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译丹 石 捷 审校
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曹译丹 石 捷※审校
老年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病情复发。对老年抑郁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较多,本文就支持性心理护理、心理疏导、认知性心理护理、行为心理护理、人际心理护理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老年抑郁症 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
老年抑郁症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抑郁症,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思维运动迟滞和躯体不适等,且不能归属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其患病率高达老年人口的10%~20%[1]。老年抑郁症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容易引发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和癌症等身体疾病。因此,重视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治疗和护理,对于改善其抑郁症状、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4]。近年来,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就支持性心理护理、心理疏导、认知性心理护理、行为心理护理、人际心理护理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支持性心理护理,又称一般性心理护理,是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通过交谈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痛苦和消除抑郁症状。常用的护理干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细心倾听[5]:要让老人感觉护师在专心致志地倾听他的诉说,而且是十分认真地对待他的问题。倘若老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诉说本身就是感情疏泄的过程,有助于内心苦恼的减轻。如有的人有许多痛苦、怨恨、受气、压抑的事,不敢告诉别人,藏在自己内心很难受。因此,给老人畅谈机会,让其倾诉内心痛苦烦恼的事,把整个感情发泄出来,减少其心理负担,倾诉之后,老人就会感到舒服。②解释指导:是护师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根据老人的现实情况,把抑郁问题的性质及其危害性讲清楚,让其知其所以然,通过帮助他扩展思路,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思维,既看到不利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有利的另一面,借以改善老人的知识和观念,使其养成较合理的思维方式,促使他们逐渐从心理困扰中恢复过来。③鼓励支持:鼓励支持是支持性心理护理的核心。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感到孤立无援时,渴望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支持他鼓起勇气、度过危机。心理护理人员就应充当这样的角色。要使老人觉得护师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是他的同盟和朋友。首先,护师要表示关心和同情,使他在孤立无援时,感到人际关系的温暖。其次,要使他看到自己还有力量,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从而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从消沉中振作起来。再次,要冷静地看待面临的问题,客观的事实不一定像他想象的那样糟糕,在人生的旅途上坎坷曲折在所难免,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天也塌不下来,山穷水尽之处还会出现柳暗花明。当他看到出路和光明时,抑郁的心情就会随之减轻。④控制训练:抑郁的老人往往缺乏适当的自我控制,随心所欲。有的老人存在“知而不行”,甚至明知故犯;也有老人想改,但“旧习难移”,这就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推心置腹的交谈和训练,给予适当的控制与约束,以克服不良行为,践行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黄瑞儿等[6]将首次发病的老年抑郁症58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随机抽取住院治疗的5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其家属及朋友的配合和参与下,给予健康教育、精神鼓励、心理疏导等干预。结果干预组的言语减少、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能力减低、偏执等症状比对照组显著改变(P<0.01),心境抑郁、焦虑、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疑病等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表明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防止自杀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疏”就是将老人阻塞的心理有次序地疏通,“导”就是引导。通过疏导,使老人实现从不愿交谈到愿意交谈,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从病理心理到健康心理的转化。心理疏导的基本工具是语言,是护师以准确、生动、严正、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抑郁症的根源和形成的过程,教给老人以战胜疾病的武器和方法,激励老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老人的能动性,逐步培养老人自我领悟、自我认知和自我矫正的能力,促进老人自身心理病理的转化,从而减轻、缓解、消除抑郁症状[7,8]。其实施要点主要有:①指导老人做好反馈回路。心理疏导的反馈回路,是指信息输入结果反送回来的意思。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反馈回路是控制老人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反馈回路,可使老人对自己有所发现,根据新的认识,举一反三地自我联系,有利于老人自我认识,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进而产生愉快的心境。②培养老人的自信心:心理疏导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起老人自信心。坚定的自信心可以改善老人的心境,促进心理转化过程[8]。老人的自信心来源于护师疏导得当,引导得力,以及老人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化。③激发老人的新领悟:新领悟是记忆、想象、联想、推理思维及自身体验等心理活动的巧妙结合。新领悟可使老人的心理活动高度活跃,阻塞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出能动性的火花。新领悟常常出现在老人长期思索而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上,即由于受到护师疏导语言的启发或触景生情,使其忽然灵机一动,顿时大切大悟,问题迎刃而解,症状豁然消失或明显减轻。④培养老人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能力[9]。所谓自我认识,是指老人对如何形成个性缺陷、病理心理和不良行为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有自知之明;所谓自我矫正,是指老人以改变个性缺陷、病理心理及树立良好的行为为基础,进行自觉的心理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应从多方面激发老人自我矫正的动机,比如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鼓舞、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监督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坚定老人自我矫正的信心。⑤激励引导患者参与或从事各种活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帮助他们由被动到主动一直到积极参加与投入。让患者在开心、愉悦的活动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淡忘烦恼[8],进而自觉调整、修正自己消极的心理,使自己重新成为和谐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份子。