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100093)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工作成效显著
吴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100093)
在农业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20位岗位科学家、21位综合试验站长及其团队成员在“十二五”期间无私奉献、奋力拼搏,为我国蜂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本研发成果:蜜蜂中试新品种6个;新技术65项;新工艺12个;新设备17项;新产品47个。
基地建设情况:试验基地49个;示范基地142个;中试线4条;生产线5条。
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国家级人才计划2名;培养省(部)级人才计划10名;培养技术骨干99名;培养博士后12名、博士81名、硕士310名;举办培训班613次,培训技术人员4883名,培训新型经营主体955人次,培训农民150396人次。
制定标准情况:主持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8项,地方标准41项,企业标准2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2项。
获得专利情况:获得发明专利77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4件;获得软件著作权14项。
论文论著:发表论文847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发表368篇,在SCI、SSCI、EI等刊物上发表199篇;论著63部。
咨询建议: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咨询报告36份,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15份,地方政府采纳21份;为企业提供咨询报告10份;为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指导意见(规范)等15种。
获奖成果:获奖26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
成果采用: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2个;被企业采纳新工艺19个,新设备7项,新产品16个。
示范推广:蜜蜂中试品种累计推广820.92万群;养殖业新技术累计推广718万群。
(一)体系重点任务
1.蜜蜂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1)蜜蜂优质高效养殖技术效果显著
通过提高蜜蜂饲养规模和应用蜜蜂授粉配套技术提高养蜂的规模和效益。形成中蜂和西蜂规模化定地饲养和转地饲养技术模式3套;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1项;蜜蜂免移虫技术规程1项;颁布蜜蜂病害防治技术标准9个;蜜蜂饲养技术标准25个;蜜蜂育种技术标准8个;蜜蜂授粉技术标准7个;研发蜜蜂饲料4个;研制新机具12项。规模化饲养技术示范基地人均饲养蜜蜂数量,由80群上升到120群以上,辐射带动23个省区养蜂主产区规模效益提高。
本项技术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三等奖5项。分别是:“山西省熊蜂种质资源的调查及其筛选利用”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蜜蜂高效养殖及其产品研究与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蜂王浆高产机理及蜂王浆生化特征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高效养蜂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黄土高原中蜂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蜜蜂性比及营养杂交生物学特性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蜜蜂高效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获重庆市科学技术三等奖;“高效养蜂科技示范”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保护地果菜蜜蜂授粉技术推广”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蜜蜂主要寄生螨种类鉴定及防治技术”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2)抗逆高产优良蜂种的选育与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应用闭锁繁育、近交系等选育技术,培育抗螨蜂种1个,抗白垩病蜂种4个,蜜、浆、胶高产蜂种1个;在28个省开展了中试,累计推广820万群,直接经济效益25.38亿元。其中,“中蜜一号”配套系于2015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
本项技术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分别是:“蜜浆胶高产蜜蜂良种选育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蜂胶高产蜜蜂良种选育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中华蜜蜂种质资源保护”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高产蜜蜂良种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蜜浆胶高产蜜蜂良种选育研究及推广”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中华蜜蜂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及增产技术研究”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三等奖。
2.蜂产品质量安全与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
建立杨树型蜂胶和酒神菊型蜂胶的多指标质控方法、巢脾中链霉素、二氢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残留量测定方法、蜂蜜中烟曲霉素残留量测定方法等多种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升级优化蜂产品电子溯源管理软件系统2个;形成蜂产品溯源相关标准2个;建立具有溯源品种识别、真实性鉴别功能的分析与评价技术5项;形成产品加工工艺12项;研发新产品45项;研发新设备11项。以上技术为构建蜂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为提高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本项技术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分别是:“蜂王浆优质高效生产和质量安全评价新方法研究及应用”荣获2012年度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以及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安全高效蜂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示范”获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优质蜜蜂种质资源和蜂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引进、创新与利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融合检测技术的蜂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二)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1.优良蜜蜂的选育和核心种质库的建立
完成建立蜂资源评价技术体系1套;完成评价我国蜜蜂良种资源56250群;提出蜜蜂品种登记和保护方案;初步建立蜜蜂良种资源保种体系,保存优良蜂资源3000群;建立蜜蜂遗传资源核心种质库1个;制定并已经农业部颁布行业标准2个。“中国蜜蜂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保护与利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完成中囊病和白垩病综合防控技术方案,研究出蜜蜂病害(白垩病、囊状幼虫病)的2种快速诊断方法;研制出防治蜜蜂巢虫、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的3种绿色蜂药并中试推广,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形成寄生性螨、蜜蜂白垩病、囊状幼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各1套;蜜蜂主要病虫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案1套,《蜜蜂蜂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项目已于2015年10月17日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3.中蜂规模化饲养技术研究
在中蜂主产区简化饲养管理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完善中蜂规模化饲养技术方案。完成中华蜜蜂规模化饲养技术模式1套;建成人均饲养120群以上的示范蜂场38个;在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选育的地方良种,良种维持群势增长20%;设计出区域性中华蜜蜂蜂箱8种并在示范基地中试;研制饲喂、上础、取蜜、脱蜂等机具12项。
4.蜂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新产品研发
研制“蜂王浆微胶囊”等新产品,建立杨树型和酒神菊属型蜂胶多指标质控等方法,解决蜂胶真实性鉴别的技术难题。建立不同种类、不同产地蜂胶的指纹图谱库1个;建立蜂胶真伪鉴别技术3种,建立蜂胶真伪鉴别评价标准1个;确立蜂王浆新鲜度指标2个;研发蜂产品深加工新工艺12套,开发新产品45种。
5.蜂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
在蜂产业生产要素变化及经济效益评估方面,共发表文章20篇,完成研究报告9篇,调查报告8篇;在蜂产品市场变化及趋势分析方面,共发表文章13篇,完成研究报告9篇;在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方面,共发表文章5篇,完成研究报告12篇;在中国蜂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方面,共发表文章18篇,完成研究报告7篇。
建立了固定观察点570个,样本量600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固定观察点数据库;开展了具有前瞻性和区域特色问题的研究。
6.西蜂规模化饲养技术研究与示范
制定《西方蜜蜂规模化定地饲养技术方案》和《西方蜜蜂规模化转地饲养技术方案》各1套;制定《意蜂规模化蜂王浆生产技术方案》1套,提高蜂王浆生产效率38.9~83.3%;研制蜂王浆生产、蜜蜂装运等新机具16项;研发蜜蜂饲料产品4个并中试推广。
7.授粉蜂繁育与高效授粉技术研究示范
完成梨树授粉蜂种筛选;蜜蜂入场时间对梨树授粉效果的影响,苹果授粉树配置与授粉效果关系;初步建立油菜蜜蜂授粉技术规程;明确熊蜂为设施桃授粉增产的关键因素。筛选出6种易于人工饲养、授粉效率高的优势熊蜂种,掌握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制定蜜蜂授粉技术规程2项;熊蜂主要寄生虫快速诊断技术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初步建立蜜蜂为油菜授粉效果评价模型1个。
8.蜂药残留代谢研究及监控技术推广
建立巢脾中链霉素、二氢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残留量测定方法、蜂蜜中烟曲霉素残留量测定方法、氟胺氰菊酯在蜂巢中代谢规律,提出氟胺氰菊酯使用技术规范。
共形成了检测方法技术文本9个,技术参数符合要求;形成蜂群巢脾使用及替换技术模式1套;形成药物使用技术方案3个;建立蜂产品溯源业务流程管理规范1份。上述技术已在综合试验站示范应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