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2017-01-15 13:33刘建强魏小明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针灸

刘建强 魏小明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刘建强1魏小明2

为了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作者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从针灸治疗的时机、不同针刺手法的作用、针灸分期治疗、针灸辩证治疗和针刺疗法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做了简要评述,以期为临床治疗面瘫提供思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临床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针刺时机、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综述研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针灸治疗面瘫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针灸 周围性面瘫 研究进展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是由于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另一侧,咀嚼食物会沿口角流涎,说话时吐字不清楚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影响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临床从中医学角度出发,采用针灸治疗,其治疗疗效确切。

周围性面瘫发病较突然,临床发病前无典型先兆症状,一般多单侧发生,个别患者为双侧发生。一旦发病,病情发展迅速,会在数小时或一天之内发展到面瘫的最大程度。传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已被临床广泛认可[1]。虽然近年来对针刺治疗面瘫的病因病机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普遍认为多因风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不稳等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进一步造成神经缺血水肿[2]。早期面神经会发生髓鞘脱失,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轴突变形。而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多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诸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发病[3],现综述如下。

1.针灸治疗的时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但是临床治疗面瘫的最佳时机,即是否在发病初期给予针刺治疗备受争议。当前主要有两方面的看法,一方面是现代医学学者在临床治疗中认为面瘫急性发病期由于炎性水肿渗出,不宜进行早期针灸治疗,建议在发病后5~7天再进行治疗,早期可给予西药抗炎药、抗病毒治疗[4]。另一方面认为面瘫急性期是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即面瘫发病初期应立即给予针刺治疗,以免演变到发展期,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取穴应适当,手法不当可能会加重组织水肿、面神经受损[5]。谢志平[6]等人研究中指出,在患者就诊当天即给予针灸治疗,认为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时机为发病后7天以内的急性期,而不是静止期、恢复期。以上观点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早期及时治疗,并且被广泛的认同。

2.不同针刺手法的作用

2.1 浅刺法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多因风寒之邪造成,病于皮表,病位较浅,应采用浅刺。

2.2 透刺法 透刺法可增强经络之间的联系,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通常临床在静止期、恢复期采用该方法。

2.3 梅花针 所谓梅花针是在浅刺的基础上,进行叩刺下眼睑皮肤腧穴,以实现通经活络、运行气血的功效。

3.针灸分期治疗

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即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稳定期、恢复期,在不同的时期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7]。针对病情发展阶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孙怡[8]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采用分期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即急性期采用毫针微通,恢复期则多采用艾灸、火针等温通。韩丽斌[9]研究中选取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期治疗,治疗7天后,90例患者中痊愈46例,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黄颖[10]等人研究中指出采用分期疗法治疗不同时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由此提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作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法。

4.针灸辨证治疗

辨证治疗即依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选择相对应的治疗方法。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于学飞[11]研究中将10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依据病因进行分型,并给予不同的针灸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黄海波[12]等人对60例急性期面瘫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温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治疗,其中风寒型7例,风热型6例,肝胆湿热型5例,脾虚痰阻型2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在温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分型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5.针刺疗法

5.1 毫针 即在患侧留针15~25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在发病初期浅刺,后期深刺[13]。

5.2 电针 针刺治疗是面瘫的方法较多,电针法最常见,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脉冲电流。可以有效强化持续针感,而且可促进血液循环。通常在针刺后连接电针仪,初始频率高,一般在1~2分钟后逐渐减低频率,总针刺时间控制在30分钟。韦丹[14]采用电针结合TDP灯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即在电取针后用TDP灯照射10~2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70例患者痊愈40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

5.3 穴位注射 每次取3个穴位,针刺成功后,交替注射药液0.3ml。林松柏[15]对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杏丁注射液治疗,选取阳白、四白、上迎香、迎香、颊车、地仓、太阳、丝竹空等穴,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

5.4 温针灸 刘兴勤[16]研究中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取太阳、下关、阳白、健侧合谷、丝竹空穴位,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法,观察组采用温针灸(用小艾炷缠绕针柄进行温针),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P<0.05)。

5.5 腹针 腹针是以神阙为核心的微针系统。周贤华[17]研究中提出,取下脘、关元、外陵、气海等穴位,依次直刺,每间隔5分钟针刺1次,留针时间为30分钟。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较高。

5.6 耳针 采用芒针快速进针,待局部产生热、胀、红、麻的感觉时,开始计时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1次,两耳交替治疗[18]。罗春燕[19]研究中选取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研究组采用耳针治疗,治疗7天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明显高于75%(P<0.05)。

5.7 灸法 灸法临床中通常采用管灸,即将管筒状的灸器一段插入外耳道内,将一铁丝网卷成的灸器插入管筒状的灸器中,在铁丝网灸器中填入少量艾绒,将艾绒的外端点燃,每次灸10分钟,温度以患者的耳内感觉宜,发热舒适为准。熊中慧[20]采用灸法治疗36例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

5.8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

5.8.1 针灸配合推拿疗法: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即在常规针灸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时要准确把握力度,并选择合适的推拿部位[21]。推拿强度以患者的耐受为准,以免刺激过度,造成神经损伤。