郑彩霞[10]将14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结果显示干预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比对照组显著改善(均P<0.01),表明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性心理护理是以认知理论为指导,努力挖掘患者隐蔽的歪曲的不合理认知,通过训练和指导来纠正其不合理认知,建立新的更理性和现实的认知方式,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消除症状、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其基本技术主要有[11~14]:①识别自动性想法:该想法是介于外部事件与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想,多数患者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会存在着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已经构成他们思维习惯的一部分。由于它们是如此可信的、熟悉的和习惯化的,故很少会去检验它们的有效性。护师可以采用提问、指导老人想象和角色扮演,帮助老人学会发掘和识别自动性想法,然后学习校正负性自动思维的方法,将老人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积极的方向。②识别认知性错误:抑郁老人往往采用消极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一切事物,他们的观点往往与现实大相径庭,并带有悲观色彩。一般说来,患者特别容易犯概念或抽象性错误,基本的认知错误有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思维。护师应听取和记录患者诉说的自动性想法以及不同的情景和问题,然后要求患者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其共性。③真实性检验:该检验是认知性心理护理的核心,即将患者的错误信念视为一种假设,据此设计行为模式或情境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让患者在检验中认识到原有的信念是不符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④去中心化:抑郁老人常常感到自己是周围人们注意的中心,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议论和评价。护师通过精准提问引导患者改变不良思维,如提问:“他人不做自己的事而看着你和议论你吗?”“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大家注意和议论呢,你是吗?”,这能引起患者的思考,会领悟到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除非社会名流等人物会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并且也是稍纵即逝,而普通人是不会成为人们长期关注的中心的。⑤自我监控:许多患者受抑郁状态的困扰,往往认为这种状态会一直存在下去,因而苦恼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但实际上,抑郁的发生是波动的、有规律可循的。因此,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鼓励患者对自己的抑郁水平进行监控,发现情绪变化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用自我监测到的事实替代自己的主观想法,消除消极思维。蒋玉卉等[12]对3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在抗抑郁药物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性心理护理,结果显示抑郁症状改善(P<0.05),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P<0.05),其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认知性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郑朝盾等[13]研究指出,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同时存在特质性和状态性,采用认知性心理干预后,其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认知功能可获得良好的恢复。丁燕等[14]认为认知性心理护理对老人抑郁症具有肯定和明显的疗效,既教会患者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又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以及有长期维持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行为心理护理是应用实验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来认识和处理患者心理问题的一种护理干预方法,通过行为分析、情景设计、行为干预等技术,聚焦目前存在的问题,使患者积极面对未来,达到改变适应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减轻和消除症状,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其常用技术[5,15~17]主要有:①放松训练[16]: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②生物反馈疗法:是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觉察的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患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反复训练和学习,以此来调节和控制内脏功能及其他身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③自我管理法:即患者在行为改变的各个环节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自己对改变负责任。运用自我管理法,不仅能提高患者改变行为的动机水平,克服当前的行为障碍,还能使患者掌握一些技能,提高对未来环境刺激的应付能力。这种方法既可用于减少或消除某些不良行为,如抽烟、醉酒等,也可用于有意识地增加某些良好行为,如规律作息、平时多锻炼等。④自信训练:是运用人际关系的情景,帮助患者正确地、适当地与他人交往,提高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自信训练特别适用于那些不能表达烦恼或苦闷的人,很难对他人说“不”的人和那些很难表达自己的正当需求和意见的人[17]。大量可靠证据[18~21]显示,行为心理护理干预在抑郁障碍急性期中可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在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中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复燃与复发。王晓莉[20]观察到观察组患者经过行为心理干预后,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表明行为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对缓解其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
人际心理护理是一种侧重患者目前的生活变故,如失落、角色困扰与转换、社会隔离和社交技巧缺乏,以及调整与抑郁发作有关人际因素的心理护理。患者常见的人际问题主要有[22]:①过度的悲伤反应。儿女不孝、自己疾病缠身、亲人离世等悲伤事件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若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常会悲痛欲绝、不知所措,持续下去就会引发抑郁症等疾患,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有资料报道,在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过度的悲伤反应所致的心理失衡而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人数的7倍[1]。②人际沟通的困扰。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由于心情压抑、生活不如意或身体患病,老人往往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不愿与人接触,对别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就是遇到以前的老熟人也不乐意打招呼,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③角色转换的不适应。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老年期开始的标志。