显示,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相当[1]。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被选择性地应用于治疗早期外周型肺癌得到NCCN 指南的推荐,本文旨在观察比较开放性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入组对象为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70例早期肺癌患者,均通过穿刺活检病理学、胸部CT、气管镜检查等明确诊断,其中男、女分别有41例、29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4.3±6.6)岁;根据手术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及研究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表现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开放性肺段切除术,研究组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方法为:指导患者取侧卧位,采取全麻双腔支气管插管,分别在腋中线和第8肋之间的位置作1个观察孔以及听诊三角处作1个辅助操作孔,切口的长度为1.5 cm,在腋前线靠前和第4或5肋之间的位置做主操作孔,切口的长度为3~4 cm,将胸腔镜及相关操作器械置入,根据实际情况对肺段的支气管、肺裂以及动静脉进行处理,准确判断出肺门部、肺段间水平面以及外周等,对于肺段间水平面进行分离,注意切缘至少距离肿瘤2 cm以上,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切除邻近的肺组织。进行冰冻病理检查,明确为恶性肺肿瘤时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R2.13.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研究淋巴结清除数量为(7.2±3.9)个,手术时间为(103.3±39.4)min,术中出血量为(69.3±10.4)mL,术后住院时间为(4.2±0.4)d;对照组巴结清除数量为(5.9±2.7)个,手术时间为(86.4±11.4)min,术中出血量为(72.5±13.5)mL,术后住院时间为(6.8±1.4)d;两组的淋巴结清除数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大,但研究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先进,外周型小肺癌的诊断与治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往的报道表明,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能够为Ⅰ期肺癌尤其是<2 cm以下的肿瘤带来与肺叶切除术相当的远期疗效,创造的五年生存率达到了83.0%~96.7%[2]。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被选择性地应用于治疗早期外周型肺癌得到NCCN 指南的推荐,主要符合以下几点的指征:①行肺叶切除术禁忌者;②<2 cm以下的肿瘤,且属于原位腺癌,或是毛玻璃样变达到了50%,或是肿瘤增大时间超过400 d。目前,由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解剖及操作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还没有在我国广泛应用开来。本研究比较了开放性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出,两组的淋巴结清除数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大,但研究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对舌段及背段的切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要论难点则是在于对各段平面的准确确定。当前,对于各段平面的确定多是依据肺段间的静脉或是肺充气与萎陷界限来进行判断的。肿瘤切缘的距离直接影响着患者预后,因此,需要注意切缘距离肿瘤至少不低于2 cm或是比肿瘤的直径大,这对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降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具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肺段跨越性的病灶,如有必要应进行肺段联合切除。资料指出,小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超过了20%[3-5]。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淋巴结清扫。
综上所述,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的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具有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1] 杨溯,马晓,张亚伟,等.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开放性肺段切除术的临床比较研究[J].肿瘤,2013,6(14):541-545.
[2] 袁前超.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用于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6(23):97-98.
[3] 杜佳辉,袁五营,张光照,等.IA期非小细胞肺癌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的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5,2(6):85-87.
[4] 吕建发.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1):32-33.
[5] 张艳娇,高禹舜.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对肺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2016.
R734.2
B
1671-8194(2017)15-0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