5.8.2 针灸配合心理疗法: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同时,部分患者担心针灸的安全性,或者怕疼痛,容易产生担心、害怕等不良心理,不积极配合治疗,治疗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自信心,可提高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22]。

5.8.3 针灸配合中药:在针灸的同时,口服汤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徐经印[23]研究中提出在常规针灸的同时,配以中药汤剂(白芍、钩藤各20g,白附子、川芎、防风各8g,黄芪30g,白芷、炒地龙、僵蚕、蝉蜕、全蝎各15g)治疗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10天后,痊愈102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9.16%。

5.9 特殊疗法

5.9.1 梅花针叩刺:粟胜勇[24]研究中,4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即沿患侧面部肌纤维走向进行浅表叩刺,然后在患侧前额部、颊部、耳后乳突部周围及颈项部拔罐,5分钟后起罐。治疗10天后,痊愈34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61%。

5.9.2 刺络法:在患者患侧内颊部黏膜,即相当于地仓穴的对应点“内地仓穴”处做第1挑刺点,再由此点沿咬合线向后挑3点,每点间隔1cm。然后在咬合线上、下各1cm的平行线上,重于上述第2、3和第3、4挑刺点之间各挑1点,共挑8点,每点挑刺20次左右,使其出血并略有痛感[25]。

5.10 综合疗法 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吴刚[26]研究中2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综合疗法,即体针、穴位注射、TDP照射和中药治疗,治疗后痊愈17例,显效4例,好转3例,有效率100%。

6.讨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即针刺时机、针刺方法仍然存在不同看法,特别是针刺时机存在较大的争议。同时临床治疗过程中注重手法、刺法,忽略了发病机制的研究[27]。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针刺时机、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等。故,综述研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针灸治疗面瘫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具有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病于表,采用针刺深度宜浅,防止刺激过强造成神经功能的损伤。该时期的主要治疗目的是疏散表邪[28]。而随着治疗的进行,病情趋于稳定,在该时期针刺应深,以促进经络的疏通。随着患者的不断恢复,可适当的深刺和透刺,以实现益气养血、活络的作用。而针刺选择穴位时,应将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并随症加减。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通过局部穴位的刺激,使神经产生兴奋,进而增强肌纤维的收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了炎症渗出物的有效吸收,促进了面部肌肉收缩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29]。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复杂,随着临床不断深入的研究,但是仍然无突破性的进展。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采用针灸治疗虽然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需进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并正确认识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断完善针灸治疗方法。防止由于患者病情较重,或因早期治疗时机和方法选择不当等因素,导致患者不能完全恢复,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30]。因此,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多种多样,并各自具有优点。例如辨证分型治疗,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疗程短等优点。临床应用时不能局限于一种治疗方法,应秉持针灸治疗为基础,广泛、正确选择其他治疗方法,积极的与针刺联合治疗。同时应充分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的时机。

1 李静.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75例[J].陕西中医,2014,7(30):878.

2 李兴国.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7):1659.

3 王璞,安军明,孙科平,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34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10-11.

4 刘洋,孙慧丽,孙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48-749.

5 余百权.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79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412.

6 谢志平,张志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09,30(7):878-879.

7 宋文婷,王舒.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引起的目合困难45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4,45(3):35.

8 孙怡,贺普仁.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周围性面瘫96例[J].北京中医药,2008,27(8):615-616.

9 韩丽斌.透刺法加电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4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57.

10 黄颖,杨骏.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5,30(1):23-26.

11 于学飞,齐飞,何军,等.针灸辨证治疗面瘫对照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9):91-93.

12 黄海波,崔娟.辨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97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106-107.

13 雷行华.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15-16.

14 韦丹.电针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32例[J].第八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幸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147-148.

15 林松柏.杏丁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J].新中医,2007,39(1):49.

16 刘兴勤,张波,何丽萍,等.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J].JCAM,2013,8(25):10.

17 周贤华,徐美爱,卢俊.腹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18-19.

18 王惠国.梅花针叩刺治疗面瘫后遗流泪症43例[J].中国针灸,2015,35(1):65.

19 罗春燕,马英.穴位注射为主治疗面瘫后遗症50例[J].中国针灸,2005,25(7):498.

20 熊中慧,李茜,贺宏.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2):78-79.

21 贾瑞芝.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85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231.

22 尤光明,周健,潘红梅.疏风活络片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4):10.

23 徐经印,杨金花.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480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6):558-559.

24 粟胜勇,邓柏颖,张毅.放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2例[J].中国针灸,2007,27(1):8.

25 夏芒果.刺络法法治疗周围性面瘫43例[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5,24(3):263.

26 顾衡.面三针透刺为主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21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79-380.

27 吴刚.针灸加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22):47.

28 杨腊芝.走罐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0):51.

29 高铭.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7):150-151..

30 徐宁林,孙立滨.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23-24.

刘建强,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中医推拿、针灸工作。

1.天津市河东区津民医院 300181 2.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000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4.027

2017-7-17

猜你喜欢
面瘫急性期针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