它从职业角色过渡为闲暇角色;从主体角色退化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型角色;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还从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角色。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就会出现新旧角色转变障碍,表现为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认知和情感的不适应等,从而引发抑郁症等疾患。④人际关系失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满足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提高自尊心,增强力量感,获取友谊和帮助,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人际关系失调,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焦虑、不安、孤独、烦恼等不良的情绪反应,甚至导致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疾患[23]。已有很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人际心理护理干预抑郁障碍急性期有效,目前将其作为治疗抑郁障碍的一线选择[18,22,24,25]。李淑杏等[22]研究指出围绝经期女性正处于生理心理转折期,对其实施人际心理护理,可减少其抑郁发生率,对围绝经期妇女维持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王俊青等[25]研究显示,对老年抑郁症进行人际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可帮助患者走出家门,主动找关系融洽的老年朋友交流、活动,逐渐增强患者应对困难的能力,达到提高疗效,阻止疾病复发,改善预后的目的。
由于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方法较多,本文仅就上述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其中支持性心理护理是针对患者个性化心理特征,提供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分析和认识自我,调整对应激原的认知和评价,提高应对能力。心理疏导是对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和引导,以消除心理问题,促进患者心理健康。认知性心理护理是帮助患者重建新的更理性和现实的认知方式,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以及消除症状的目的。行为心理护理是鼓励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改变不恰当的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模式和“换个角度看问题”(转变认知)。人际心理护理是帮助患者打断和遏制抑郁发生与人际关系低下之间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功能。总之,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既能有效改善其抑郁症状,降低躯体疾病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地安度晚年,又能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1 胡学军,李静.老年常见病与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338-356.
2 陈魁敏,孟宪锋,于千.抑郁症临床研究与心理治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2,221-283.
3 Burack OR,Weiner AS,Reinhardt JP,et al.What matters most to Nursing home elders:quality of life in the nursing home[J].J Am Med Dir Assoc,2012,13(1):48-53.
4 Prince MJ, Harwood RH, Blizard RA, et al.Impairment, disability and handicap as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in old age.The Gospel Oak Project V[J].Psychol Med,1997,27(2):311-321.
5 苑杰,马文有.护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18-132.
6 黄瑞儿,高镇松,陈克佳,等.老年期抑郁症住院患者系统性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2):196-198.
7 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39.
8 王春霞.浅议老年病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J].中国实用医学,2012,7(3):219-220.
9 杜艳.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3):4841,4844.
10 郑彩霞.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J].广东医学,2013,34(17):2745-2747.
11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16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2-271.
12 蒋玉卉,张红星.认知性心理护理对老年抑郁症预后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2):1410-1411.
13 郑朝盾,郑洪波,黎娟花,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对比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8):38-42.
14 丁燕,曾慧.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现状及护理干预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3C):784-786.
15 宋晶,刘强.行为及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24-826.
16 张玉清,史素丽,张丽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143-144,147.
17 金凤仙,赵建利.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20):3217-3219.
18 李凌江,马辛.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2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31-92.
19 Naismith SL,Diamond K,Carter PE,et al.Enhancing memory in late-life depression:the effects of a combined psychoeducation and cognitive training program[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11,19(3):240-248.
20 黄世敬,张颖,陈宇霞.老年抑郁症的干预方法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4):4071-4073.
21 许丽霞,王秀芬.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6-18.
22 李淑杏,张敏,陈长香,等.人际关系对女性围绝经期抑郁发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879-4880.
23 刘晓虹.护理心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12-126.
24 王晓莉.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6):167.
25 王俊青,李广萍.老年抑郁症的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3):103-104.
曹译丹,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通讯作者:石捷,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卫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星湖门诊部 530022
广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编号:Z2015347)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4.030
201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