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健王 欣
(1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116091;2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 辽宁 大连116033)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陈永健1王 欣2
(1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116091;2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 辽宁 大连116033)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78例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及动力髋螺钉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97.4%,对照组术后恢复优良率87.2%,P>0.05;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性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术后无感染、内固定脱落、髋内翻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8%,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效果显著,骨折愈合快。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转子间骨折;临床价值
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群,动力髋螺钉是治疗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1],有显著效果。但动力髋螺钉技术要求高,创伤大,存在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使患者早期活动,促进患者骨折较快愈合。现笔者以39例患者为例,采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其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78例转子间骨折患者,在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接受治疗;经X线、CT、MRI确诊为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耐受手术;男31例,女47例;年龄50~75岁,平均(62.3±5.1)岁;术前骨折Evans分型:Ⅰ型8例,Ⅱ型17例,Ⅲ型26例,Ⅳ型19例,Ⅴ型8例;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骨折分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治疗,患者取硬膜外麻醉,仰卧牵引床上,患肢伸直牵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于大转子下2.0~3.0 cm股外侧做直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阔筋膜等组织,分离股外侧肌,置入角度导向器,在引导下向股骨头颈方向钻克氏针,在C型臂下确认导针位置、深度,导针扩大针道,攻丝后拧入长度合适的拉力螺钉,拧入钉尾,对断端加压固定。透视满意后,冲洗伤口,放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观察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仰卧骨科牵引床上,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复位,复位满意后维持牵引,于大粗隆顶上3 cm做纵切口3~5 cm,暴露大粗隆顶部,于顶点处放置导针导向器,在髓腔内钻入导针,在正侧位透视证实导针位于髓腔,适当调整主钉深度,透视满意后,测量螺旋刀片长度,以空心钻头打开股骨外侧骨皮质,扩大外侧骨皮质,将螺旋刀片打入,选择锁定状态,置入远端锁钉,拧入尾帽,确定复位满意后,缝合切口。
两组患者术后以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2天可从床上坐起,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行屈髋膝关节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2周即可扶拐下地行非负重活动,逐渐到负重行走。
1.3 评价指标:采取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共计100分,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2]。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x-±s)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时,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实施,观察组手术时间(62.3±11.4)min,出血量(158.9±24.3)mL;对照组手术时间(64.2±12.7)min,出血量(284.8±25.7)mL;两组手术时间对比,P>0.05,术后出血量对比,P<0.05。两组患者随访,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2.1±0.8)个月,骨性愈合时间(3.0±1.1)个月;对照组完全负重时间(4.8±1.1)个月,骨性愈合时间(4.2±2.1)个月;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对比: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97.4%(38/39),即优23例,良15例,可1例;对照组术后恢复优良率87.2%(34/39),即优12例,良22例,可3例,差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无感染、内固定脱落、髋内翻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8%(5/39),即2例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伤口感染,1例髋内翻,两组对比,P<0.05。
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转子间骨折常见原因,老年人骨量减少,微结构破坏,骨机械强度明显降低,骨折愈合时间延长[3]。在治疗转子间骨折时,临床一直存在争议性,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是通过卧床牵引等方法,但患者需长期卧床,恢复期间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且恢复后则会出现肢体短缩、髋内翻等畸形,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动力髋螺钉固定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固定可靠,具有滑动、加压作用,但手术切口大,术区暴露广泛,会严重破坏骨折断端血运,并会出现螺钉切出、继发髋内翻等并发症[4],影响了患者骨折愈合。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是目前新型固定方法,以螺旋导片代替髋螺钉和防旋螺钉,起到显著抗旋转和稳定支撑的作用,能够预防股骨近端骨折块的旋转和塌陷,避免发生髋内翻[5],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而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创伤小,具有高度的髓内固定效果,患者术后第1天即可行关节功能锻炼,利于患者骨折较快愈合。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97.4%,对照组术后恢复优良率87.2%,P>0.05。结果显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具有显著效果,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同时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性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术后无感染、内固定脱落、髋内翻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8%,P<0.05。由此可见,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的应用,手术创伤小,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早期可行功能锻炼,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术后较快恢复,缩短了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
转子间骨折患者在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时,术前及时摄片,明确患者骨折类型,髓腔大小,以此确定髓内钉的长度;术中良好复位,尽量采取解剖复位,尤其是骨块分离明显的骨折,确保手术顺利实施,而粉碎性骨折,无需要求解剖复位,只需恢复力线[6];螺旋刀片需在旋松后一次性打入股骨颈内,以此满足填压骨质的效果。总而言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效果显著,骨折愈合时间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1]郭珊成,罗剑,陈惠贞.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4):381-382.
[2]孟祥启,丁宁,于吉文,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585-588.
[3]高均宏,朱海涛,冯健,等.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微创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9):841.
[4]张宇明,陈 斌,常保国,等.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7):3121-3125.
[5]韩明,吕福润,黄振起,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3):263-265.
[6]高飚,张宇博.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微创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5):588-589.
R687.3
B
1671-8194(2017)04-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